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財務醜聞

在2005 年中期, 在舉報人支持下,SEC 開始調查戴爾的財務漏洞。

而在調查公開后,戴爾曾連續「抗爭」兩年。戴爾與其他高管多次表示,公司業績增長的原因,主要是成本削減、零部件成本下降等。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2001 財年到2006 財年,長達5 年的時間中,英特爾向戴爾支付大筆回扣,以換取戴爾不使用競爭對手AMD 的處理器。而這些回扣也成為了戴爾的利潤調節器。每當這些回扣計入運營利潤,戴爾當季業績就不錯,一旦英特爾削減這些回扣,戴爾運營利潤就應聲下滑。英特爾這筆額外款項不斷增加,2003 財年占其運營利潤的10%,2006 財年則為38%, 而2007 財年第一季竟然高達76%。到了2007 財年第二季,戴爾擁抱AMD 后,英特爾氣憤地削減了該筆款項,直接導致戴爾當年利潤大幅下滑, 戴爾股價也是大幅縮水。而CEO 羅林斯也因此下課,當年惠普也因此超越戴爾。

Advertisements

SEC 在長達61 頁的起訴書中說,如果沒有這些回扣,5 年中戴爾任何一個季度的實際盈利都低於分析師預期。2007 年,迫於SEC 調查壓力,戴爾無奈進行內部自查,終於最終確認了虛報業績的行為。SEC 也表示,2008 財年之前的多個財季,戴爾涉嫌將來自英特爾-T(Intel) 的「回扣」計入公司運營利潤,導致亮麗財報欺騙了投資者。該機構認定戴爾這一行為屬「會計造假」,判定其支付1 億美元罰款。戴爾宣布,將修正2003 財年到2006 財年之間的所有財報,以及2007 財年第一季度財報。

戴爾表示,重審后的凈利潤將比此前報告的結果減少5000 萬美元到1.5 億美元, 合每股2 美分到7 美分。其中,2003 財年第一季度和2004 財年第二季度的調整最大, 凈利潤都下調了10% 到13%。為何對於戴爾這樣的大公司,也會爆出財務造假的醜聞?這一切,都是來自華爾街分析師業績預期的壓力。

Advertisements

戴爾的CFO 承認,財務部門在有意捏造數據,

確保戴爾業績能夠達到或超過預期。財務部門是在公司高層官員知情,有時是在他們的要求下這樣做的。財務部門沒有嚴格遵守財務規則,在某些季度中「拼湊」財務業績,確保公司每個季度的業績都能夠達到華爾街的預期。最為明顯的就是2003 年財年第一季度和2004 財年第二季度。

在2003 財年第一季度,戴爾原公布的利潤為4.57 億美元,每股收益為17 美分,銷售收入為81 億美元。當時分析人士對戴爾每股收益和銷售收入的預期分別是16 美分和78.6 億美元。戴爾的業績剛好略微超過了分析師的預期。而戴爾後來重編的未做假的真實業績是在該季度的凈利潤約為4.1 億美元,每股收益為15 美分,低於分析人士的預期。在2004 周年第二季度,戴爾原公布的凈利潤為6.21 億美元,每股收益為24 美分。當時分析人士對戴爾每股收益的預期為24 美分,兩者恰巧一致。而後來戴爾重新公布的數字顯示,戴爾真實的凈利潤為5.61 億美元,每股收益為21 美分,遠低於分析師預期。

案例小結:

對於歐美公司而言,業績壓力不僅僅局限於年末,因為每個季度華爾街的分析師都會對公司進行業績預測,未能達到預期將會對公司股價造成巨大的影響。

受短期利益推動的公司而言,季度盈餘管理的行為並不罕見。但令人吃驚的是,戴爾竟然也患上了這種短視病。而且是通過財務造假來迎合分析師的預期,比通過真實業務來操作盈餘更加極端。pacific crest securities 財務分析師布倫特說,「我認為所有上市公司都會感受到必須達到業績預期的壓力,這也是公司發布業績預期的原因所在。」

然而,當這種壓力,用努力的經營已經無法克服的時候,財務上的數字遊戲由此被運用起來。大部分美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主要動機就是為了迎合華爾街的盈利預測, 以保持較高的股價並從證券市場獲得更多的資金。比如當年的安然、世通以及施樂。

本文來源:由「高頓財務培訓」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財會說」(ID:caikuaishuo),提升財會人個人價值,財會人都來這裡閱讀。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