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之用,和為貴

現代職場和商務交往中,大家越來越感受到一個人的商務形象和相關禮儀行為的重要性了。有的專業人士甚至提出了「你的形象價值百萬」、「你的禮儀價值百萬」的觀念。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對於禮的崇尚與嚴格要求自古有之,孔子更是對其推崇有加。關於禮的重要意義他甚至給出這樣的評論:「不知禮,無以立也。」(堯曰第二十)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禮的話,就沒有辦法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了。

那麼,什麼是禮?《素書》,也就是相傳漢代時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授予他的那本奇書,它是這樣定義「禮」的:「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就是說禮是一種實踐。每日從早到晚身體力行,而不失其次序,這些就是「禮」。一言一行,一視一聽,有違反法則的必須以此來規範。如果是這樣,那些放肆、怪僻、邪惡、浮誇的壞毛病又從何而生呢?

「禮」是規範全社會的道德行為之規儀和準則,無論在家在國,我們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要涉及到它。大到國家、社團的集體活動,小到個人的飲食起居,都必須遵循一定的禮儀規範。這樣,社會生活才能井然有序,人際關係才能和諧融洽,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關於禮的作用,孔子的學生有子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大家幾乎耳熟能詳:「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亦不可行也。」(《學而第一》)就是說禮主要是起一個中和、均衡的作用,調和整個社會人與人,事與事之間的矛盾,使之建立起一種秩序,從而達到和平、和諧的境界。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古有之的。現在來看,地球村、全球化的趨勢不就是過去我們中國的聖人講的「大一統」嗎?但整個世界局勢的複雜與動蕩,僅憑美國以其獨斷、專橫的行為來行使「世界警察」的權力是解決不好的,它尤其需要一種各國普遍認同的秩序,從而也更加彰顯出我們古代前賢的聖明和中國文化的高妙。

一個人在社會大環境中工作、生存,無論大事小情,都要講究「禮」的中和。我們國家現在呼籲構建和諧社會也是基於這種「和為貴」的儒家思想。但是有句話叫「矯枉過正」, 凡事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調整。一個人不懂禮固然不行,但如果太過了,也就成了迂腐,所謂繁文縟節,反而會束縛住人的行為。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們看看二十四孝中的故事,有很多都是過於偏激甚至是極端的。到後來,幾千年的發展,五四期間被罵為「吃人的禮教」也是情有可原,實在是儒家的後輩晚生不爭氣,不斷地給儒家學說「摻水」,忘了「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亦不可行也。」這句前賢的教訓,加上封建統治階級功利性的「愚民」目的,才會愈演愈烈,成了套在中國人民脖子上的枷鎖,並把其罪最終歸到孔子身上,想來也是可嘆。

為了印證孔子對「禮「的適度性的強調和把握,我們不妨再來看一下他關於這方面的一段話: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第八》)先說「恭而無禮則勞」,一個人有禮貌,對人對事恭敬,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沒有禮的調整就過了,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能給套上些說道,就顯得很「虛」,老百姓講話「禮法事太多」,「不實在」,不但自己累而且會把別人也搞得疲憊不堪,對其敬而遠之。

我的身邊就有幾個這樣的人,平時簡直不敢和他們打交道,坐在一起喝酒,明明已經喝得到量了,可就是怕你喝不足慢待了你,於是講出一大堆的禮數幾乎是逼你喝才算盡到地主之誼。到了吃飯的時候明明你已經酒足飯飽,肚子里再也盛不下任何東西了,可他就是硬勸你吃,甚至自己動手給你端著飯請你吃,搞得你非常痛苦。簡直怕了他。是真心嗎?是真心;累嗎?真累!他自己累,別人也累,大家都累。這就是過了,沒有一個適度的調和。

「慎而無禮則葸」,有些人生性做事謹慎、小心,這不是好事嗎?但如果過分了就變成前怕狼后怕虎,畏手畏腳,什麼也不敢做,什麼也做不成。「勇而無禮則亂」,做事果敢,敢想敢幹好吧?比剛才那個畏手畏腳好吧?但如果沒有禮的修養,做事沒有原則,就很容易出亂子,最後把事情搞砸。尤其是在現在的經濟社會,人們受到那麼多的誘惑,很多人被利益所驅使,唯利是圖,不管是不是合理合法,違法的生意做了,不敢拿的錢拿了,結果害人害己,貽笑大方。看看這幾年的官界、商界的經濟案件,相信大家就會明白。

最後,「直而無禮則絞」,為人直率、坦白,如果以我們平常的心態來想,這不是好人一個嗎?不正是我們一直在宣揚的嗎?怎麼也有問題啊?其實說實話,這種人是非常難得,非常好的。但是如果不分場合,不懂得權變,不懂得「忠恕」之道,到哪兒都是「直腸子」,衚衕里趕豬——直來直去,得理不饒人,則過剛易折,自己受損失,別人也會受到傷害。由此可見禮的中和作用的可貴和重要。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