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腹腔內的「黑膜」,吃了等於吃毒

魚腹腔內的「黑膜」,能吃嗎?

魚腹腔內的「黑膜」,能吃嗎?

魚是提供高營養和高蛋白的食物,經常吃魚的人很少有心臟病和高血壓,但是大家除了知道河豚魚有劇毒之外,是否還知道,日常生活中我們吃到的魚類,如何沒有很好的處理也是中毒的。

下面介紹這些魚類有的部位也會有毒素,應注意去除之後再食,這樣的效果會比較好。

【青海湟魚】

學名青海湖裸鯉。盛產於我國青海湖內,在黃河上游及青藏高原一帶亦有。此魚體形微扁、無鱗、表皮稍帶微黃色,其魚肉具有其他魚類所共有的鮮味,但內臟、魚卵和魚眼等含有毒性,至於何種毒素,目前尚不清楚,食用時應將內臟、魚卵等清理乾淨。

【藍點馬鮫魚】

即鮁魚,也叫燕魚,主要供鮮食,亦可腌制和製成罐頭,適合做魚丸和魚肉餡。這種魚的肝油有毒,因此菜場供應時,必須將肝去除,經專門處理后,方可食用。

Advertisements

【鮑魚】

又名石決明,分佈較廣。在遼寧、山東、廣東、海南等省都有人工養殖。鮑魚體內含有一種叫「嗜焦素」的脫鎂葉綠素,人食后經日光照射會發生日旋光性皮炎,多出現在人體暴露部位,如手背、足背、顏面及頸項等處,並會發生局部性浮腫、潮紅、發癢、發脹,並有灼熱、疼痛感。中毒后的治療方法是大量飲水,並用脫敏藥物。

【鮐魚】

又名青花魚,它外觀似馬鮫魚,為我國近海主要經濟魚類之一。鮐魚、刺巴魚(藍圓鰺、棍子魚)、鰹魚等青皮紅肉魚,肌肉中均含有多量的組氨酸,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引起腐敗時,脫羧后產生較多的組胺,食後會發生過敏性食物中毒。

鮐魚等青皮紅肉魚買回家后,應及時加工烹調,切勿淡腌存放,否則易腐敗生成組胺。如發生過敏性食物中毒,可用脫敏藥物治療。有試驗研究表明,在烹調此類魚時若加醋(加醋量為加水量的5%),是行之有效的降低組胺的措施。

Advertisements

【鰱魚草魚】

鰱魚又名白鰱,俗名白胖頭,為食用極普遍的淡水魚,屬鯉科。它含有肝毒,烹調加工時應去肝。

草魚,又稱鯇魚,其膽汁有毒,食用時應慎重;曾有因食用草魚苦膽治病而喪命的報道。

【鱔魚】

又名黃鱔,是人們喜歡吃的一種淡水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的功效。但黃鱔血中含有一種叫魚血毒素的物質,在一般烹調溫度下可以將其破壞,故食用烹調熟透的黃鱔不會中毒。

但民間有「生喝鱔血能長勁」的說法,因而發生生飲鱔血中毒的事件。鱔魚毒素對口腔和胃腸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吸入血後主要損害人的神經系統。生飲黃鱔血,輕者可出現口腔燒灼感,口腔黏膜潮紅,唾液增多,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等;重者可出現感覺異常、麻痹以及發紺和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預防的方法是不要生飲鱔血;加工活鱔要放凈血,洗凈並烹調熟透;鱔魚不能污染人的傷口,否則易致發炎、化膿。

【鯰魚】

又稱年魚,為淡水野生魚。四川以紅燒鯰魚最為有名。該魚的卵有毒。但怕高溫,故烹調時一定要加熱充分,燒熟燒透。

【其它魚】

梭龜、嚙魚、鱸魚等食肉魚類。此類食肉魚還包括環帶獅魚、紅瑙魚等。這些魚的毒素來自「腰鞭毛蟲」。

夏日裡,我們常見到海洋的「紅潮」,這正是浮遊在水面上的大量腰鞭毛蟲群,如滕溝藻等。軟體動物如牡蠣、某些甲殼類動物以及上述的食肉魚類攝食了這些海藻后,其體內就會含有石房蛤毒素。

人食用了這些含毒素的海鮮,便會出現神經麻痹性中毒癥狀,為此,「紅潮」期間不要食用貝類及這些食肉魚類,以防中毒。

裸胸爪哇魚、黃條獅、側牙鱸、石斑魚等,此類魚主要分佈在南北回歸線內,屬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有毒魚類。我國廣東沿海的南海諸島亦有此種魚類分佈,故應加以注意。此種魚類中的有毒成分稱為雪卡毒素。

毒素的來源是某些藍綠色藻類,魚類食用該藻類后,體內即含有毒素。此種毒素對熱、低溫和乾燥穩定,能在組織中蓄積,並逐漸緩慢排出。本毒素可引起人的嘔吐、腹瀉、麻痹、關節痛、倦怠感及溫度感覺異常等,嚴重者亦可死於呼吸肌麻痹。

除以上介紹的幾種魚類毒素外,在任何魚類的腹腔內壁上都有一層薄薄的「黑膜」,它既可保護魚體內臟器官,又可阻止內臟器官分泌的有害物質滲透到肌肉中去。而膜本身則由於長期被各種有害物質的污染而增色。因此,人們不應食用這種黑膜,否則,等於吃進魚體內富集的有害物質。

高血壓的哪些事 微信號 sangaook高血壓的哪些事是一群專業醫生開辦的微信號,免費提供三高防護,養生知識。歡迎關注。

☟ 點「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