三分鐘帶你了解鋼琴「進化史」

鋼琴素有「樂器之王」的美譽,它以寬闊的音域,豐富的聲音層次而著稱。自從18世紀初鋼琴在歐洲問世后,300多年來鋼琴的結構由簡單到複雜,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鋼琴的結構日臻完備,製作方法 、工藝也越來越科學。鋼琴剛剛誕生時,沒有今天這麼完善,所以作為鋼琴前身的「擊弦古鋼琴」和「撥弦古鋼琴」曾經與鋼琴並存直到大約18世紀末。鋼琴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歷經了數次重大革新,才達到 現代 鋼琴的這種力度幅度,鋼琴才盛行起來。

1、擊弦古鋼琴

擊弦古鋼琴的特點是擊弦發音,18世紀以前的古鋼琴,一根弦可發幾個音,也可以在同一根弦上,使用幾個銅片擊弦,產生幾個不同的音,因此琴鍵多於琴弦。後來為了增加音量,擊弦古鋼琴改成一弦發一音,並且從一音一弦增加到一音二弦或一音三弦。最初它的音域為4個八度,到17、18世紀為5個八度。擊弦古鋼琴的音量範圍在pp—mp之間,適合在家庭或小客廳演奏,它的音量小、發音輕柔,並且當演奏者按下琴鍵后左右移動就會發出類似小提琴揉弦的效果。擊弦古鋼琴的琴鍵,觸鍵靈敏,窄而短,所以演奏者只用3個手指,即食指、中指、無名指來演奏。  

Advertisements

2、撥弦古鋼琴——羽管鍵琴

羽管鍵琴的外形更接近現在的三角鋼琴,是用鳥類羽管或皮製的撥子撥弦發音,當手指按下琴鍵時,琴鍵內端的木杆上升,裝在木杆頂端的撥子撥動琴弦發音,彈奏這種羽管鍵琴時,如不用力按鍵,琴弦不發音,故此發出的都是強音。羽管鍵琴也有立式的,結構有較大改變。木杆從琴體後壁橫向地動作,發音較弱。羽管鍵琴上裝了許多音栓,來控制調節音量、音色。

  羽管鍵琴的音量比擊弦古鋼琴大,力度範圍從P—f之間音色也比較明亮,因為是用羽管撥弦發音,所以聲音清晰而有穿透力,可以在較大的空間範圍內演奏。但缺點是音色較硬,聲音衰減較快。根據琴的大小,音域從3個八度到5個八度之間。在羽管鍵琴的演奏中,音量和音色的變化不是由手指觸鍵控制而是靠音栓來控制,所以音量只能呈階梯式的變化,因此無法奏出漸強或漸弱的效果。

Advertisements

3、鋼琴

1709年,義大利人巴爾托羅梅奧·克里斯多夫製造出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他把撥弦古鋼琴的撥弦裝置改成用鹿皮包裹在木槌頭上擊弦而發音,通過演奏者手指的觸鍵來控制琴弦的振動強度和音質,音量大小取決於下鍵的速度,使鋼琴更富有表現力,聲音層次更加豐富。後來,克里斯多夫又安裝了一種啟動槓桿,使擊弦速度提高了10倍,音域也增加到了4組。1726年,克里斯多夫又製作出了另一種鋼琴,裝有一個由手操縱的音栓,可以讓兩根弦中的一根弦發音,這就是現在鋼琴上弱音踏板的前身。

  德國管風琴師、製作師戈特弗里德·西爾伯曼利用手動音栓使全部制音器離弦,增加各弦之間的共鳴,使鋼琴的音量增大,聲音更加連貫。音栓最早由手控制,後來到膝控制,最後成為腳控制。

  18世紀中葉,出現了兩種不同機械性能和音響效果的鋼琴——「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和「英國式擊弦機鋼琴」。「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觸鍵感覺較輕而且反應靈敏,能彈出快速的音符,共鳴不強,音量小,但音色清晰。約翰內斯·楚姆佩製作的鋼琴被稱為「英國式擊弦機鋼琴」,這種琴一音有三弦,音板厚,重量大,共鳴強,聲音深沉渾厚。後來英國制琴師J·布勞德伍德又對這種鋼琴作了改進,用金屬支弦架代替過去的木質支弦架,音域擴大到五組半八度,使鋼琴音色更明亮飽滿,增加了鋼琴的表現力和音量。貝多芬很喜歡布勞德伍德製作的鋼琴,貝多芬的鋼琴演奏中充滿戲劇性和抒情性,他認為布勞德伍德製作的鋼琴能更好地表現他的作品。

  1821年,法國人埃拉爾德發明了裝有彈簧的復震式擊弦機構,使琴鍵在彈奏快速的重複音時,即使輕彈也靈活自如,音色強弱的層次更分明。1825年, 美國鋼琴製作家巴布克科在改革中,首先使用整塊鑄鐵製作鋼琴的支弦架,這個發明使鋼琴的共鳴更大,聲音更洪亮。1826年,英國製作師亨利·帕普製作了用毛氈包裹木芯的琴槌,比原來的鹿皮更有彈性,琴槌在擊弦時,能發出更溫暖、圓潤的聲音。1850年,德國鋼琴製作師海因里希·斯坦威把平直排列的琴弦改為交叉斜排,琴弦加粗加長,用鋼絲製成,音域擴大到七組半八度,提高了琴弦的張力,聲音洪亮飽滿是前所未有的。1874年,斯坦威琴行的艾伯特·斯坦威為現代鋼琴增加了一個持續音踏板,當彈奏一個音或一組音后踩下,這個音或這組音會得到持續,使演奏的聲音層次更豐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