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生臨床技能(十四)耳鼻喉的檢查及技能 上

一、耳鼻喉部常規檢查

耳鼻喉檢查的評估要點見表3-7

二、耳鏡的使用及取耵聹、耳內異物方法

耳鏡整體形狀如漏斗,口徑各有大小。檢查時需要檢查者根據患者外耳道的寬窄選用適當口徑的耳鏡,以便更好觀察外耳道各部及鼓膜的禁體全貌。

(一)耳鏡的使用方法

受檢者呈側坐位,頭向健側偏斜,檢查者將額鏡或頭燈的反光集中於檢查側外耳道口,輕輕地調整受檢者頭部使其燈光在外耳道口聚焦。分為雙手和單手檢查法:

1.雙手檢查法 檢查者左手稍向後向上牽拉檢查側耳廓使外耳道盡量變直,右手將耳鏡輕輕放入外耳道內,使耳鏡前端抵達軟骨部,注意不要超過軟骨部與骨部的交界處,以免引起疼痛。耳鏡管(長)軸方向與外耳道長軸一致,否則不能完全窺見鼓膜。

2.單手檢查法 檢查左耳時,左手拇指及示指持耳鏡,先以中指將耳廓向後、上方推拉,隨後即將耳鏡放入外耳道內。檢查右耳時,仍以左手拇指及示指持耳鏡,中指及無名指牽拉耳廓,使外耳道變直后,將耳鏡放入。

【注意事項】

1.牽拉時注意受檢者是否有疼痛感。如果外耳道內有耵聹或其他分泌物時,應先取出。注意放入耳鏡時,不要超過軟骨部與骨部的交界處,以免引起疼痛。(在小兒則只需向後並略向下牽拉)。耳鏡管(長)軸方向與外耳道長軸一致,否則將不能看到深部,窺見鼓膜。

2.觀察鼓膜時,重點檢查鼓膜有無充血、腫脹、渾濁、瘢痕粘連、鈣化斑和穿孔。

3.正常鼓膜緊張部略呈灰白色,半透明,光錐及其他解剖標誌清晰明顯;鼓膜檢查時可通過鼓氣耳鏡對外耳道加壓和減壓觀察鼓膜的活動情況。

4.如鼓膜色澤昏暗,應注意能否透過鼓膜看到鼓室內有無積液所形成的液平面,由於鼓膜的鬆弛部面積較小,位於緊張部上方,不易窺見,需要及時調整受檢者的頭部位置及耳鏡位置,直到暴露所需的檢查部位。鬆弛部如有穿孔,往往是中耳潛在危險病變的徵象。如光錐不明顯,錘骨短突過分突出,錘骨柄過度傾斜,表示鼓膜內陷。

(二)耵聹栓塞

指外耳道內耵聹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使得耵聹在外耳道內逐漸聚集,形成團塊,嚴重者完全堵塞外耳道,使患者出現耳部悶脹感及聽力輕度減退,遇水泡脹后容易引起外耳道炎,疼痛難忍。多數患者在門診即可取出,無嚴重后遺病變。

耵聹取出的方法如下:

1. 器械取出法 較小或片狀耵聹,可用鑷子取出,對於沒有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較大耵聹,將耵聹鉤沿外耳道后、上壁與耵聹栓之間輕輕伸入外耳道深部,然後輕輕轉動耵聹鉤鉤住耵聹栓,逐漸緩慢鉤出。由於外耳道各壁尤其後、上壁的敏感性較差,所以可先從後上壁取出耵聹,操作時避免損傷外耳道及鼓膜。

注意:貼近鼓膜的耵聹團塊或不能耐受及配合的患者(尤其兒童)均不宜採用此種方法,以免損傷外耳道及中耳其他重要結構。

2.外耳道吸引法 如耵聹較硬,不易取出,或耵聹與外耳道嵌頓緊密,取出過程中患者疼痛明顯難以配合,可先用5%~10%碳酸氫鈉溶液滴耳,每天3~5次,每次滴葯後患耳向上靜置5~10分鐘,連續3~4日後待其軟化,用吸引器將軟化的耵聹吸出。

