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之死:上被漢景帝拋棄,下被國士袁盎背後一刀

藩地的不斷強大,威脅了漢朝最高統治的皇權時,藩地就成了漢朝的毒瘤。而漢景帝作為當時那個時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利益,保護皇權,聽從了晁錯的建議,開始削藩。

在削藩上,晁錯採取了最剛硬的手段。和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柔性方法不同,晁錯採取了剛性的措施,通過羅織罪名和抓藩王小辮子的方式來削奪藩國土地。

賈誼的方法是讓諸侯國自身分裂,一個大國變成數個小國,自身瓦解,最後無力對抗朝廷。這最終的效果是,朝廷雖然沒有得到直接好處,但在間接上能消弭禍患。

而晁錯在削藩上,沒有將各國分類,採取循序漸進、逐個解決的方法,卻是採取了集中處理的方式。一刀切雖然能展示朝廷削藩的決心,但過於單一,得罪了絕大部分封國的利益。

Advertisements

這樣使矛盾集中爆發。結果是,削藩命令一下達,引起了強烈反彈和叛亂:吳楚七國之亂。七國一齊造反,並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把所有矛頭對準晁錯。

但奇怪的是,朝廷以及堅決執行者晁錯竟然沒有提前對消藩後果做好應對措施。

吳楚叛亂以後,晁錯自己也蒙了,可以說是景帝、君臣都蒙了,雖然他們有一點思想準備,討論過這個問題,說削藩以後,他們會不會反呢?晁錯說:不管他的了,說「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的,管他呢?漢景帝說:是啊,是要反的,我們就搞他一下,兩個人說,真反啊,他們還真反啊,沒有主張了,完全沒有主張。後來倉促的調兵遣將更能證實,朝廷根本沒預料反彈會如此劇烈,以至於驚慌失措。

面對漢朝帝國大半加盟商的背棄,漢景帝有點驚慌失措,只得硬著頭皮和晁錯一起派兵應對。

Advertisements

漢朝廷派了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攻擊吳楚―――這是叛軍的主力,派周侯酈寄擊趙,派將軍欒布攻打齊地的各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督齊、趙之兵。從排兵布陣來看,晁錯雖早預料吳國必反,但在軍事上卻沒有做足預先準備,在齊國盡反后才被動迎戰。

而吳王蓄意謀反已久,所以旗下軍隊眾多,達二十餘萬。而楚國的兵力也由吳王一起統領,兩軍合力,聲勢更為浩大.吳楚軍節節推進,渡過淮水向西猛攻,已深入朝廷控制的餚澠地區。

這讓漢景帝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他開始反思削藩政策的得失成敗。而晁錯自己也因性格導致樹敵頗多,其中就有被稱之為「國士」的袁盎。晁錯因袁盎曾在吳國任過職,如今吳國反叛,晁錯又重翻舊案,將袁盎作為罪魁禍首,派人去查實袁盎與吳王同謀的罪證。

袁盎聽聞晁錯追查自己的消息后,立即以庶人之身通過竇嬰拜見了漢景帝,要把實情告知皇帝,想把引起七國反叛的罪狀全推在晁錯身上.由於在削藩上竇嬰與晁錯意見不同,所以竇嬰對晁錯也極為不滿,此回要幫著袁盎扳倒晁錯。

漢景帝聽計之後,默然良久,掙扎過後,說:「既然如此,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此言一出,晁錯必死無疑。

這下好了,削藩採取的策略不當,諸侯聯合起來反叛,打到了家門口,叛軍說皇帝陛下,你把晁錯殺了我們就退兵。

十日之後,朝廷下令拘捕晁錯,送到東市將其腰斬.事出倉促,當時的晁錯還是穿著御史大夫的朝服,這真是極大的諷刺。

沒有定罪,沒有審判,晁錯終成了自己力推的這場組織變革的犧牲品。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場蓄謀已久的七國叛亂起於正月,到了三月,便已敗局已定(六國皆在三月敗亡,唯有趙國多撐了些時日,但無關大局).如果漢景帝稍有點耐心和信心,那麼晁錯應該能活著等到這場勝利。

由此我想到。作為一個決策者,如果下定決心做一件事,這事的大方向對自身有益,就一定要堅持做下去,不要因為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受到其他利益的引誘就隨便改變整個方向策略。這樣往往的結果是損失更大。

而作為一個提供建議的建議者,不僅要搞好領導關係,還要搞好下屬關係。晁錯為了漢室家族的利益,忠心耿耿,跟景帝的關係確實不錯,成為了景帝的心腹。但卻為了景帝跟各地的諸侯的關係搞得很僵,偏偏讓諸侯對晁錯恨之入骨。最後打到家門口的時候,人家指著鼻子說要殺你,你不死皇帝的地位就要受到威脅,你晁錯能不死嗎?!如果晁錯消藩時有目的的進行消藩,比如殺雞給猴看,或者學人家遠交近攻都可以。讓諸侯之間不和,互相猜忌,最後也不會產生七國之亂,歷史也會改寫。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