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三聖表法: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毗盧遮那佛

作者:圓明

1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毗盧遮那佛
2般若空性般若空
3般若般那
4普拉那普拉納
5佛寶法寶合一以後的佛是僧寶。
6般若門(智慧門)法界門(禪定,三昧,總持)覺性門(覺知門、覺性)
7三合一的一即一切普賢的一佛乘則是二合一的一即一切是一即一的一即一切
8表智,乃七佛之師,一切智慧之師。象徵智慧的實行。
9住善住樓閣。住吉祥雲室。
10非心非佛即心即佛
11只破不立破立雙舉
12法身既不在菩提樹下也不在宮殿樓閣里法身既在菩薩樹下,又在宮殿樓閣里同時存在
13文殊為庶男;智信之德。以普賢為長子,體性之德。「本體為主,軌則為輔」。
14文殊師利則為信、解、智;故文殊為庶男表《華嚴》以智慧、以信、解為依據。「文殊菩薩」則為深信、為正解、為妙智,屬不偏不倚的法界軌則。普賢乃代表法界本身的理、體、行;故普賢為長子表以行願力行、法界寂然之本為主。「普賢菩薩」為體寂、為理實、為行願,屬生生不息的法界實相。
15智觀。理寂。
16表「信、解、智」。表能證的大智慧。文殊的能信、能起、能證,則指圓觀的圓信、圓覺、圓智,這是宏觀而完整的部份。表「理、行、體」,指「法界的存在」、「存在的呈現」,跟「法界的理體」三部份。表所證的法界體性,存在中本然現象的整體性、圓融性、統一性與和諧性。當普賢融入文殊時或當文殊融入普賢時,就是毘盧遮那佛—自性佛果海
17表能信之心是文殊的「信」;依於「信」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諸佛的老師。表所信之法界,即在纏如來藏。所信的法界,是普賢的「理」。「體」就是如來藏。普賢菩薩的體性,遍布整個虛空法界,無所不在。信可始生,理唯極見,故文殊居初,普賢居后。
18表能起之解,通解事理,窮方便故。表所起萬行,上下諸經皆言普賢行故。
19能起是指「了解力」所起指的是「存在的呈現」。
20以文殊師利為本尊,即奉行文殊之智慧並以此為導引,用以契證普賢菩薩的法界體性為終極目標。以文殊師利之智慧為導引,作為行門之指針,而以普賢菩薩為本尊,用以恢復或契入法界體性。合者為毗盧遮那。
21「能」。講能力,感受的能力,是智慧、般若空性,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法身成就。證空性的第一個得一切智,般若智的成就。「所」。講存在。法界成就。法身也同時成就,叫妙覺佛。佛從無形到有形的一個最初的形象,原始佛,法界的第一尊佛。能所合一,文殊普賢合一,形而上的本尊。
22能信指「信心」。所信指「法界之存在」。
23能起指「了解力」。所起為「存在的呈顯」。
24能證乃「大智」。「根本智」三個條件:深信因果、明了因緣法、通達空性。所證乃「法界理體」。
25文殊之智慧(含思想體系的建立、理論系統、邏輯分析用依據等建樹)則展現在中國祖師的立論當中。普賢之體由經文之顯殆無疑義;
26文殊所代表的是屬於「能證之教」或「能成之道」。普賢所代表的是 「所證之境」或「所成之果」。毗盧遮那屬清凈法身,「言語道斷」
27若約文殊言,則在「教法」之上,指「覺悟的訓練方法」。即是《華嚴經》中六位修證之「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觀。約普賢言,在陳述行者「目前的境界」、「心性成熟的程度」,及提斯「行道的進境」,乃至究竟的「一真法界」,及其爾後「廣行施化」的境界。二者合一即是毗盧遮那佛,合此三者即是「華嚴三聖」。




