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白塞病,應更名為甘草瀉心湯綜合症

諸多臨床驗案表明:用甘草瀉心湯治療白塞病,療效確切。故黃煌老師會說,「張仲景才是第一個發現白塞病的醫生,更發現了治療此病的專方——甘草瀉心湯。因此,白塞病應該更名為狐惑病或甘草瀉心湯綜合症。」

文/黃煌

黃連3克、黃芩6克、党參10克、姜半夏10克、生甘草10克、乾薑5克、紅棗15克。水煎,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這是我不久前給一位白塞病的老者的處方。

前天,患者來複診了,他滿臉笑容,說這方的效果真好!

原來,他口腔口唇粘膜潰爛已經多年,到處求醫,服用養陰清熱葯無數,但均無效。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如此簡單的藥方服用不過半月,滿嘴的潰瘍居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這是一張古方,記載在1800年前的《傷寒雜病論》中,方名甘草瀉心湯。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

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將它用於一種名「狐惑」的疾病。

狐惑病的主要特徵是咽喉、陰部的潰蝕以及目赤如鳩眼

這種病,就是現代口腔科醫生所說的「白塞病」。

白塞病,也稱之為白塞綜合征(Behcet Syndrome)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典型的臨床表現是指複發性口腔潰瘍,陰部潰瘍和眼色素膜炎的三聯征。但此病可累及多個系統多個器官,如血管、腸道、關節等。

白塞病其實是一個內科病,而且與體質密切相關。局部治療收效甚微,必須整體調節,而甘草瀉心湯就是治療白塞病的一張有效方劑 。

用甘草瀉心湯治療白塞病的有效病例,我已經有不少。其療效主要體現在潰瘍發作頻率以及程度的控制上,根治還不好說。但就是這一點,對於被潰瘍痛苦折磨的患者來說,也已經是求之不得了。

前面說到的那位老者,經常因為滿嘴的潰瘍,吃飯不香,說話困難,讓他十分痛苦。

甘草瀉心湯治療白塞病,一般不需加減,用原方即可。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來自福建的女孩, 轉方多次,其中有加大黃,加連翹、梔子,加肉桂等,但比較下來,還是原方效果最好。這不得不驚嘆古人的聰明,不得不敬畏古方的嚴謹!

白塞病是由土耳其皮膚科醫師Behcet於1937年首次報告的,因此醫學界也以其姓名命名此病。

但我認為,張仲景才是第一個發現白塞病的醫生。張仲景不僅有對此病臨床特徵的記載,更發現了治療此病的專方——甘草瀉心湯。

因此,白塞病應該更名為狐惑病或甘草瀉心湯綜合症。


胡老講述醫案

說起來亦很有趣,1970年夏剛從河南歸來,呂尚清院長告訴我,有一位解放軍女同志曾幾次來院找我,她說數年前曾患白塞綜合征,經我治癒,但住義大利后病又複發,因特回國找我診治。

對於西醫病名本無所知,乍聽之下,不禁愕然。未久患者果然前來,但事隔多年,我已不復記憶。

經過一番問答,乃知數年前曾以口腔潰瘍來門診,近在義大利經西醫確診為白塞綜合征,口腔及前陰俱有蝕瘡。

與服甘草瀉心湯加生石膏,另與苦參湯囑其熏洗下陰,不久均治。


劉渡舟醫案

鄭某,女,32歲。

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點。在上則有口腔經常糜爛作痛,而不易癒合;在下則有前陰黏膜潰破,既痛且癢;中部則見心下痞滿,飲食乏味。

問其小便尚可,大便則每日兩次,猶能成形。切其脈弦而無力,舌苔薄白而潤。

三部之症由中州發起。

辨證為脾虛不運,升降失常,氣痞於中,而挾有濕蠹之毒。

治宜健脾調中,升清降濁,兼解蟲毒之侵蝕。

處方:炙甘草12g,黃芩9g,人蔘9g,乾薑9g,黃連6g,半夏10g,大棗7枚。

共服十餘劑,以上諸症逐漸獲愈。


趙錫武醫案

郭某,女,36歲。 .

口腔及外陰潰瘍半年,在某院確診為口、眼、生殖器綜合征,曾用激素治療,效果不好。據其脈症,診為狐惑病,採用甘草瀉心湯加味。

方用:生甘草30g,党參18g,生薑6g,乾薑3g,半夏12g,黃連6g,黃芩9g,大棗7枚(擘),生地30g。

水煎服。十二劑。

另用生甘草12g,苦參12g。

四劑。煎水,外洗陰部。

複診時口腔及外陰潰瘍已基本癒合。

仍按前方再服十四劑,外洗方四劑,患者未再複診。

文摘自《經方的魅力》,醫案分別摘自(《經方傳真》、(《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趙錫武醫療經驗》)

推薦關註: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