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絕技「豎勁」大解密!通了豎勁即成高手!

如果兩人一搭手,就感覺自己的根被拔起來了。我想這勝負已分了。而這拔人之根,就是武式太極的不傳之密。

武式太極拳鍛煉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練「豎勁」。武式太極拳為什麼要練「豎勁」,練「豎勁」又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問題許多練武式太極拳的人不明白,有些教武式太極拳的老師也不明白,有的老師可能明白卻藏著不說。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就是練勁起於腳,就是為拔對手之根。

對於武式太極拳所練之「豎勁」,就連一些大師在理解上都很浮淺。一些已公開出版過的書籍中講到,武式太極拳緊湊、步子小是因為先師武禹襄、李亦畲他們都是文化人,都穿長袍馬褂,當時打拳不入流,他們礙於面子,都是不脫長袍打拳的,而穿長袍是邁不開大步的,這些說法,初聽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細一想,並不是這樣簡單啊。武禹襄、李亦畲一個是稟貢生,一個是舉人。都是絕頂聰明的人,他們不會僅僅是因為穿長袍就把拳架變小。清、民國時穿長袍打拳的老先生太多了,他們打拳時也未必就一定穿長袍啊。關鍵是他們經過長時間反覆研究、體會、實驗、比較、揣摩后悟出了緊湊的好處,點透了就是練「豎勁」。

Advertisements

關於練「豎勁」,在武、李、郝的拳論中也未明確談到,只說勁起於腳跟。想來其中有保密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武式太極拳訓練中,只要具備了八大身法,做到了十三條要領,有明師的口傳心授,就能達到這一要求,也就能自然練出「豎勁」。

練「豎勁」,是武、李等前輩經過反覆實驗和比較得出的結果。當時,武禹襄宗師的武功是非常高的。其祖父、父親都是朝廷武官。武禹襄受家庭熏陶,從小練拳,功夫和鄰里楊露禪不相上下。楊露禪後來在京城被人稱為「楊無敵」。武禹襄是永年望族,家境富有。兄弟三人,兩人在外做官。獨武禹襄在家侍奉老母,並以教書為業,平日研究太極拳術。楊露禪家貧窮,靠賣煤為生,據說當年楊露禪三下陳家溝學藝都是靠武禹襄贊助的,兩人講好,楊學成歸來,要把武藝教給武禹襄。結果,楊露禪兩次從陳家溝回來,其功夫並沒有高出武禹襄多少,也沒有令武禹襄感到很服氣的地方。但當第三次陳家溝學藝回來時,武禹襄發現楊露禪打的拳和過去真不一樣了,搭上手就像狗皮膏藥一樣,粘到人身上揭不下,又離不開,弄得渾身不舒服,有勁使不上。當時永年人不叫這拳是「太極拳」,而叫「粘拳」、「綿拳」。武禹襄是何等聰明之人,他一看這個拳好啊,想學,但楊露禪因遵師陳長興囑又不好外傳。估計當時的功夫,楊露禪也只是略勝一籌,差距應該不會太大。只是武禹襄感覺到「粘拳」柔柔、綿綿,卻能讓人脫不開,走不掉,這種拳從來沒有見過,更重要的是精妙,因而非常想掌握。要是兩人功夫差距很大,楊露禪也不會把兒子楊班侯送到武禹襄那裡,跟著武禹襄學文又學武。楊班侯天下無敵,但就是懼怕老師武禹襄。史料記載:楊班侯不管怎樣出拳、進招,只要接觸到武禹襄就跌仆在地,於是三番,反覆驗證,都是這樣。這說明當時武禹襄的武功高不可測,的確是別人不可望其項背的。楊露禪不肯教「粘拳」,武禹襄就萌生了自己去陳家溝找楊露禪的老師陳長興學拳的念頭。想到就去做,武禹襄不日來到陳家溝欲拜師學藝,不料長興公已80有餘,且病卧在床,月余就去世了。於是,武禹襄又轉到趙堡跟陳清平學了太極拳,僅用月余時間就掌握了太極拳內在的規律。此一方面可以看出,武禹襄是個絕頂聰明之人,由一而萬,舉一反三,能抓住根本。再一方面也充分說明武禹襄功夫的確非凡,否則絕不可能在月余就能完全把握太極拳的精髓。武禹襄在去趙堡學拳期間,還在河北舞陽其兄處偶獲王宗岳《太極拳論》,武禹襄得王宗岳《太極拳論》后,如獲至寶,並漸得其奧。后又經自己多年拳術研習實踐,並參以兵家奇正虛實之道、醫家經絡氣血之說、養生家吐納導引之功、技擊家蓄髮提放之巧,創編了流傳到現在的武式太極拳。當他創出有著文化人特質的太極拳后,他仍然在不停地比較、實驗、修正、完善和提高。一方面對照王宗岳《太極拳論》反覆研究,寫下了許多精闢的太極拳論述和體會,從中也找到了練「豎勁」的根據。另一方面注重拳術實踐,常尋找大力者較量體會「豎勁」的威力。他對一直跟隨自己學拳的外甥李亦畲說,現在「好東西」(指王宗岳《太極拳論》)在咱手裡,就差驗證了。於是,凡有力氣大、手快的人就同他們比試,從中體會太極奧妙。他在與同鄉楊露禪較技、與練其他拳術和大力的人的較量中,反覆比較、分析、揣摩用「豎勁」比用其他勁更省力的道理。所謂「立身須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在與人相搏時,若用橫力也能產生技擊效果,但橫力這種技巧力用起來比「豎勁」往往用功、用能量要大,且容易造成努氣、氣喘等弊端。這種情況在我周圍練太極拳的人中也經常發生。再一方面,他應該是得到了某些啟發,有所開悟。比如參天大樹,主幹挺拔直立,根卻是往地下扎。不管颳風下雨,大樹每天都在長大長粗,但從外面卻看不出,內里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這一點武禹襄宗師肯定是想到了。他在拳論中講到「勁起於腳跟」、「尤需貫穿」等等,尤如大樹紮根,根系又吸收大地的養分滋養樹榦和樹枝,人不也能氣沉腳底練出「豎勁」,並用這種勁再返上來拔人之根嗎?

Advertisements

孫祿堂先生講,養氣的人擅長豎勁,氣一沉就到腳底「湧泉」。發力時,由腳而腿而腰,通過兩膊,達於手指,一氣貫穿,如泉湧出,勢如破竹。武式太極拳不是純粹的技術,而是藝術,武氏先賢在實踐中總結出練「豎勁」最省時、省力,也最有效,也有利於養氣、養身,還能更好地體會到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妙趣。一搭手粘拈連隨,在幾跟幾隨中,接定彼勁,斷其根,想放何處放何處。當年瘦小又近視的李亦畲每每放人於丈外,被放之人卻能端坐在椅子上,屢屢實驗,都是如此。練「豎勁」注重練內不練外,重氣勢不重樣式。這些就是武式太極拳真正的內在本質特徵。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