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雨讀|韓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以著書立說見長,著有《韓非子》五十五篇。戰爭時代,秦國採用了韓非子的主張,得以兼并六國,成就霸業;韓非子因而聲望日隆,由此遭到秦國宰相、舊日同窗李斯嫉妒,被陷入獄,死於公元前233年。

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首,慎到和孟子是同時代人,他主張在政治和治國方術中的「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第二派以申不害為首,強調「術」,即政治權術。第三派以商鞅為首,強調「法」,即法律和規章制度。

韓非子認為這三者都必不可少。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的作用。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從捉摸,這是「術」。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三者「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韓非子,定法》)。

Advertisements

法家的歷史哲學

韓非子認為,由於全新的情況產生的新問題,只能用新的方法解決,只有蠢人才看不到事實的變化。在現代人看來,歷史不斷變化,這幾乎是眾所周知的。但在古代中國,和當時各派思想家的見解相較,這種看法實在是一種革命的觀點。

中國人辦事往往依循過去慣例,可能與大多數民眾是農民有關。農民年復一年按季節變化耕耘作物,憑過去的經驗就夠用了。因此,如果遇到新事,首先就想過去有什麼經驗可以遵循。

這個傳統思維對中國哲學有巨大的影響。從孔子時代起,多數哲學家都要找古代的權威來支持自己的學說。孔子喜歡引用西周的文王、周公;墨子與儒家辯論時,引用夏禹;孟子為能凌駕墨家之上,引用比夏禹更古老的堯舜;道家則請出伏羲、神農。

Advertisements

哲學家在這樣做時,事實上是建立了一種歷史退化觀:人類社會的黃金時代在過去,而不在將來。自古代的「黃金時代」以來,歷史是在日漸退化。因此,人的拯救不在於創立新的,而要靠退回到古代去。

先秦時期各主要思想流派中最後出現的法家,在這方面是一個例外。法家深深懂得,每個時代的變化,都有它不得不變的原因,因此只能現實地對待世界。古代的人們比較淳樸,就此而言,或許值得稱頌,但那是當時的物質條件造成的(人民少而財有餘),並不是說古代人們的品德就普遍比後代人高尚。

(本文是作者學習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簡史》的學習筆記,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二維碼)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