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身法中正功夫

太極拳以身法端正為本,身法中正的關鍵是一頂、二髖、三椎。
一頂是虛領頂勁,所謂虛領就是不要硬頂,下頦里收,輕輕領起百會穴。有了頂勁,才能頭正項豎,神清氣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所以,什麼時候也不要丟掉「頂頭懸」,俗話說:「丟掉頂頭懸,白練三十年」。
二髖是指胯部兩側的髖關節和兩臀,不論是前進後退,還是左右移動,都要襠走下弧,倒重心時不要前俯後仰和左右搖晃,要靠髖關節帶動軀幹,不要軀幹跟著手走,而是軀幹指揮著手走,要走出對稱勁,如「單鞭」、「斜行」等式。
變換重心時要靠兩臀的翻沉襠走橫8字,把骨盆練活。這一點很重要,它既保證了身法的中正,又有利於身體的重心穩定和內氣下沉。不論是慢運柔化勁還是快發剛彈勁,太極拳強調用腰勁,不要用肩膀和胳膊那點勁。
走腰勁的訣竅,就是臀部髖關節的左右翻沉,它既帶動了胸腰的左右旋轉和脊椎的節節摺疊蛹動,又引動了內氣內勁的出腎入腎和中氣貫頂,如「掩手肱捶」的沖拳發力,蓄勁時沉右臀翻左臀胸往右轉,收腹吸氣,氣貼命門,發勁時沉左臀翻右臀胸往左轉,呼氣凸腹,氣沉丹田,命門后撐。
正如拳論所講:「出腎入腎是真訣」。至於襠部要時刻保持圓襠松胯,也就是說,兩腿走合勁時襠要撐開,不要夾襠,兩腿跨步打開做弓蹬步或偏馬步時,襠要有撐勁,不要尖襠。
太極拳運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運動骨盆,骨盆運動的同時,尾閭的擺動,震動了腦脊液和馬尾神經,按照道教的說法是「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所以,骨盆運動不僅和中氣的貫通有關,而且為丹田內轉創造了條件。
三椎是指頸椎、胸椎、腰椎,統稱脊椎,也叫脊柱。脊柱由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和1塊骶骨1塊尾骨,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中附肋骨,下聯髖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為人體的中軸骨骼,是身體的支柱,有負重、減震、保護和運動等功能。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只是在收腹吸氣時向上勾動,胸部運動也較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
脊椎內部自上而下是一條縱行脊管,內有脊髓與腦髓相連,脊椎兩側為神經和血管的通道,按中醫講,它是督脈上下相通的通道,脊椎的健康與否,關係到大腦和四肢功能的正常發揮。
武禹襄故居有副對聯寫道:「立定腳跟豎起脊,拓寬眼界放平心。」一個「豎」字表達了從頭到腳對脊椎對拉拔長相互關係的深刻內涵。吳文翰老先生對此對聯評論道:「這不僅是對太極拳的要求,也是對做人的要求」。
練頸椎就是要頭正項豎,不要低頭仰頦,下頦一收,「玉枕骨」一豎,頸椎拉伸,頂勁自然上領。頸椎兩側大筋中間是佐中氣上通「百會」的通道,所以,左顧右盼要用兩眼的餘光隨著胸腰轉動左顧右盼,不能左右搖擺和低頭仰頦,丟掉「頂頭懸」。
練胸椎就是兩肩要松沉,胸要微含,既不要挺胸又不要探肩弓背。挺胸容易造成橫氣填胸,探肩弓背容易憋氣,呼吸不暢。
所以,要控制好胸椎的伸縮和彎曲,使胸部形成虛空,確保肺部的呼吸和心臟的搏動有一個寬鬆的環境,這樣才能有利於內氣下沉,用太極拳的術語說就是「虛胸實腹」。
尤其是發勁時,挺胸會造成橫氣填胸,探肩弓背會造成憋氣,都容易造成氣機不暢,甚至會嗆肺,造成肺泡破裂,我們有一個拳友就出現過這個問題。
練腰椎就是要命門后撐,不要凹腰撅臀,轉腰時脊柱要中正,不要亂扭亂晃似「水蛇腰」。命門后撐有個訣竅,就是兩手相合時,外面的手要有向里相合的勁,裡面的手要有向外撐的掤勁,形成合力,命門自然就會撐起。
兩手打開時,兩手要有相合前掤之意,命門也就自然撐起。總之,前掤之中兩手之間的虛空部分要在意念上視為一個向外掤圓的弧線,不要想象成直線,這樣就有了阻力感,才會有命門后撐。
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技法,都離不開這種命門的后撐勁,具體練法就是在兩手的運動過程中,都要走弧形路線,在走上弧或下弧的同時,還要走外弧或里弧,形成一種划立體圓球的過程,而不是只平面畫圓,這樣打起拳來才能像一個氣球在大地上滾動,周身充滿掤勁,八面支撐。
古拳論講:「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意思是說心發出指令,氣象軍營的大旗,腰象大旗的旗杆,三軍在大旗的指揮下排兵布陣或進行戰鬥。
「三椎」在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中氣貫足,脊柱在對拉拔長的條件下,通過臀部的左右翻沉,胸腰的摺疊和左右轉動,中樞神經得到蛹動貫穿的鍛煉,中氣得以上通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對溝通任督二脈,暢通「小周天」有著重要作用,如:「大六封四閉」、「擊地錘」接「翻身二起腳」等勢,走的是腰和脊柱的螺旋勁。


所以,陳鑫在拳論中講:「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中」。總之,練好身法是發揮中盤三大機關功能的重要保障收起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