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積液的四種治法(余治上症,不下200例)

導讀 :以下是我國中醫名醫李可老先生治療膝關節積液的四則醫案,可以從中學到李可先生治療此病的可貴經驗。正如作者所說「余治上症,不下200例。症情大同小異,症型不出以上4類,皆從調整整體氣化入手,得以根治。」

1、治法一

縣黨校老喬之妻,60歲,1987年6月7日診。矮胖體型,風濕性關節炎久延,雙膝腫大如斗,多次抽水,激素穴注,反覆發作,3年不愈。股脛變細,狀如鶴膝。腳不能著地,局部皮膚綳急紫黯,摸之如冰,神情疲憊,氣怯畏寒,脈遲細,58次/分。近月余,因血沉高,考慮關節結核,抗癆亦乏效。

症屬高年久病,氣陽虛衰,不能運濕,濕流關節,已成鶴膝風症。選陽和湯加生芪五苓,益氣溫陽化濕:

塵芪45克,熟地30克,麻黃3克,白芥子10克(炒研),鹿角霜30克,油桂、姜炭各5克,桂枝10克,白朮、茯苓各30克,豬苓、澤瀉各10克,生苡仁30克,蒼朮15克,川牛膝30克,炙草10克。

上方連服5劑而愈,追訪1年未發。

2、治法二

裝卸工溫寶興之妻,62歲,1988年2月3日初診:車禍致右下肢骨折年余,右膝半月板損傷,近3月腫如斗,劇痛,徹夜嚎哭,惞熱腫痛不可近,卧床不起已2月。今日化驗:白細胞19500,中性90,繼發感染,積液。

舌紅中黃,脈沉滑數實。擬清熱解毒,化瘀利濕:

  • 忍冬藤120克,生苡仁30克,蒼朮、黃柏各15克,川牛膝30克,蚤休、丹參、當歸、元參、夏枯草、骨碎補各30克,桃紅、白芷、甘草、乳沒、車前子各10克,白酒100毫升,冷水泡1小時,急火煮沸10分鐘,2次分服,3劑。

  • 白芷240克(研粉),酒煮為糊,分作2包,趁熱交替貼敷膝部。

2月6日二診:腫消強半,痛止,局部出現皺紋。脘脹,不甚思食,腰困如折,脈滑。畢竟年過6旬,一診方寒涼過甚,有礙中焦氣機升降。改投防己黃芪湯合五苓散。下病治上,益氣行水,加腎四味鼓舞腎氣:

生芪45克,防己12克,四妙去黃柏(生苡仁45克,蒼朮15克,川牛膝30克),桂枝10克,白朮、茯苓各30克,豬苓、澤瀉、車前子、甘草各10克,木瓜30克,腎四味各18克,白芷10克,外敷同前,3劑。

2月9日探視,腫全消,已可扶杖步行。

3、治法三

劉老漢,76歲,鐵廠李建明之岳叔,1983年5月17日初診,60歲時深秋涉水過河,寒濕入骨,患雙膝關節腫痛達16年。近日外感引發宿疾,雙膝關節腫涌積液50天。用風濕寧1號,強的松30餘日,腫勢日重。雙膝腫大如斗,憋脹難忍,曾抽取透明膠粘液體400毫升,旋抽旋腫。左腿強直,不能打彎,卧床不起已1月。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寸脈極弱。曾服四妙、五苓合方無效。

患者年逾古稀,脾胃氣衰,飲食入胃不化精微,濕濁下流,聚於關竅。傅山先生云:「凡治下焦病,用本葯不愈者,須從上治之。」即《內經》「下病上取」之義。蓋脾主四*肢*,主運濕而惡濕。高年久病體弱之人,中焦脾胃氣虛,則聚濕成水,下流關節,用補氣升提之法,益氣健脾而運濕,氣旺則周流全身,而水濕得化,亦即「氣能化水」之理。遂擬一方,令服5劑:

生芪45克,防己12克,桂枝1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苡仁45克,茯苓30克,澤瀉、獨活各15克,白朮30克,炙草10克,白芷10克,鮮生薑5片,棗6枚。

5月23日二診:上藥服2劑后,小便暢通,日夜約2000毫升以上,腫減強半,可以扶杖出遊。5劑服完腫痛全消,已參加田間勞作。唯覺氣怯腰困,是老年腎氣已衰,原方加紅參10克(另燉),腎四味120克,胡桃4枚,又服5劑,追訪4年,健康逾於往年。

4、治法四

文化局長段煥忠,70歲,1982年2月17日診。雙膝關節積液,月余卧床不起。先用強的松龍關節腔注射不效,后服中藥清利濕熱之劑,5劑后不能起床。氣短自汗,畏寒腰痛,面色蒼白無華,脈沉弱。局部雖捫之灼熱,然小便餘瀝,夜尿頻多。一派腎陽虛衰徵象,此宜治本:

生芪45克,熟地30克,山藥、茯苓、澤瀉、丹皮、山萸肉各10克,附子、油桂、牛膝、車前子各10克,腎四味120克。

以濟生腎氣湯加生芪、紅參、腎四味,溫補脾腎之陽而化濕,一方守服10劑,諸症均愈。追訪5年未複發。

按:余治上症,不下200例。症情大同小異,症型不出以上4類,皆從調燮整體氣化入手,得以根治。

一切水濕停聚為患諸症,皆因「氣不化水」。

氣、陽為生命的動力,氣統血,亦統水,陽統陰,陽化氣。腎陽(命門真火)為氣化之根。下部水濕停聚,上氣必虛——肺主一身大氣,又主通凋水道;脾胃為中氣,主運化水濕,又是三焦氣化的樞紐,故下病治上。

重用生芪45克(已故溫碧泉老師經驗,有明顯的利尿行水效用)補中上之氣,氣旺則周流全身,氣行則水行,水濕自去。

脾虛者合五苓紅參四妙去黃柏(一切甘寒、苦寒葯,有礙脾陽,不用)益氣健脾運濕;瘀阻氣血者,加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水;

衛氣閉塞者,少加麻黃宣肺以通水道;整體虛衰者,陽和湯合五苓,加生芪45克、防己12克,和陽消陰;陽虛甚者,濟生腎氣湯加生芪,益命火以消陰翳;

方葯對症而收效甚微,必是局部冰結不化,加油桂開冰解凍;久延不愈而見腰困、膝軟、頭眩,加腎四味鼓舞腎氣而治本;急性感染期,熱毒有內攻之勢,攻毒不可遲疑。熱毒結於局部,暫用清熱解毒利濕,中病即止,勿傷中上之陽,反使水濕凝結難化。

外用白酒點燃煮白芷為糊,熱敷局部,活血化瘀通竅祛濕,急性期收效甚速。此為近賢經驗,不敢掠美。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平台無關,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