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民心者保天下

保民心者保天下

◆劉誠龍

馬亞麗女士的《另眼看四大名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6月出版),果然另眼。《三國演義》我讀過好幾次,每次都是看「尊漢抑曹」的大情節,倒把最攸關歷史走向的幽微敘事視而不見了。譬如劉備入蜀, 「百姓香花燈燭,迎門而接」,那場景何其讓人動心?只為有望復興漢室而歡欣鼓舞,而男人如我者,眼光粗疏,看了這情景忽略彼情景:劉備過後,鄧艾天降成都,成都人民又是如何?也是載歌載舞,「於是成都之人,皆具香花迎接!」

劉備來了,成都人民熱烈擁護;推翻劉備的人來了,成都人民也是熱烈歡迎。這當作何解?馬亞麗女士那雙另眼,波光流慧:「我突然知道人民並不是那麼愛偉大的劉備,也不是從心裡歡迎劉備進入他們的領地。在哭泣不好使、哀求不好使、告狀不好使、反抗不好使的困苦而無奈的現實生活中,他們只剩下了希望,對新的主人抱以希望,抱以夢想。」真是:看完《蘋果》,發現男人靠不住;看完《色戒》,發現女人靠不住;看完《投名狀》,發現兄弟靠不住;看完《三國》與《另眼看四大名著》,發現民心也靠不住。

Advertisements

民心是不是靠得住,這真得兩說。民心要來推翻你,那多是靠得住的,世人皆曰殺,便可以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無他,「恨」,多真的,少假的;民心要來擁護你,這也得兩說——無他,「愛」,有真的,有假的。若是民意的真實表達,那是靠得住的,縱使外敵入侵,人民會送兒送女上戰場,誓死保家衛國;若是民意的虛假表態呢,那可難說了,人民沒有免除恐懼的自由,後面持著一把槍,前面伸來一張紙,請人民來填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那人民多半會打鉤,有可能多半在第一選項打鉤。背轉身去,他還打鉤嗎?薩達姆在台上緊握鋼槍,槍眼當君眼,人民滿意率據說竟高達百分百;而薩達姆倒台了,無須美軍動手,伊拉克人民嘩啦啦將高高在上的領袖塑像拉倒,再踏上兩隻腳,踏他個稀巴爛。

Advertisements

這也告訴我們,不能籠而統之說民心。民心最少可分兩種,一是表達式民心,人民免除了恐懼,有了表達的自由,人民依然給你打鉤,這叫表達式民心,那是絕對靠得住的;一是表態式民心,大門被關住了,門內荷槍實彈站了很多排,上面高瞻遠矚,虎視眈眈,然後嚷「同意某人當選的,請舉手」,那誰不舉雙手贊成?這就是表態式民心,這種民心是不是靠得住,得打個疑問號了。就劉備來說,當年他入蜀,成都人民簞食壺漿以迎將軍,我基本同意馬亞麗女士的看法,「極可能是發自肺腑地熱烈歡迎劉備的到來」,我之所以基本同意,源自這裡頭既有表達式民心,也不排除夾雜著表態式民心。

劉備入成都,表達式民心比值可能要大些。劉備雖還沒對成都行過德政,但人民願將心交付劉備,乃是前任實在讓人失望,如趙雲所說:「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人民希望「換個人試試看」;同時也緣於劉備「仁義著於四海」,成都人民聽說了,「誰不仰之?」

有人說劉備是假仁義,他常熱淚盈眶,是緣於眼睛里點辣椒水,但劉備最初行仁義,未必全是假。曹操攻新野,劉備不忍棄百姓,差人四處張榜,曉諭民眾,他要帶民眾一起走,這其中不能說完全是假模假樣。有百姓相「拖累」,劉備逃命概率畢竟低很多,他願與民眾同生死,是有真由的。別的時候裝愛民是可能的,生死時候要裝是很難裝的。

創業之初,與其說劉備對百姓是假仁義,莫如說劉備對百姓抱持的是「工具理性」。得民心者得天下,劉備懂。打天下時,劉備寧可摔下他兒子阿斗,也不輕易棄百姓於不顧,他赤手空拳能打天下嗎?劉備與兄弟再厲害,若是光桿司令,也成不了氣候,如何一人高呼萬眾應和?這需要對芸芸大眾好。對百姓不好,誰來給你當兵打仗?

得天下者得民心,這口號喊得山響,原先沒覺得有甚問題,現在想來,卻十分怪味,莫非只有在要得天下之時,才想起要去爭取民心?天下得手了呢?民心還要不?打天下之初,那些要得天下者,大塊給百姓分肉,大碗給百姓分酒。李闖王要闖天下,打出的旗號是「迎闖王,不納糧」,百姓十分相信,多是「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然則,李自成一入北京城,只顧自己最多是還顧及同一戰壕的兄弟,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了。

打江山易,坐江山難。打江山打二三十年,只要得了民心,就可以打得下來;坐江山呢,若要百世開太平萬世而為君,可就難了。史上朝廷,奪取政權之初,多能與人同艱共苦,多能與民休養生息,給民眾分田分地;而待坐穩了江山,則多視民眾為草芥,橫徵暴斂,剝削脂膏。得天下者得民心,其得民心的出發點就不對,目的落在得天下上,得民心只是得天下的工具。那麼天下已得,還管甚民心呢?過了河便打舵子,歷代政權多是這般無情無義,恩將仇報,對人民始亂終棄。其中道理,以既得利益眼光看,很容易解釋:打江山之初,沒有多數人的支持,不能使少數人坐上椅子;坐江山之後,「沒有多數人的痛苦,不能凸顯少數人的享福」(某學者語)。

得民心易,保民心難。劉備只有一個「仁義著於四海」的傳聞,便讓他獲取了民心。人民真的是非常可愛的。但劉備進成都,源自成都人民「屢遭兵火」,盼望劉備前來救民於水火,然則劉備進了成都,當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語出馬亞麗《劉備當了皇帝之後》),心中第一想的是要「得天下」,而將「得民心」放諸議事日程之外了。此後是七擒孟獲,六齣祁山,擱置民生,連年征伐,百姓還會擁護他嗎?百姓願「皆具香花迎接」鄧艾了!

誰不保持民心,民心就不保他;誰能保持民心多久,民心就保護其江山多久。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