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捧「功能食品」?營養專家說,要吃這麼多才有效

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說過:「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中國傳統醫學也強調「葯食同源」。食療的思想在今天發揚光大,人們對某些食物及其生理活性成分產生了巨大興趣,於是出現了各種「功能食品」,其特點是在提供基本的營養之外,還有對人有獨特的生理益處。

中外營養學專家對各種常見的動植物功能食品進行盤點,並且指出要吃夠量才能實現其功能——每天吃60克麥片、300克蔬菜、200克水果、30克大豆、10克亞麻籽、35克魚,喝5杯綠茶、300毫升牛奶……如果要你長年累月堅持這麼吃法,會不會瘋掉?

功能食品:

功效須經過科學驗證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功能食品含有促進健康的生理活性成分。日本最先提出功能食品的概念,目前已批准超過100種功能食品。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營養科主任譚榮韶表示,功能食品與國內所說的保健食品大致相當,國內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規定,各種號稱有保健功能的食品都需經過功能食品實驗室的檢驗、檢疫和驗證,即要求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礎上真正具有其聲稱的作用。

Advertisements

美國食品工藝學家學會的專家克萊爾·哈斯勒博士稱,飲食的總原則是少吃動物脂肪,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多吃植物纖維,每天吃5~9次蔬菜和水果——大量證據顯示,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可以降低腫瘤等慢性病的風險,與植物中的特殊化學物有關。

哈斯勒提醒,很多關注健康的消費者購買大量功能食品,其實這個領域才剛剛開始發展,各種食材紛繁複雜,大多數功能食品所含的生理活性成分仍然在研究之中,攝入多少最好還未有定論。有些具有預防癌症作用的植物化學物在較高濃度時也可以致癌,例如大豆所含的植物雌激素。因此,推廣功能食品必須謹慎權衡收益與風險。

譚榮韶稱,食品的功能需要一定的量來實現,例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吃蔬菜300克~500克,水果200克~400克,但很多人並沒有按照這些指南去做,因此增加了某些疾病的風險,也達不到預防疾病的目的。指南出台的初衷是很多人的飲食習慣不健康,導致了疾病譜的改變,建立指南就是為了糾正這些不良習慣,促進健康。

Advertisements

功能食品是可以預防和治療一些疾病的,但並不能取代藥物,「功能食物的定位是對藥物的輔助和補充,因此在患上某些疾病時,如果做好飲食治療,可能不需要藥物治療;如果控制不好,仍然需要使用藥物,同時要注意飲食的配合。」

哈斯勒說,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僅是吃功能食品,還包括戒煙、運動、調整心理壓力等。

植物類:

不喝酒者可飲葡萄汁

1.燕麥

燕麥富含可溶性葡聚糖,可降低血液總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的水平,從而減少冠心病的風險。研究發現,每日吃3克葡聚糖可減少血液中5%的膽固醇,這意味著需要吃60克燕麥片或40克燕麥麩(均為乾重)。然而,燕麥吃多了會造成能量攝入過多,燕麥的膳食纖維還可加重胃潰瘍、胃炎,造成腹部脹氣。

2.大豆

大豆依據不同顏色分為黃豆、黑豆和青豆,其不僅含有優質蛋白,還可降血液甘油三酯及膽固醇的水平,從而預防心血管病。研究發現,大豆每天吃6.25克可降低冠心病的風險,至少要吃25克才有降血脂作用。

大豆含有的異黃酮與雌激素結構相似,可能抗那些依賴雌激素生長的腫瘤——研究發現,經常吃大豆的人患乳腺癌、前列腺癌的風險下降;異黃酮對骨質疏鬆以及緩解絕經后潮熱、盜汗癥狀也可能有幫助。

大豆經過深度加工后,例如做成臭豆腐等風味食品,就不一定有上述作用。專家建議大豆每天應吃30克~50克,但腎功能不全者要減量,以免腎臟出現高濾過狀態而受損。

3.西紅柿

西紅柿富含抗氧化劑番茄紅素,其抗癌作用備受關注。研究發現,每周吃10次西紅柿以上者患前列腺癌風險少一半,西紅柿對乳腺、消化道、宮頸、膀胱、皮膚、肺部的癌症也可能有預防作用。西紅柿生吃、煮熟均可,但烹調過度會減少有益成分。

