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版董橋



牛津版董橋

文 / 林道群

現在回過頭來說,牛津和董橋的合作是一種必然。記得董先生寫完《英華沉浮錄》,我們看著出版社印好的書,感到有點遺憾。其後帶內地出版社洽談出大陸版,《英華沉浮錄》改為《語文小品》在遼教社出版,簡體版刪節支離破碎不說,印製也強差人意。我當時想,以後董先生應由牛津來做了。

一九九九年董先生到《蘋果日報》做社長,《蘋果》罕有的在A2新聞版開董橋專欄「時事小景」,一周五篇,淡墨白描,順手裝點時事,也自成格局。我每天讀過,剪報留下,半年左右,一百三十篇,已足以成書。我擅自排好書版,還專門讓興泰行裁出上佳的瑞典蒙肯書紙,列印裝釘成樣書,送到報社。不知哪來的自信,我相信董先生會喜歡書做成這樣而跟牛津合作。

Advertisements

果然,《沒有童謠的年代》年底面世,封面同時印上英文When Childhood Has NoSong,董先生說英文書名徵詢過吳靄儀,言下之意你們牛津放心可也。書一上市,林行止劉紹銘先生隨即撰文叫好,一時洛陽紙貴。其後的《保住那一發青山》、《回家的感覺真好》、《倫敦的夏天等你來》,一本比一本響亮。作者謙稱「時事小品壽命不會長,所謂事過境遷」,有高雅之士說七字書名太溫情太文青。然讀者偏偏喜歡溫情,喜歡輕盈的平裝裝幀。書一印再印。

二零零三是香港悲壯年,董先生的小品也變得擲地有聲,甚至連書名從此也力求精簡,真的溫情不再。《小風景》記七一遊行,說我們的腳比我們的筆管用。其後《白描》、《甲申年紀事》筆鋒放緩,亂世文章怒而不怨,悲而不愁。令讀者驚喜的是,時事小品寫作之餘,董先生完成《從前》三十篇,舊時明月朗朗,睹物思人因人念事,「憶舊懷人事皎然,分明記得是從前」。董先生從此開始他的真人真事憶舊寫作(另一本是十年後的《橄欖香》)。有了故事的散文,成了他自己和讀者的最愛。而正是自《從前》開始,牛津用精裝本出版董橋散文了。

Advertisements

董先生寫什麼怎麼寫,雖說用不著我們編輯操心,然作者的情懷和筆下的追求,為文須學須識須情,我們固不能至,只好在形式上多下點工夫。牛津版董橋三十一種,不同的裝幀封面逾七十種。這些年來董迷書友聚會,各自排行最愛董書次序已成例行公事,有時候他們旁敲側擊探聽牛津董書的版次、印數以至裝幀背後的故事,我都故作神秘莞爾不答。

董先生其實比我們做書的更迷裝幀,後來的幾本新書,他已直接參与裝幀設計了。至於其他的大陸版,他則早已不以為意,一再吩咐不必再操心了,他說:「大陸版我越來越不覺得重要。董橋著述只有牛津版是『欽定版』。當你老了,我們這段合作是美好的回憶!」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