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冤大頭?儒家是愚民工具?儒家本來只是小角色?

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儒家,那麼就要搞清楚什麼「儒」,《說文·人部》:儒,柔也,術士之稱。

那麼儒生就是術士,術士又是什麼,就是有學問的讀書人,也就是有學有術之人,和不學無術相對。

當然其中包含了一部分方士,也就是儒家裡面的說陰陽災異的人,演變成醫羅卜算星相,不管是儒生還是術士還是方士,總之都是知識分子,不可能是文盲。

那再來看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背景,之前是春秋戰國,各種學說應運而生,儒家只是其中的一種。

有言王道的孔孟之流。

有言霸道的法家。

有言詭道的兵家和縱橫家。

有言詭辯的名家。

有言經濟實力的農家。

還有不倫不類實用主義的雜家。

還有和儒家相互詆毀的道家,墨家。

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有一百多家。

在戰國當時最有名的不是以上諸家,而是談天的鄒衍代表的陰陽五行家。

Advertisements

當時諸侯王對他尊重到無以復加,他到過梁國,梁惠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他,「執賓主之禮。」

他還曾到過趙國。

在趙國,平原君「側行撇席」。

他到了燕國,燕昭王尊稱他為「先生」,「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並「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

只是他後世的名聲不大,以上這麼多家,有明確的宗旨,也有混雜。

儒家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只不過是民間學術思想的一種。

沒有很受諸侯的重視,不然孔子也不會去周遊列國,干七十餘君,還碰了一鼻子灰。

諸侯要的是實用,也就是富國強兵才能稱霸。

所以管仲晏嬰商鞅吳起之流在政治上很吃香,當然兵家也受重視,因為本身就是戰國,戰爭之國。

秦始皇把六國吞併了,天下一統,這麼多的思想都在民間,是不是危害到他的統治呢?

李斯就想出了「焚詩書」了,用苛法來行政。

Advertisements

這裡先要明白「詩書」是什麼概念,古代的詩都是可以配樂演奏和演唱的。

好處是琅琅上口,幫助記憶,從中能學到很多東西,有些是宮廷禮樂,有些是民間風俗,有些講政治,有些講教化,也就是歌曲的歌詞。

書的概念就是著作,不管你什麼著作都可以叫書,政書,兵書,史書,各種思想的書。

而不是後代所說的《詩經》和《尚書》,後代的是定指,詩書在秦始皇的時候應該是泛指。

也就是各種不利於他統治的書,如果在民間有收藏者都要燒掉,不然苛法對待。

所以只留下了占卜的書,農用的書,醫書,其他的書在民間都成了禁書。

他「坑術士」,是對他統治有不滿的人,而並不是單單指「儒家的學生」,其中還包括一些方士,總之是知識分子。

漢承秦制,史有明文,漢初是用黃老治國,當然漢高祖只相信霸道,所以他對儒生的態度,是罵人並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

直到竇太后在武帝初期還是黃老,竇太後去世之後,漢武帝的董仲舒大搞「罷黜百家,大尊儒術」。

從這個標題就可以看出,和秦始皇搞的是一樣,搞愚民。

也證明當時百家思想在民間有一定的傳播,比如漢文帝時候的賈誼,年紀輕輕就成了博士,不但通詩書,還通百家之言。

帝制一個特點就是不容許反對聲音,不容許有不同意見。

那麼儒家就被提到了一個偉大的高度,作為道德學習規範,因為儒家畢竟是宣揚的「正能量」。

如果當時推廣兵家,縱橫家,法家,那就好笑了,玩的都是駕馭術。

當然皇帝是可以玩陰謀詭計的,但他不允許臣子和平民百姓玩。

如是儒家就成了愚民的工具了。

它也吸收了秦朝只用苛法,不用道德教化做外衣的弊病,外飾儒術,內用黃老,王霸夾雜。

對當時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當然你不能用現在的法制民主尺度去衡量……

總之儒家本身是一種理想的思想,在過去沒有真正實現,現在也沒有實現,將來也不能實現。

問題它和帝制結合了,它本身又有大部分和政治有關,這個是它的歷史尷尬地位。

但是不要以為只有儒家能和帝制結合,幾乎任何思想都可以結合,都能成為借口。

結論:儒家和孔子只是個小角色,結果被後來無限放大,成了聖教。今天我們也要把它請下神壇了。

(文字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