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四關」之神奇

其名稱出自金元時代針灸醫家竇漢卿的《標幽賦》:「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針灸大成》:「四關穴,即兩合谷、兩太沖是也。」並把四關穴列為奇穴。「四關」可謂對穴,合谷、太沖相配伍,一氣一血、一陽一陰、一升一降,相互為用,協同作用較強

四關,是氣血陰陽外內出入的要道,應暢通無阻,若外邪侵襲,則四關閉合,通道阻塞,氣血運行出現障礙,痹阻不通而為痹。痹證又以疼痛、運動功能障礙為其主症,但因所挾外邪不同而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臨床上如椎間盤突出症、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退行性病變等均可取四關穴以通經活絡、消痹止痛。

四關穴即合谷穴、太沖穴的總稱。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四總穴之一。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也就是俗稱的「虎口」。太沖穴是足厥陰肝經的輸穴和原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間。合谷穴與太沖穴都是人體的重要保健穴位,兩穴合稱為「四關穴」,意即人體生命的關口。

Advertisements

開四關為楊繼洲註解竇漢卿的<標幽賦>時所提煉出的一種針法,為歷代針灸醫家所常用.它具有主治廣,療效高,見效快,取穴方便的特點,故頗受臨床醫務工作者的重視.1 開四關的由來"四關"之名,最早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其文說:"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這裡的"四關"主要是指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穴位,沒有具體指何穴.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提出:"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首次提出"開四關"之名,原義是指治療寒熱痹痛性病證時當針刺肘膝以下的腧穴.張介賓曰:"四關者,即兩肘、兩膝,乃周身骨節之大關也."

張志聰認為:「四關者,兩肘兩腋,兩髀兩,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行者也。」這裡的四關主要指肘、膝、腋、髖等大關節,亦沒有明確穴位。直至明初徐鳳才將「四關」註釋為「太沖、合谷是也」。楊繼洲承之,所注《標幽賦》與徐氏同,明確指出「四關四穴,太沖、合谷是也」。後人襲之,所謂開四關即作用相應手法於合谷、太沖兩穴。2開四關的理論基礎2.1從經絡理論來看,合谷、太沖為手陽明、足厥陰之原穴,是大腸經及肝經之原氣所經過和留止的穴位。

Advertisements

開四關,即針刺合谷、太沖。合谷為手太陽經原穴,可調肺氣下降;太沖為足厥陰肝經輸穴、原穴,可調肝氣上升。兩穴一升一降,調節氣機周流不息,通達全身四肢。故針刺四關穴,可作為主穴或配穴治療與氣滯相關疾病。

原發性痛經是指女性在月經前後或行經期出現腹痛、腰酸、下腹墜痛呈痙攣性或伴有乏力、頭暈、噁心、嘔吐、腹瀉等不適,不伴有盆腔器質性病變者。對於年輕女子的原發性痛經,多見氣鬱、血瘀為主因。女子以肝為先天,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鬱,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在女性身上往往就表現為肝鬱氣滯。氣滯則血運不暢,凝滯於胞宮,於月事來潮之時,經血排而不順,則為痛經。

故臨床上可辨證使用四關穴治療,開四關而調氣機,使氣機暢而經血通。對於痛經發作的緩解甚至消除發作疼痛,具有一定療效。

李某,女,22歲。2011年4月20日就診。痛經2天,疼痛較甚,面色蒼白,舌質偏暗,苔薄白,脈至稍快。予開四關。針刺順序:左合谷、右合谷、右太沖、左太沖。手法:捻轉瀉法,針刺每針得氣后再行下一針。留針25分鐘,留針10分鐘后每穴運針30秒。

患者自訴下針左太沖后,自覺經氣從左太沖循經上行至小腹,痛明顯減輕。起針后,患者自訴已無痛感。

開四關不必先針合谷,后針太沖,甚至於可以先下後上,或者先左合谷,再后太沖。皆需根據病證而針,不要執著於死法。因為穴為四個,稍顯多了些。如果還要配合他穴,則此四穴有時也不必全取。取上下兩穴亦是四關之意,全在醫者意也。

余認為四關穴要活學活用。四關即可單獨運用,又可與它穴配合運用,一主氣分,一主血分,氣血變化運用,則以辨證為準則。因此說,四關僅僅是左右上下的四個關卡,不可能包治百病。因此,四關之義理掌握即是,不需濫用。但若有適應證,不用實在可惜。

四關取效,多可由脈而定。脈當針入即變,如果針后脈未見明顯變化,則或邪甚,或邪在血分,或正弱,則需因證而增加其他治療思路。不必死執。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