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詩歌與傳統詩歌

道教詩歌發端甚早,在東漢的《太平經》中,便可略見端倪。東漢以降,道教組織逐步壯大,道教詩也隨之增加和日趨成熟。魏晉南北朝間,不僅在道門中秘傳著煉丹詩、咒語詩,而且在社會上流行著遊仙詩。遊仙詩是一種歌詠神仙漫遊之詩篇,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的《楚辭》,如屈原的《遠遊》,也不乏仙人漫遊的描繪,頗多浪漫色彩。在道風盛行的背景下,遊仙詩遂應運而生。道人遊仙詩與文人的遊仙詩都表現出「沖舉飛升,遨遊八極」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力。

唐宋以來,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詩歌日益繁榮起來。一方面是道人們熱心於詩歌創作,如著名道士呂洞賓、施肩吾等結合山水名勝的描寫,表現自己對道教宗旨的見解和神仙信念,通過修道方法的描述,以昭示道教教義的深奧哲理。另一方面,許多文人在受到道風濡染或者觀察體驗了道教生活之後,也創作了一些此類題材的詩歌作品。從隋末唐初的詩人王績到盛唐詩人孟浩然、李白,從北宋西昆派代表楊億、張詠到南宋詩人楊萬里,都有吟詠道事、遊仙暢玄的詩作行世。

Advertisements

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崇尚道教,不論是他「十五學神仙,仙游未曾歇」的少年時期,還是他奉詔入京,醉卧長安的壯年時期,以及他「願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的晚年時期,都與道教有著理不清、剪不斷的關係。他的一生與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為追求理想與未來,在強烈的求知慾和深厚的宗教氛圍中認識了道教;為了實現遠大的抱負,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在時代的浪潮中熟悉了道教;為了療愈痛苦的心靈,擺脫世俗和傳統的束縛,他在詩歌的海洋中,完善了自己的道家思想。總之,道家思想滲透到他整個政治生命和藝術生命之中。

天府之國的四川,既是李白的家鄉,又是道教的發源地,由於有豐厚的物質基礎,封閉的自然環境,道教勢力有著飛躍的發展。特別是到了唐代,統治者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尊道教教主李耳為其先主,道教遂成為國家的正統宗教,道教勢力滲透到國家的各個領域,道教宮觀遍布全國的名山大川。四川作為道教的發源地和根據地,道教宮觀、聖地、場所以及教民更多,呈現出「五里一宮,十里一觀」的壯觀景象,在當地人民群眾和政治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李白的出生地四川昌隆縣(今江油市青蓮鎮)同巴蜀各州縣一樣,境內有眾多的道教宮觀和道教場所,道教成為當地人民的第一宗教。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