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英名,差點被梅毒檢測假陽性毀了

上一篇說到「假陽性」的概念,意思是「明明沒病,檢查結果卻是有病」

比起「明明有病卻沒查出來」的假陰性,假陽性感覺沒有那麼悲情,往往是虛驚一場。不過有時候,假陽性的危害也很大,這裡的危害指的不止是身體,還有一個人的清譽。

最近病房收入一老年男性患者,因為查體發現肝癌住院,準備手術。

我在《手術之旅》里說過,所有患者術前都要做血清八項檢查——乙肝五項、丙肝、艾滋、梅毒。這位患者也做了,結果發現梅毒抗體試驗陽性。

家屬看到檢查結果后差點把房頂掀了,老太太坐在地上捶胸頓足「你個老不正經的臉都讓你丟光了」,兒子跟醫生吵「肯定是檢查結果出錯了」。

醫生安慰家屬:梅毒抗體試驗確實有可能有誤,別急,再做個其他檢查就知道了。

患者又做了了梅毒血清特異抗體測定,結果為陰性,這才沉冤得雪,顧慮消除。順利手術后,一家人歡天喜地回家了。

為什麼會這樣?真的是出錯了嗎?哎,這事真的是「只怪敵人太狡猾」。

梅毒作為眾所周知的性病,其元兇叫做梅毒螺旋體(不是病毒,也不是細菌)。做血清檢查,查的是人感染梅毒螺旋體后的產生的抗體。

抗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梅毒螺旋體的抗體,另一類是脂質抗體。前者是特異性的,後者是非特異性的。

再通俗點說,檢查后一類抗體類似於「所有穿白大褂的都是醫生」,而檢查前一類抗體類似於「所有有醫生執業資格的都是醫生」。

最初醫學只能測定后一類非特異性的抗體(叫做梅毒快速血清反應素試驗,技術手段為酶聯免疫吸附法,非學醫讀者可自行忽略括弧里的內容),這個技術推廣后發現出現了大量「冤案」,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很多人一世英名栽在了這項檢查上。

深入研究發現,由於年齡因素,老年人生理機能逐步退化,容易出現免疫功能上的異常,易產生一些異常蛋白質;同時老年人是惡性腫瘤、糖尿病、肝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高發人群,這些疾病可使患者體內含有某些特殊的蛋白,導致初級版檢測梅毒抗體的試劑盒出現陽性。

後來技術進步,出現了能檢測梅毒特異性抗體的技術手段(TPPA,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才讓很多人得以「翻案」。

那麼,既然有更先進的方法,為什麼不能淘汰老方法,直接一開始就得出更精準的結果呢?

一個字兒:

第一種方法雖然特異性略低,但價格低廉、操作方便、可用於自動化檢測系統,所以在很多醫療機構作為篩查梅毒的首選方法(篩選試驗)。相當於一審。

而後一種方法更牛更准更貴,通常用來鑒別篩選試驗陽性的標本,叫做證實試驗。相當於二審。

老實說,二審也免不了錯判漏判,醫學檢查也一樣,沒有任何檢查能做到敏感特異性百分之百。

不過,套用那句話「每一天都是你餘下人生中最年輕的一天」,每一天都是人類歷史上科技最發達的一天。科技讓我們從曾經的蒙昧,走到了有先進檢測技術的今天。我們可以期待,有一天科技能夠完全杜絕「冤案」。

這位患者的故事,帶給我們如下幾個啟示:

  1. 不管什麼檢查,看到陽性都先別慌,等等看醫生怎麼說。雖然醫生診斷也要依靠檢查報告,但畢竟比冷冰冰的化驗單要更進一步。

  2. 當檢查結果出現了假陽性或假陰性,也請給予理解,生病不是醫生的錯,檢查有誤也不是醫生的錯,如果一定要怪誰,那就怪科技發展還不夠快吧。

  3. 醫生現在已經比較重視患者隱私了,但患者和家屬這方面意識還比較淡薄。對於有意識的患者,檢查結果最好自己先看,家屬最好也在徵求患者同意后看。

(微信公眾號:不神醫堂)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