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你用對葯了嗎?

月經不調和痛經是女性經期常見疾病,其中月經不調包括月經周期異常和月經量的異常。如何針對不同情況的女性朋友調整月經狀態呢?我們按照常見的證類逐一來看一看:

1、氣滯血瘀型

月經先後無定,經量或多或少,或色紫紅有塊,經行不暢。或伴小腹疼痛拒按,或有胸脅、乳房、少腹脹痛,脘悶不舒,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澀。

可以使用逍遙散加減(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朮、香附、鬱金、木香、炙甘草)。

2、寒濕凝滯型

常見經期延後,色暗量少,小腹冷痛、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苔薄白。治宜溫經祛寒。

比如用溫經湯加減(桂枝、艾葉、熟附子、當歸、川芎、炙甘草、党參、白朮、牛膝)。

3、氣血虛弱型

症見經行先期錯后,或經期延長,量多色淡質清稀,神疲肢軟乏力,心悸氣短,食少便溏,少寐多夢,面色萎黃,小腹空墜,舌淡苔薄。治宜補氣攝血。

不妨使用滋血湯加減(當歸、熟地、白芍、川芎、党參、黃芪、白朮、茯苓、雞血藤、黃精、首烏)。

4、肝鬱化熱型

症見月經不調,經行不暢,胸脅乳房及小腹脹痛,胸悶不舒,煩躁易怒或善嘆息,噯氣食少,經血色紅或紫,舌邊尖紅,口苦咽干,苔薄黃。治宜疏肝解郁清熱。

5、血熱型

血熱型又分實熱和虛熱兩型。

實熱型常見月經先期,量多,色深紅或紫,質黏稠,有血塊,伴心胸煩躁,面紅口乾,小便短黃,大便燥結,舌質紅,苔黃;治宜清熱涼血、調經止血,方葯可以使用四妙散加減(黃柏、蒼朮、薏苡仁、綿茵陳、赤芍、丹皮、香附、車前子、敗醬草、銀花藤)。

虛熱型經來先期,經期延長,量多,色紅,質稠。或伴兩顴潮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適合清熱滋陰、調經止血。

6、腎虛型

月經周期先後無定,量少,色淡紅或黯紅,質薄,腰膝酸軟,足跟痛,頭暈耳鳴,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脈沉弱或沉遲;脾腎氣虛治宜健脾補腎,益氣調經。

比如使用舉元煎合歸腎丸加減(党參、黃芪、白朮、炙甘草、熟地、川續斷、補骨脂、菟絲子、艾葉、首烏、當歸)。

7、肝腎陰虛型

治宜滋養肝腎,清熱調經。

比如使用二至丸合兩地湯加減(女貞子、旱蓮草、乾地、白芍、玄參、麥冬、山茱萸、菟絲子、五味子)。

以上幾種是臨床上比較常見到的月經不調的類型。但這些都是針對成年女性而言的,青春期的女孩月經如果出現周期和經量的不穩定,不一定是病理狀態。月經初潮后一段時間,女孩的經期不穩定,這是正常現象。

月經不調除了使用湯劑,還有不少中成藥可以派上用場:

(1)益母草顆粒 可以祛瘀生新,用於月經量少、后錯,經來腹痛。

(2)當歸丸 養血補氣,調經止痛,用於血虛症引起的月經不調。

(3)田七痛經膠囊 通調氣血,止痛調經,用於經期腹痛及因寒所致的月經失調。

(4)調經益靈片 調經養血,開郁舒氣,用於婦女血虛氣滯,腰酸腹痛,月經不調。

(5)益母丸 調經養血,化瘀,用於氣逆血滯,血虧血寒引起經期不準,經行腹痛,白帶,腰酸倦怠,血虛頭暈,耳鳴。

(6)七制香附丸 開郁順氣,調經養血,主治月經錯后,胸肋脹痛,白帶量多,用於氣滯血瘀引起的月經不調,但是陰虛發熱者慎用。

(7)加味逍遙丸 舒肝清熱、健胃養血,用於兩肋脹痛,倦怠食少,月經提前。注意,忌食生冷油膩,切忌氣惱勞碌。

(8)烏雞白鳳丸 補氣養血,調經止帶,用於氣血兩虛,月經不調,腰腿酸軟,白帶量多。

(9)桂枝茯苓丸 最早見於東漢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歷來被奉為活血化瘀、緩消腫塊的名方,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

吃藥調經只是一方面,我們還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註意,青春期的女生為了避免長期月經不調問題存在,不要刻意節食或吃得過多,應注意多食用一些促進紅細胞生長、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動物肝臟、骨頭湯、瘦肉、海帶、蝦皮、綠葉蔬菜等,適時補充體內紅細胞的流失,增強造血功能。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