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緣起 龍宮由來 你所不知的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是天下李氏族人祭祀先祖的李氏大宗祠,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迹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隴西唯一一處保存下來的古建築群,也是開發隴西文化旅遊產業的重點依託載體。2006年,李家龍宮被市委、省委相繼命名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李家龍宮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家龍宮還被省政府確定為構建 「235」布局(20個大景區、30個精品景區、50個特色景區)重點旅遊景區體系的30個精品景區之一。

李家龍宮始建於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欽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唐建李家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唐末遭毀,宋、元時期修復了部分建築,亦因戰火遭毀。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籌資重建,由於場地和資金原因,只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築——亦稱「北極宮」。明建李家龍宮總體建築布局是「前五樓」、「后五山」 和「中部祭祀區」。前部建有戲台和五座樓及大小殿閣建築群,院中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謂之「前五樓」。中部建有主祭堂建築群,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純陽真人李瓊(呂洞賓)、隴西房始祖李崇等李氏先祖塑像。後部為後花園,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別名曰普賢崖、文殊嶺、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此謂之「后五山」。外圍建築有北天第一門(俗稱頭天門)、北天第二門、北天第三門。清順治五年毀於兵災,東主殿、凌霄殿、北天第二門、北天第三門等10多座古建築早已被毀,僅留「北天第一門」牌坊,於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呂培高任知縣時,他撰寫的「仰彌高」豎匾額懸挂在「北天第一門」上,同治五年隴西城陷,李家龍宮再遭劫難。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增建維修一新,規模雖遠不如前,卻也山水相依,樓殿參差,別有天地。解放後龍宮絕大多數殿宇樓閣均遭人為拆除,三座假山夷為平地,現存古建築因改為學校得以保存至今。2001年以來,縣上採取向上抓爭取,向外抓引進,向內抓聚集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了對以李家龍宮為代表的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迹的修復建設保護力度,對李家龍宮遺存的十一座古建築進行了恢復原貌的維修保護,重塑了李耳、李崇、李瓊、李世民聖像四尊,製作了唐建李家龍宮沙盤,對風雨剝蝕嚴重的頭天門牌坊進行了彩繪,製作了隴西李氏文化研討交流成果、李氏世系表展板,鐫刻了20塊隴西李氏文化題詞碑文和功德芳名碑,研究收藏李氏族譜達800部,李氏文化博覽館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單一姓氏族譜收藏研究中心。2007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福建航龍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龍官先生總投資13.5億元的隴西李氏文化產業綜合開發項目,爭取到中信國安集團董事長李士林等為李家龍宮修復捐款645萬元,成功舉辦了第六次修復李家龍宮奠基慶典儀式。2011—2012年,隴西縣政府與航龍置業有限公司共同出資1800萬元(其中縣政府出資500萬元,航龍置業有限公司捐資1300萬元),對李家龍宮進行了第六次大規模的修復建設,完成龍宮大門、隴西堂祭祖大殿、戲樓、二聖殿、江王祠、紫氣亭、東來亭、李氏文化博覽館和龍宮廣場等工程建設。2014年中貿集團董事長、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波先生捐資420萬元修建的李家龍宮藏經樓已竣工並於2015年10月15日舉行揭牌儀式。隴西縣政府出資320萬元修建的李家龍宮迎賓廳、隴西李氏文化長廊項目已投入使用。聖大葯業公司總經理、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范宇軒出資150萬元修建彌勒殿,目前完成主體工程建設。隴西正源葯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謝建國先生捐資80萬元的濟公殿建設項目已奠基,即將開工建設。社會賢達李程先生捐資30萬元修建的太白放生湖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這些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對於進一步豐富隴西李氏文化項目建設載體,擴大李家龍宮建設規模,提升李家龍宮景區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