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林徽因的孩子由她接生:她終生未婚,卻是上萬孩子的母親

北京協和醫院的204病房住著一位有些特殊的病人,她叫董莉,結婚6年,已經31歲了。這是她初次懷孕,懷孕數月後有少量出血,因為擔心流產,來協和檢查。結果,發現宮頸處有乳突狀腫物。緊接著,她住進了醫院。董莉住院后,林巧稚專門又為她做了複查。她的宮頸狀態確實不好,取活體組織做病理檢查后,懷疑為宮頸惡性腫瘤,也就是宮頸癌。

一般情況下,按照病理,應該及時手術,切除子宮,防止癌細胞的擴散,保全患者生命。但是這僅是白紙黑字的「理論」,對於一名孕婦來說,切除子宮不僅意味著她無法保住這個孩子,而且未來也不再有可能再次懷孕了。

對於一位想要成為母親的女性來說,這實在太過殘酷了一些。

但是,還能怎麼辦呢?

同樣被這個問題困擾的無法入睡的還有幫董莉的主治醫生,她也在房間中輾轉難眠。第二天就要手術了,可是醫生依然在猶豫,因為這次的情況有些不同尋常——在幾次為董莉做檢查的過程中,醫生感覺患者的宮頸腫物確實與常見的宮頸癌形態相似,但觸摸患者的子宮整體卻柔軟、富有彈性,宮內的胎兒也發育良好,患者身體整體的狀況也很正常。

Advertisements

在慎重思考之後,醫生決定暫時不做手術摘齣子宮,轉為觀察情況再做決定。

決定了不做手術之後,醫生不放心地再三叮嚀:「每禮拜五要來會診,看你的瘤子發展怎樣。要是你在家裡,瘤子流血了。哪怕是在夜裡,你也要馬上坐汽車來。」

6個月過去了,雖然董莉的預產期還沒有到,但是胎兒已經發育成熟。醫生決定停止觀察,為董莉剖腹取子,中止妊娠。

手術順利,一個體重6斤的女嬰順利來到人世。

當董莉懷抱著健康的嬰兒出院時,伴隨她整個孕程的宮頸腫物已自然消失。

幾年以後,醫學界得出了結論,董莉所患的宮頸腫物是一種特殊的妊娠反應。它被稱之為「蛻膜瘤」,雖然具有瘤的形態,卻不是真正的腫瘤。

董莉將孩子取名為「念林」,這是為了感謝為她保住孩子的醫生、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林巧稚。

Advertisements

從1921年進入協和醫學院算起,林巧稚已經在這裡工作學習了幾十年,她是協和醫院婦產科第一位中國女醫生。1931年,她被破格聘為協和醫院的婦產科總住院醫生,是婦產科職位最高的中國醫生。當她早上腳步輕快地查房時,身後跟著想要學習的醫生和學生會擠滿病房。

曾經的林巧稚也是一位跟在外國醫生身後查房學習經驗的醫學生,直到一次意外發生……

1929年聖誕節,病房裡的醫生只有林巧稚一人。因為幾位外國醫生早早離開了醫院,趕著去參加一場聖誕聚會。深夜時分,林巧稚查完房整理完資料正準備回宿舍休息一會兒,可此時急診科接收了一位產科急症患者。

林巧稚馬上撥通了婦產科醫生的電話。可是電話撥通后,裡面的聲音很嘈雜,隱隱還有音樂的聲音。醫生抱歉地告訴林巧稚,因為路途太遠他趕不回來進行手術了。

急診的病人等不得,林巧稚通知立刻手術,雖然她作為助手參與過許多手術,但是沒有獨立完成手術的資格。這一回,是她平生第一回主刀。越權操刀,她需要承擔巨大風險,一旦出現問題,她的職業生涯會就此中斷,然而手術台上的林巧稚無暇考慮這些。

最終,手術十分成功,而這次越權操刀也因此沒有受到處罰。

這次手術的成功並非偶然的奇迹,實際上林巧稚從在協和醫學院學習開始就十分優秀。

林巧稚年輕時

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文憑在當時可謂權威,如果擁有這個畢業文憑,就有了在全世界各國行醫的資格。也正因為如此,協和醫學院的招生選拔極為苛刻,有時甚至只招收幾十個人。

林巧稚參加考試的時候正是盛夏時節,悶熱的考場上一位考生中暑暈倒,因為是女生,監考的男老師不方便施救,這個時候,林巧稚放下試卷跑了過去將她抬到了休息室。當她回到考場時,考試結束,她最有自信的英語沒有答完。

令人沒想到的是,一個月之後林巧稚收到了協和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原來,監考老師專門為她給協和醫學院寫了一份報告,講述了考場上林巧稚如何面對突發情況,並強調了她的英語對話很好,協和醫學院看了報告對照成績發現林巧稚的確符合條件,於是決定錄取她。

