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葯---薏苡仁

東漢名將馬援(伏波將軍)領兵到南疆打仗,軍中士卒病者甚多。當地民間有種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後果然療效顯著。馬援平定南疆凱旋歸來時,帶回幾車薏苡葯種。誰知馬援死後,朝中有人誣告他帶回來的幾車薏苡,是搜刮來的大量明珠。這一事件,朝野都認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說是「薏苡之謗」。白居易也曾寫有「薏苡讒憂馬伏波」之詩句。薏苡作為一種中藥,有其悠久的歷史,早在《神農本草》中即有記載。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其性味甘、淡、涼,入脾、肺、腎經。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等功用。

現代醫藥學研究表明,薏苡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其營養價值高。薏苡仁用於臨床治療,可以強筋骨、益氣、和中、消水腫等.

【別名】解蠡(《本經》),起實、贛米(《別錄》),感米(《千金·食治》),薏珠子(《本草圖經》),必提珠(《滇南本草》),芑實(《綱目》),薏米(《藥品化義》),米仁(《本草崇原》),薏仁(《本草新編》),苡仁(《臨證指南》),苡米(《本草求原》),六穀米(《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珠珠米(《貴州民間方葯集》),膠念珠(《福建民間草藥》),六穀子(《中藥志》),裕米(《廣西中藥志》),尿端子、尿珠子、催生子、蓼茶子(《湖南藥物志》),益米(《閩東本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的種仁。秋季果實成熱后,割取全株,晒乾,打下果實,除去外殼及黃褐色外皮,去凈雜質,收集種仁,晒乾。

【形態】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稈直立,高1~1.5m,約具10節。葉片線狀披針形,長達30cm,寬1.5~3cm,邊緣粗糙,中脈粗厚,於背面凸起;葉鞘光滑。葉舌質硬,長約1mm。總狀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於花序之下部,外麵包以骨質念珠狀的總苞,總苞約與小穗等長;能育小穗第一穎下部膜質,上部厚紙質,先端鈍;第二穎舟形,被包於第一穎中,先端厚紙質,漸尖;第二外稃短於第一外稃;內稃與外稃相似而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長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長圓筒狀的穎。雄小穗常2~3枚生於一節;無柄雄小穗第一穎扁平,兩側內折成脊而具不等寬之翼,先端鈍,具多數脈;第二穎舟形,亦具多脈;外稃與內稃皆為薄膜質;雄蕊3;有柄雄小穗與無柄者相似,但較小或有更退化者。穎果外包堅硬的總苞,卵形或卵狀球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佈】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佈,多生於屋旁、荒野、河邊、溪澗或陰濕山谷中。一般多為栽培品。

【炮製】炒薏苡仁:取揀凈的薏苡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即可。或用麩皮同炒亦可。(每薏苡仁100斤,用麩皮10斤)

【性味】甘淡,涼。

【歸經】入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健脾,補肺,清熱,利濕。治泄瀉,濕痹,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肺痿,肺癰,腸癰,淋濁,白帶。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O.3~1兩;或人散劑。

【注意】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及孕婦慎服。

【附方】

  1. 治風濕身疼,逐日加劇,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兩次服。(《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2. 治風濕痹氣,肢體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一斤,真桑寄生、當歸身、川續斷、蒼水(米泔水浸炒)各四兩。分作十六劑,水煎服。(《廣濟方》)

  3. 治久風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綱目》薏苡仁粥)

  4. 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綱目》薏苡仁酒)

  5. 治肺癰咯血:薏苡仁三台。搗爛,水二大盞,入酒少許,分二服。(《濟生方》)

  6. 治腸癰,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

  7. 治腸癰: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人二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微信搜索「杏仁醫生」,關注后輸入3303456,添加為你的私人醫生。關注楊醫生的微博:骨傷的楊張張揚,了解更多科普知識。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