3.外耳道沖洗法 採用上述方法取出困難者可用此法。沖洗前需將耵聹軟化,用5%~10%碳酸氫鈉溶液滴耳,每天4~5次,每次滴葯後患耳向上靜置5~10分鐘,3~4日後待其全部或部分膨化,再進行沖洗。患者呈側坐位、頭向健側偏斜,緊貼患側耳垂下方的皮膚置放一彎盤,以盛裝沖洗時流出的沖洗液,操作者以左手將患側耳廓輕輕向後上(小兒向後下)牽引,右手取吸滿接近體溫的溫熱生理鹽水、接有塑料管的20ml的注射器或橡皮球置於外耳道口,向外耳道的後上壁方向沖洗。沖洗液進入深部並借迴流力量將耵聹或異物衝出。如此反覆沖洗,直至耵聹衝出為止,最後用干棉簽拭凈外耳道。

【注意事項】

(l)有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等鼓膜穿孔者、或有外耳道狹窄者忌用。

(2)沖洗時要隨時觀察患者的表情,詢問患者的感覺,有不適者及時停止。

(3)沖洗時不可直接對著耵聹,以免沖入深部。

(4)勿用強力直接對著鼓膜沖洗,以免造成鼓膜損傷。

(5)沖洗液溫度應接近體溫為宜,沖洗液過熱或過冷容易刺激內耳誘發眩暈。

4.內鏡下抽吸法 因在常規額鏡下取耵聹時存在光源弱、視野不清,容易損傷外耳道和鼓膜等缺點,同時,傳統用水沖洗易誘發眩暈,故可在耳內鏡下取。這樣視野暴露清楚,不易損傷外耳道和鼓膜。特別是對於外耳道狹窄者更為適宜,吸引器的壓力不宜太大,抽吸應在明視下進行。

5.合併感染者 應先控制感染,侍3~4天感染控制后再取出耵聹。

(三)耳內異物取出的方法

根據進入外耳道異物的種類、形態、大小和所在位置的深淺,選擇適當的方法取出異物,將異物取出為治療原則。

1.動物類異物 先用植物油、酒精、丁卡因等滴入外耳道內,使蟲體失去活動能力,隨後用鑷子取出或用外耳道沖洗法。使用此方法時應注意,在蟲體未失去活動能力前,不宜貿然取出,以免引起騷動,損傷耳道皮膚,嚴重肯可引起鼓膜損傷。

2.植物性異物 應根據當時異物及患者具體情況選擇使用耵聹鉤或槍狀鑷取出、耵聹鉤應沿外耳道壁與異物的縫隙或外耳道前下方進入,將異物鉤出。對膨脹、體積過大的異物、可夾碎成小塊,分塊取出,或先用95%乙醇滴入,使其脫水縮小后,再行取出。

3.圓球形異物 可用刮匙或耵聹鉤,沿外耳道壁與異物間的縫隙伸到異物後方,然後輕輕地將異物向外拔動。切勿用鑷子或鉗子挾取,以防異物滑入外耳道深部。

4.質輕而細小異物 可用凡士林或膠黏物質塗於棉簽頭上,將異物粘出,或用帶負壓的吸管將其吸出。細小能移動的異物,亦可用沖洗法將其衝出,沖洗時應注意勿正對異物沖洗,以免將異物沖入深處。遇水膨脹、易引起化學反應、銳利的異物,以及有鼓膜穿孔者,忌用沖洗法。

5.其他 對於躁動不安不合作的兒童,而異物又較難取出時,可考慮在全身麻醉下取出異物。若因異物損傷而致外耳道紅腫、疼痛、出血等情況,可進行抗感染、止血等局部對症治療,待上述癥狀消退後,再進行處理。


耳鼻喉部檢查上部分內容的溫習就到這裡了,下期我們將與您分享的是耳鼻喉部檢查下的內容。快來留言區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下您的肺部檢查獨家秘籍吧!

本文內容摘自《全科醫生常用臨床技能手冊》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