1921年9月,林巧稚來到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醫學院規定,正式入學前,要讀三年預科,在這三年中,不僅要完成將近1800小時的六門課程,而且每門要達到75分才算及格。一科不及格則重修,兩科不及格便要退學。面對每年400的高昂學費,協和醫學院的學生往往用跑步來代替行走——他們急著去圖書館搶位子看書。

在這種苛刻的條件下,1929年畢業時,和林巧稚同屆的25人只剩下16個,林巧稚在這16人中高居榜首,獲得了「文海獎學金」。

這樣一個人才自然是各個科室都想要,在當時,內科和外科更有前途,然而林巧稚卻選擇了婦產科。老師們為林巧稚感到惋惜,因為當時的婦產科並不像現在這般重要,有些女性生育時甚至還會選擇由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接生婆接生。這也導致孕婦和嬰兒死亡率很高,而且多數死亡原因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林巧稚選擇婦產科與這種社會狀況有很大關係,因為這些落後的觀念險些讓她一出生就死掉。

林巧稚剛剛降臨人世時,已經有了兩個女兒的母親見是女嬰,十分失望,便將小嬰兒隨意放在了床腳邊。天近黃昏,林巧稚的父親回到家中,這才將已經渾身冰涼快要發不出聲音的小嬰兒救了回來。

將孩子棄之不顧聽起來有些心狠,但這也不能完全怪在林巧稚母親的頭上——在林巧稚剛出生的那個年代,因為重男輕女的思想,遺棄女嬰的事情時有發生。險些成為棄嬰悲劇之一的林巧稚幸好有一位接受過西方教育,觀念比較新的父親,這才讓她得以活下來並獲得了很好的教育。

在協和醫院做婦產科的醫生時,林巧稚桌上經常堆著大摞的病歷,當時外國醫生常常以時間差不多了為借口溜掉。但是林巧稚一定要把所有病人都看完。她的宿舍是離醫院大門最近的位置,因為住在那裡,如果醫院有什麼急診病人,小跑就能趕過去。

雖然是婦產科的醫生,為無數人接生過,但是林巧稚自己卻沒有孩子,或者說她根本連婚姻和戀愛都沒有。協和的管理者認為一個女人不可能同時扮演賢妻良母和職業女性兩種角色,只能選擇其一。而林巧稚幾乎住在了協和醫院,選擇嫁給了自己的事業。

但可惜她所處的是個跌宕起伏的時代——1941年底,北京協和醫院因太平洋戰爭被日本人佔領,她同所有醫務人員一起被趕出了醫院。因為戰爭,她的醫學科學研究終止了將近10年。但醫學研究的終止並非是行醫的終止。1942年,林巧稚在北京東堂子衚衕開辦私人診所,接觸到了北平城區的下層婦女和那些看不起病的人。

診所在戰爭的炮火聲中堅持了六年之久,這六年間,林巧稚留下了8887份病歷檔案,被老百姓稱為活菩薩。

林巧稚手寫病歷

林巧稚一生接生過五萬多嬰兒,其中還包括冰心和林徽因的孩子。她錯過了婚姻和戀愛,但沒有錯過一個病人,直到在去世前一天林巧稚還接生了6個嬰兒。她雖然不是一位母親,卻又是成千上萬嬰兒的母親。每接生一個嬰兒,她都會用英文在出生證上籤下一行字:林巧稚的孩子(Lin Qiaozhi』s baby)。

1990年十月,國家衛生部專門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大會。慶祝一套新郵票的發行,其中一張郵票上有一位女醫生,身穿白大褂,脖子上掛著聽診器,臉上帶著笑容,背景則是一張胎兒蜷縮在子宮中的圖片,這便是林巧稚了。

林巧稚離這個紛繁的社會非常近,不同的病患接受過她的幫助。她有一個出診包,包里總放著錢,以便隨時接濟貧困百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她在協和醫院門診看病,同樣鼓勵平民百姓不要掛她的專家號,告訴他們「掛我的普通號,同樣是我給你看病」。

原協和醫院副院長黃人健回憶說,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幾十塊錢給一個流產的貧窮婦女,讓她買營養品。「那時林大夫的工資是300塊,像這樣資助病人的情況太常見了。」

她還捐出去過兩筆存款。一筆是她在美國學習期間節省下來的生活費,摺合成人民幣約9700元;另一筆是她任中科院學部委員后積存下來的車馬費,共7000元。在當時,這筆錢還算是不小的數目。她把這些錢捐給了醫院,希望院領導用於改善醫院幼兒園的條件。

她又好像離這個社會非常遠——她與病人之間有自己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戰爭或社會變革彷彿都被隔絕在外,只有她和病患們的交流。大約是對她而言,這些需要幫助的母親和孩子就是她需要付出心血的全世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