4.亞麻籽

歐米茄3脂肪酸是重要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炎、降血脂作用,可降低冠心病風險。在主要的植物油之中,亞麻籽油的歐米加3脂肪酸含量最高,達57%。亞麻籽還富含木酚素前體,在人體腸道細菌作用下生產木酚素,可能預防那些依賴雌激素的癌症——研究發現,每天吃10克亞麻籽的人幾種激素水平出現下降,乳腺癌風險隨之下降。食用亞麻籽還可能降低LDL,減少血小板凝集。然而,亞麻籽是高能量食品,不宜吃得過多。

5.大蒜

大蒜據說具有預防癌症、抗菌、抗高血壓、降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研究發現,多吃大蒜、洋蔥之類的人患胃癌、結腸癌的風險較低,每天吃半瓣到一瓣大蒜可降低血液膽固醇9%~12%,但也有研究未發現大蒜對高血脂的患者有效。大蒜含有有機硫化合物,具有特殊刺激性氣味,造成口臭可影響生活,往往需要和其他食品搭配著吃。

6.十字花科蔬菜

這類蔬菜包括西蘭花、菜心、白菜、芥菜、芥藍、蘿蔔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經常吃它們與癌症風險下降存在相關,可能與其富含的葡糖異硫氰酸鹽以及一些抗氧化成分有關。但是,煮菜煮的時間過長會破壞這些有益成分。

7.柑橘屬水果

這類水果包括柑、橙、柚、檸檬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它們對多種癌症有預防作用,與其富含的檸檬苦素類化合物有關。這類水果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

8.蔓越橘

蔓越橘果汁可令尿液酸化,臨床研究證實其對尿道感染有療效。

9.

茶的飲用量在人類各種飲料中僅次於白開水。茶,特別是沒有經過發酵的綠茶,富含茶多酚,可能有抗癌作用,但是還未得到流行病學研究證實。癌症的高危人群大量喝茶或許能降低風險,例如日本有研究發現,每天喝5杯或以上綠茶者患乳腺癌的風險較低。還有一些證據說喝茶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未有定論。茶含有咖啡因,會讓人睡不好覺,茶多酚會讓不耐受的人感到胃痛、胃脹。

10.葡萄酒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喝酒,特別是紅酒,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例如紅酒大國法國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相對較低。產生這種作用的並非酒精(乙醇),而是葡萄皮在釀造中帶來的酚類物質,例如花青素,能夠防止LDL氧化,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從而軟化血管。適量喝酒還可能降低老年人視網膜黃斑變性的風險。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喝酒會增加乳腺癌、肝癌等癌症的風險,還可令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專家建議酒精的攝入量以每天不超過15克~30克為宜,對應白酒約45毫升,紅酒約150毫升,啤酒約350毫升。對於不喜歡喝酒的人來說,沒必要為了追求上述好處而培養喝酒習慣,喝不含酒精的葡萄汁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

動物類:

喝奶300毫升以上要脫脂

1.魚類

魚油是歐米茄3脂肪酸的主要來源之一,有研究發現每天吃魚35克或以上可能降低非突然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每周吃一次魚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總體死亡率。但是,魚經過腌制加工后,有用物質減少,有害物質增多。

2.奶製品

作為功能食品,奶製品是最好的鈣質來源之一,可預防骨質疏鬆和結腸癌。發酵奶製品中的益生菌、益生元可能有降膽固醇、拮抗腸道病原體、降低癌症風險(如結腸癌、乳腺癌)的作用。奶製品還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與微量元素,但也含有很多飽和脂肪酸,食用過多會導致能量過剩、血脂過高,加重肝臟和腎臟的代謝負擔。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6歲以上的兒童及普通成人每天要喝300毫升奶;4歲~6歲的兒童每天要喝300毫升~600毫升奶;1歲以內的幼兒至少要攝入相當於350毫升液態奶的幼兒專用配方奶粉,但不宜直接喝普通液態奶或成人奶粉;6個月~1歲的嬰兒每天要攝入600毫升~800毫升的母乳或嬰兒專用配方奶粉;6個月以內的嬰兒絕大部分食物都是奶類;當每日飲奶量超過300毫升時,或者每日飲奶量雖然不超過300毫升,但患有高血脂或具有肥胖及肥胖傾向時,應選擇低脂肪或脫脂奶製品。

3.牛羊肉

牛、羊等反芻動物富含共軛亞油酸(CLA),被發現有抗癌、減肥作用。這種物質會隨著肉類烹調、加工的程度越高而越多,但肉類煮多了,致癌物質也會增加。

醫學指導/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營養科主任譚榮韶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胡穎儀

編輯/李津

運營人員: 唐駿 MX002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