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選用吳茱萸湯治頭痛?

苓桂術甘湯和吳茱萸湯的病位都涉及中焦,但苓桂術甘湯的水飲內停之證較輕,而吳茱萸湯的水飲較重且更偏寒。苓桂棗甘湯也治療水飲內停上沖導致的頭暈頭痛,但此方之水飲部位偏於下焦。


患者某,男,54歲,初診日期:2009年10月14日。

患者患高血壓病5年余,近日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噁心,經服用西醫利尿劑、降壓藥,血壓降至正常,頭痛等症仍不緩解來診。

症見:左側頭痛,頭暈沉,偶有胸悶、氣短,胃脘部不適,偶有隱痛,食納差,眠差,口中和,二便調,舌淡苔白微膩,脈沉細。


患者脈沉細、舌淡苔白微膩,口中和,考慮為水飲內停;又見頭痛、噁心。

《傷寒論》第243條云: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第309條云:

Advertisements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第378條云: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故可判斷為寒飲內停之吳茱萸湯證。

吳茱萸湯證有胃氣虛的表現,故患者胃脘部不適,偶有隱痛,食納差。

再者,吳茱萸湯的病機為寒飲上沖,故患者有頭痛、頭暈沉、胸悶、氣短、眠差的表現。

另外,患者舌苔白微膩,考慮患者水濕較重,加用一味茯苓利濕,另外茯苓亦可以安神。

《神農本草經》言茯苓:

「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

利小便

。久服

安魂養神

,不飢延年」。

處方

吳茱萸湯加茯苓

吳茱萸6g,大棗5枚,生薑5片,党參10g,茯苓30g。

3劑,水煎服,每日1劑。

Advertisements

結果

患者服完3劑后,頭痛消失,頭暈沉、胸悶、氣短、胃脘部不適較前明顯好轉,食納增,眠安。

善後調理一月,血壓平穩,食納可,眠安,二便調,無不適。


按:

本案患者頭痛經分析判斷為寒飲上沖所致,但臨床上治療水飲上沖的方子很多,但為何唯獨選用吳茱萸湯呢?

如苓桂術甘湯,《傷寒論》第67條: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甘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16條: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苓桂術甘湯主要治療水飲上沖導致的「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

苓桂術甘湯和吳茱萸湯的病位都涉及焦,但苓桂術甘湯的水飲內停之證較輕,而吳茱萸湯的水飲較重且更偏寒,有嚴重的頭暈沉,往往有噁心、嘔吐、頭痛等寒飲重症。

如條文中曰

「食谷欲嘔」、「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乾嘔、吐涎沫、頭痛」

另外,本案例也不能用苓桂棗甘湯,《傷寒論》第65條:

「發汗后,其人臍下有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棗甘湯主之」。

苓桂棗甘湯也可以治療水飲內停上沖導致的頭暈沉、胸悶氣短,但此方之水飲部位偏於下焦,多在肚臍以下的小腹部,故條文曰「臍下有悸」。

吳茱萸湯的病位涉及中焦和上焦,且寒飲上沖較嚴重。

作者:鮑艷舉,呂文良,花寶金 文摘自《中華中醫藥雜誌》2011年1月第26卷第1期

推薦關註: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