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體溫該怎麼防?怎麼治?

體溫是人體生命五大體征之一,保持體溫恆定是保證機體新陳代謝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而體溫異常則會引起代謝功能紊亂,影響手術患者的預后。

WHO 2014年報告:全球每年有2.34億人需接受手術和麻醉,相當於每25人中就有1人接受手術和麻醉。

在2014年北京地區24家醫院、830例患者調研中發現:圍手術期患者低體溫發生率高達39.9%;

在全國的28家醫院3126例患者的調研結果發現:圍手術期患者核心體溫低於36°的發生率高達44.5%;

全國橫斷面調研報告:圍手術期接受主動體溫保護措施的患者不足17%。

可見,圍手術期低體溫防治至關重要,刻不容緩。

那麼,我們具體應該怎麼防?怎麼治?依據是什麼呢?

有鑒於此,全國多名麻醉專家形成了《圍手術期患者低體溫防治專家共識(2017)》發表於《協和醫學雜誌》,共識根據專家組意見制定了圍手術期患者低體溫評估和防治的具體操作流程,涵蓋術前、術中和術后3個階段:

Advertisements

術前——重視預保溫

圖片來源於《協和醫學雜誌》

術前體溫保護原則:

① 患者術前體溫<36 ℃,應儘快實施主動加溫(除非病情緊急需立刻進行手術,如大出血或其他急診手術)

② 即使患者術前體溫≥36 ℃,也應於麻醉誘導前實施至少20 min主動體溫保護措施

③ 維持環境溫度(包括手術室或患者等候區等)不低於23 ℃

④ 保持患者良好的熱舒適感主訴,麻醉前核心體溫不低於36 ℃

⑤ 積極採取體溫保護措施並貫穿整個圍手術期

術中——主動保溫和被動保溫

圖片來源於《協和醫學雜誌》

術中體溫保護原則: 全麻誘導前測量和記錄患者體溫,隨後每15~30 min測量並記錄一次,直至手術結束。術中做好被動隔離以保存熱量

維持環境溫度不低於21℃,建立主動加溫後方可下調環境溫度

Advertisements

患者核心體溫≥36 ℃ 方可進行麻醉誘導,除非病情緊急需立刻手術(如大出血或其他急診手術)

即使手術時間<30 min,對於圍手術期高危低體溫患者,同樣建議在麻醉誘導前使用壓力暖風毯等加溫設備進行體溫保護

對於手術時間≥30 min的患者,均建議在麻醉誘導前使用壓力暖風毯等加溫設備進行體溫保護

輸注超過500 ml的液體以及冷藏血製品需使用輸液加溫儀加溫至37 ℃再輸注

所有腹腔沖洗液建議加熱至38~40 ℃后再使用

術后——繼續做好體溫保護

圖片來源於《協和醫學雜誌》

術后體溫保護原則: 每隔15~30 min測量一次患者體溫,在進入和離開麻醉恢復室時必須記錄體溫數據

如患者體溫正常,可採用被動溫度保護措施如覆蓋棉毯等,維持麻醉恢復室室溫不低於23℃

如患者體溫<36 ℃,應立即啟用主動保溫措施,建議採用壓力暖風毯。其他措施包括使用輸液加溫設備,吸入暖濕氧氣等,直到患者體溫恢復正常

動態評估患者的熱舒適度,警惕可能出現的低體溫癥狀如寒戰、豎毛反應等

在患者離開麻醉恢復室時,告知患者及其主管醫生術后體溫保護的相關注意事項,如使用輸液加溫設備、覆蓋保溫毯等以避免術后出現低體溫

如患者從手術間直接回病房或進入重症監護室,同樣需按上述原則處理

小結

客觀而言,目前圍手術期患者低體溫現象仍較為常見,積極干預並達成共識已刻不容緩。近年來,隨著快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在臨床普及,圍手術期患者體溫管理已成為ERAS臨床路徑中的重要環節。

薈萃分析及隨機對照研究表明,避免患者術中低體溫,圍手術期全程保持患者核心體溫正常可顯著減少手術相關感染和併發症,減少術中出血和輸血量及患者在麻醉恢復室的停留時間等。

可見,圍手術期患者低體溫的防治對改善患者預后和提高術後生活質量十分重要。

(本文來源於協和醫學雜誌,通信作者:北京協和醫院 黃宇光)

共識專家組名單略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