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紡車吱吱呀呀響

文/付金榮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小時候,我家有一輛紡車,如今,這輛紡車早已不知去向,然而,母親用紡車紡線的情景卻歷歷在目,那吱吱呀呀的響聲彷彿又在我的耳邊響起!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常常看見母親白天把紡車支在大門口,手搖紡車,眼睛盯著紡線、紡稔、紡穗,仔仔細細地在紡線,一根線稔子接著一根線稔子,均勻地抽出細細的棉線來,那棉線又不斷地纏繞在紡車的錠子上,成為尖尖的胖胖的線穗子。等線穗子累積的棉線纏滿了線錠子時,母親就會停下手,碼下一骨碌線穗,放在籃筐里,又重新在光光的線錠子上纏繞紡線,直到又一個滿滿的線穗紡好。母親不停地搖啊搖,那紡車就不停地轉啊轉,吱吱呀呀,那時對我來說,那聲音特別美妙好聽。

冬天,外邊紡線太冷,母親就把紡車搬到了我家的土坑上。母親忙完家務后,脫了鞋,上到土坑上又繼續紡線。起初,我在昏暗的煤油燈光下寫作業,等作業寫完后我鑽到被窩裡,一邊和母親說著話,一邊欣賞著母親紡線,一邊還不停地做著手影,有狗啊,兔子、大雁等。有時,我還在睡前給母親背誦我學過的語文課文,母親一聲不吭地聽著,只有那吱吱呀呀的紡車聲在作響,還有母親在煤油燈下投射在土牆上的身影。等我背完了,母親說,快睡吧,不早了。我就慢慢地睡著了。我一覺醒來上廁所時,瞧見母親還在那裡不停地紡著線。寂靜的夜晚,吱吱呀呀的紡車在搖著母親嚮往的生活。那時,我覺得母親的勁頭特別大,好像從來不知道疲倦似的,但我從來沒有勸過母親早點休息,可能是我當時年齡太小的緣故吧。

Advertisements

母親把紡好的許多線穗用木撐子也叫木拐子纏成一紮一紮的整捆線,然後在開水鍋里用麵糊糊漿,那經過煮漿的線就更有韌性和牢固性。有時母親還用色劑染線。當漿好的線晒乾后,母親開始經布。經布是織布的前奏。經布時根據漿好的線有多少而定織布大約有多少尺寸。那時,我常常看見母親經布的線好長好長。如果只織純色布,那紡好的棉線就不用染色。而如果織帶有花紋的棉布,那我家的院子里就肯定成了紅紅綠綠的場景,像彩虹一般,特別漂亮。母親經布是按各色花紋來計算各種線的分佈的,許多人會織布卻不會經布。有的就聘請母親給她們經布。那時候,我十分欽佩母親會經布,對於從未上過學的母親來講,計算起一床織布機上能容納多寬幅的色彩布,而且每條綵線分佈在哪裡特別老練,很快就各就各位了,然後將分佈好的所有線用織布機上的木棍捲起來,放在織布機上,就可以一下一下織了。我認為母親在織布方面就是個天才。

Advertisements

若需織幾丈長的粗布,那捲起來的線有好多,母親就夜以繼日地不停地織啊織,直到那一骨碌線織完為至。我看見母親坐在織布機上,腰背上掛著皮帶,呈弓字型,用力拉著。織線放在肚子前,用細細的織篦隔了一條又一條,而且上下兩層拉開距離,穿的線又相同。梭子上穿了一條引線,從兩層線的中間穿過,母親腳下是織布機鬆緊控制,腳不停地踩啊踩,身子就隨著不停地向前傾,向後伸,於是,一截一截的布就顯映在眼前了。用另一根棍子捲起來,就是織好的布了。等原來卷線的那根木棍上的所有線放完了,那麼這根木棍上就完全是成品布了。

母親用織好的布為我們全家做粗布衣裳,就連家人棉襖的內襯也是粗布的。鞋子的包邊、襯頭也全是母親織的粗布。穿著母親做的衣裳,腳踩著母親做的布鞋,我度過了那些青澀而又艱辛的歲月。但是正因為母親有一雙巧手,我和家人才沒有挨凍受餓,並且過得十分自在與幸福。

當的確良布料在街面上剛開始流行時,我正上初中。母親為了打扮我,也為了滿足我的虛榮心,硬是給別人織了十丈布,才換來了我的兩條的確良條紋褲子。至今,我還能記起那褲子的樣式,顏色。母親用堅韌、頑強,織了一卷又一卷的粗布。哥哥定婚、結婚時給女方家的布料,全是母親織的,那紅邊粗布的兩頭結滿了紅繩繩,代表著吉祥與美好!

我上中學時,母親教會了我紡線。剛開始學時,由於手勁不均勻,我總是把稔子直接就絞到了錠子上,要不就是把線紡得好粗,根本用不成。母親說,身坐正,一手搖紡車,一手慢慢地、輕輕地抽稔子,看著稔子變成細線並且延長。於是,我記住了母親的話,逐漸學會了紡線。只要放暑假有時間,我就會學著母親的樣兒,坐在大門口,像模像樣的紡起線來,過往的村人直誇我聰明能幹,母親在一旁欣慰地笑著。

如今,我家的紡車已不知去向,我從來沒有問過母親,或許壞了扔了,或許賣了,但是紡車陪伴的那些歲月我卻記得清清楚楚,那裡有母親對生活的熱愛,有母親的勤勞與智慧,更有母親搖著紡車陪我長大的點點滴滴記憶。猶記得我在夜燈下看書時,有一句十四字的詩詞填空不知道,問起母親來,母親竟脫口而出: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我沒想到斗大的字不識的母親竟然對這句詩詞記得如此牢固。這正驗證了母親為人處事的品行,我在心裡由衷地敬佩起母親來。

吱吱呀呀的紡車聲現已不復存在,粗布也大多逃離了我們的生活。雖然現在有人穿起粗布襯衣或鋪上粗布床上用品,但那已是改良過的精細紡織用品。時代在變遷,人們的觀念也在更新。粗布貼身對皮膚無刺激,穿起來舒適爽心。難怪有人重拾起粗布觀念來。我想,有些原始的東西還是不能丟,比如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的製作工藝,粗布的加工流程等。

此刻,紡車、織布機還有母親引梭穿線的情景又彷彿展現在我眼前,時光荏苒,而那些值得回憶的歲月卻清晰可見!

註:圖片來自於網路

《作家薈》微信號stzx123456789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寫乎》微信號:hongyupt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洪與

編輯:鄒舟、於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