29文殊菩薩:亦即理論中的「動態內聚的穩定的流程」。普賢菩薩:即此理論中的「靜態內斂的穩定體性」。毗盧遮那佛即「穩定均衡的內斂理論」。
30信戒自在、游於十方,所作悉皆隨願而成;願願不離普賢之德謂之願心。
31舉手投足皆文殊心,文殊心故,心無濁亂是曰清凈。凈行者,乃以凈智妙慧導皈普賢無盡行願。見聞覺知皆普賢行。普賢行故,是佛往修,諸佛菩薩同所行也。凈行者行行皆不離文殊、普賢及成世諸佛。
32文殊師利的絕等智慧也自然涵攝了慈悲喜舍的普賢行願。普賢行願中自然涵攝了文殊師利的絕等智慧
33文殊師利則表示能引發對「法界存在的本然狀態,產生真正信心」的了解性普賢菩薩表示法界的一切狀態或現象。一切的本然狀態為「普賢行」。
34它能整體、宏觀且通盤地了解到事相變化的來龍去脈,以及引起事相變化的主導原則、理路。普賢行指事實的存在。。對於一切境界,完全忠實、百分百接受。
35表能起之解,通解事理,窮方便故。屬於「普賢行願力」中的「自證智力」的部份。「所起之行」則有「境緣法力」的情形,它是蘊含寶藏、充滿活力、光芒四射的狀態,稱為「正法眼藏」「無盡藏」等。
36智門。文殊表能證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動智故。「不動智佛」指「根本智覺」或「遍滿一切法界的圓融智慧」理門。普賢表所證法界,即出纏如來藏。普賢表示所證得的法界理體,就是光明慧開的如來藏,亦即善財童子所證入得法界體性。「根本智」本身卻是如如不動的。
37文殊是指圓觀之圓信、圓解、圓智;普賢則是指存在之中本然現象的整體性、圓融性、統一性與和諧性。「不動智佛」心性,能隨緣任運而起種種分別作用,然其本智無所動。
38智慧開展為權用的「方便智」與實際的「真實智」。理體展開為「體性」與「智用」;「用文殊的兩種智慧來證入普賢的體性與力用。」
39「正觀」來說,智的力用本身就是慧觀的現象。「正定」所呈顯的法界理體之本然現象,原本就是寂靜,不受任何的意識干擾;
40文殊的宏觀智慧則在於展現無邊的本體「妙用」。普賢理體的本然現象就是法界的「本體」。有宏觀的大智后,才能證入法界存在的本然現象。
41文殊所表之能證大智,由能信、能起、到能證,具言「信心」、「了解力」與「大智」的妙用,則是「諸法相即自在門」的實例。普賢所表之法界體、行、理,由「在纏如來藏」展開,到「出纏如來藏」,正是「秘密隱顯俱成門」的實例。能跟所的對立是全體的,是全體中的能所對立。
42要因於信,方知法界;信不信理,信即為邪。能所不二。
43要藉於解,方能起行;稱解起行,行不異解。解行不二。
44以智是理用,體理成智,還照於理;理智不二。
45寂而常照名「觀」。「觀」完全合乎法界體寂的狀態。法界寂體名「止」,「止」是本體的存在定慧不二。
46即體之用曰「智」,即用之體曰「理」,體用無二。
47文殊菩薩,般若經典,講空性,空宗經典。普賢菩薩,講法界存在部分,從妙有講,叫性宗經典。
48通常用破。發展到後來破立雙舉。通常用立。也破立雙舉,理事無礙,後來部分講事事無礙,只立不破。
49文殊是「方廣」,理上之智為業用。相大、用大指理上所發揮的智慧,為法界中無邊業相的妙用故。普賢是「大」,所證理體無不包。體大指所證得理體窮盡法界,無有一法不包故。大方廣
50文殊、普賢二俱「華嚴」。信智解行皆是因華,用嚴本寂體。「大方廣」通是普賢,理含體用,通為所證。舍那是「佛」,通圓諸因,證上體用。
51「善用其心」原則。「十大願王」原則。
52語根語業修法身根身業修法意根意業修法



Advertisements

~願超越一切的覺悟與你同在~

圓明於2016、4、21

國球解碼:解碼國學圓球,探索生命奧秘,幸福無礙生活。

如果喜歡,誠邀訂閱、轉發、評論、收藏、打賞,謝謝!】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