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氣、肝血、肝陰、肝陽、肝風,婦科治肝八法

女性長期的的情志問題容易影響到肝,導致各種與肝相關的癥狀。《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說明肝為血臟,血燥則苦急。其性喜條達,故欲散,且以散為補,以斂為瀉。臨床上也有「肝無補法」之說。這些都是根據肝的生理特性所擬定的基本法則。具體到婦科臨床,內容就更加豐富。

從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中,可歸納為舒肝調氣、清肝泄火、清熱平肝、抑肝潛陽、鎮肝息風、養血柔肝、化陰緩肝、暖肝溫經等治肝八法,分述於下:

一、舒肝調氣(包括舒肝與疏肝)

是疏通和舒理肝氣鬱結的方法,使肝氣條達以調理全身之氣機。主要用於治療肝氣病。舒肝與疏肝意義相近,但是同中有異。舒肝偏於上下舒理條達,重在氣機之升降;疏肝偏於疏通橫散,重在氣機之開闔與經絡氣血之疏浚。舒肝常用柴胡、荊芥穗、香附;疏肝常用青皮、鬱金、枳殼、砂仁、木香、瓜蔞,甚或山甲、王不留行、漏蘆等。有時也可合用。常用的方劑如逍遙散、得生丹。肝氣鬱結:表現多見脅痛.胸悶.脘脹.噯氣.婦女月經不調等症。二、清肝泄火(包括清肝與泄肝)

是以苦寒瀉火的藥物,清肝熱泄肝火的方法,使肝熱得清,肝火得泄。主要用於肝熱沖逆,肝火上升諸證。肝熱勢緩清之則熱平,肝火勢急非泄不折。火與熱也是程度上的差異,所以清肝、泄肝同中有異。清肝常用黃芩、黃連、梔子、夏枯草等葯;泄肝常用膽草、蘆薈、大黃等葯,有時也可同用。常用方劑如龍膽瀉肝湯、當歸蘆薈丸。肝火上升:表現為頭暈、面目紅赤、紅潮難退、易暴怒、口乾舌燥、口苦、口臭、頭痛、頭暈、眼干、睡眠不穩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更甚者會暈厥、嘔血等。三、清熱平肝

是針肝熱上擾的治療方法。常用的藥物如桑葉、菊花等,而不是苦寒重劑。肝熱重則可以配合一些清肝泄熱的藥物,如黃芩、梔子。若為肝陽上亢,因其有陰虛的一面,則常配合養陰平肝的藥物,如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等。常用的方劑如清眩平肝湯經驗方。肝熱上擾:表現為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腰膝酸軟,口苦咽干,舌紅,脈細數等。四、抑肝潛陽

是治療陰虛肝陽上亢的方法。一方面養肝育陰,另一方面平抑肝陽。養肝陰常用的藥物如女貞子、旱蓮草、生地、山萸肉、枸杞子、龜甲、阿膠等,平抑肝陽的藥物如鉤藤、菊花、僵蠶等。常用方劑如清眩平肝湯加味。陰虛肝陽上亢:表現多以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煩躁、腰膝酸軟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五、鎮肝息風

是治療肝風的方法。若為熱驚風,則重用清熱息風的藥物,如羚羊角、菊花、鉤藤、僵蠶。若為陰虛風動,則用養肝陰的藥物或用鎮肝的藥物,如生龍齒、生牡蠣、珍珠母、生石決明、硃砂面。常用的方劑如羚角鉤藤湯、鎮肝息風湯。肝風內動:表現為眩暈、頭痛、耳鳴、口眼歪斜,甚則昏仆失語、不知人事,或手足麻木、振顫、偏癱,或為抽搐,舌多紅絳、乾燥,脈多弦數,兼滑、兼長,陰血虛極生風者,脈多細數無力或弦細。六、養血柔肝

包括養肝、柔肝,兩者意義相同,是治療肝血虛的方法。肝為剛臟,賴血以養,所謂養肝柔肝實際上就是養肝血。常用的藥物如當歸、白芍、熟地、川芎、何首烏等。常用的方劑如一貫煎、四物湯加味。肝血虛:表現為頭暈、耳鳴、面色無華、視物模糊、肢體麻木等。七、化陰緩肝

是治療肝陰虛的方法之一,用酸甘化陰的藥物,間接養肝陰緩肝急。因為酸能斂肝陰瀉肝陽,甘能養肝陰緩肝急,符合「甘以緩之,酸以瀉之」的組方原則。常用的藥物如甘草、白芍、酸棗仁、浮小麥、百合、生地、麥冬等。常用的方劑如甘麥大棗湯、芍藥甘草湯。肝陰虛:表現為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燥咽干,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或脅肋隱隱灼痛,或手足蠕動等。八、暖肝溫經

是治療肝寒血滯,經脈受阻的方法。主要使用溫經散寒暖肝的藥物如吳茱萸、小茴香、荔枝核、橘核等,有時尚需配合一些活血化瘀通絡的藥物如紅花、桃仁、澤蘭、益母草、牛膝等。常用的方劑如暖宮定痛湯、橘核丸等。肝經實寒:表現為少腹冷痛,陰部墜脹作痛,或陰器收縮引痛,或巔頂冷痛,得溫則減,遇寒痛增,惡寒肢冷,舌淡,苔白潤,脈沉緊或弦緊。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第二輯)·劉奉五婦科經驗》,由大象醫友會校編髮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