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過後,暑濕仍當道,且看中醫談暑濕

立秋早已過去,可這暑氣還沒有要退去的意思,此時的南方更是暑氣未消、雨濕漸多。

你是否常感覺頭身困重、提不起勁兒,哪怕睡得再早第二天還是會覺得頭昏沉沉,消化功能好像也有些失職了,時常覺得胃部脹滿……

這就是我們常說濕氣重,那麼濕氣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夏季癥狀更明顯呢?

濕氣重

且從「六氣」談起

中醫認為,自然界有六氣,分別為風、寒、暑、濕、燥、火。每個季節都有各自的主氣。

「暑」為夏季的主氣,夏秋交界之季為長夏,長夏又以濕氣當令。

「暑氣既盛,濕氣亦重,天暑下逼,地濕上蒸,濕氣與暑熱結合,則為暑濕」

包括暑、濕在內的六氣本來皆為自然界中正常的六氣。而中醫常說,致病皆可概括為太過或不及。太過則使得「六氣」變為了「六淫」,由對人體無害,轉化為有害。

六淫

暑為陽邪,多挾濕。其性炎熱,性升散,易傷津耗氣擾神。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濕性重著粘滯,趨下,易襲陰位。暑濕之氣致病,發熱較高,伴有頭痛,身重體倦,肢體酸痛,脘痞胸悶。

所以當因為暑熱而感覺到不適,或者出現上述所說濕氣重的癥狀,則要當心暑濕致病了!

曹炳章在《暑病證治要略》中雲 :「病之繁而且苛者 , 莫如夏月暑濕為最甚 。」

暑濕傷身,肺先受之。暑濕發病最先在肺衛,會出現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微汗出等癥狀。

暑濕易困阻中焦。可使得脾胃失運、納差。

需要注意的是,當出現暑濕感冒之時,切不可將其視為一般的風寒感冒,而使用薑湯、捂汗等方法進行退熱處理。此時的發熱無汗是因為暑熱之邪侵襲肺衛所致,若以薑湯、捂汗等針對風寒表證的方法進行處理,無異於是火上澆油。

如何辨別風寒感冒和暑濕感冒?

風寒感冒發熱輕、惡寒重,無汗,六清涕。

而暑濕感冒雖也會出現發熱惡寒,但發熱重,惡寒輕,還兼有濕邪內阻的癥狀。

如何預防?

上文也說到,「六氣」本來對人體無害,當「六氣」侵襲人體,浸淫太多而變成「六淫」,才會發為疾病。
那麼如何才能使暑濕之邪不能侵襲人體致病呢?

夏季炎熱,切不可貪涼而多食生冷、整日待在空調房中。炎熱夏季亦需要適當汗出以排出體內濕氣。喜冷飲是夏季濕氣的主要來源之一。

中醫認為,濕氣進入人體有五個通道,即大椎、膻中、神闕、命門、湧泉

因此夏季要特別注意這些穴位所在部位不可受涼。要注意腰腹部的避風保暖,夏夜腰腹部要覆被而眠,這樣濕氣才不會從腰部和腹部入侵,造成腹部受涼引起腹瀉。

夏季洗澡也不可因為天氣熱就用涼水洗澡,這樣會使濕氣更容易侵襲身體。應該用溫水洗澡,才可更好的預防暑濕。

濕性趨下,濕邪易從足底入侵,因此夏季也要注意足底保暖。泡腳不是冬季的專利,夏季泡腳更有助於祛除從腳底入侵的寒濕之氣。還可在泡腳的水中加入花椒,以達到祛除濕氣的效果。

若夏季實在暑熱難忍,可以飲用荷葉茶、竹葉茶、薄荷茶消暑止暑,減少飲涼。另外,還可通過飲用花椒姜棗茶、陳皮水等祛濕。綠豆消暑,薏仁祛濕,兩者一起煮,也是是夏季絕佳的養生甜品噢。

還可通過艾灸關元、中脘、豐隆、承山、解溪、足三里,也可以達到祛濕的功效。

《內經》曰:上工治未病。以上說的只是一些日常預防暑濕的小方法,在暑濕真正致病之前預防它,使其無法輕易影響人體健康,或者侵襲人體之後無法發展成為「太過」。切不可將其當做治療方法,有嚴重不適,還是需要去就醫的哦。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