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中醫如何依法除痹」

臨床上,痹症為常見病,且發病率較高。西醫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疾病以肢體疼痛、麻木、屆伸不利等中醫痹症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均可從中醫痹症角度進行辨證論治,且收效明顯。臨床治療痹症可按以下證型具體治療。

1行痹

癥狀:肢體關節、肌肉酸痛,上下左右關節遊走不定,但以上肢為多見,以寒痛為多,亦可輕微熱痛,或見惡風寒,舌苔薄白或薄膩,脈多浮或浮緊。

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宣痹達經湯。

方以蜂房、烏梢蛇、土鱉蟲、螳螂通經活絡以宣痹;威靈仙、羌活、防風、秦艽、稀薟草、青風藤疏風祛邪;當歸養血活血;穿山甲搜剔絡脈瘀滯。

2痛痹

癥狀: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甚至關節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熱則減,痛處多固定,亦可遊走,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

方中以制川烏、麻黃溫經散寒,宣痹止痛;芍藥、甘草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表,並能利血通痹;蜂蜜甘緩,益血養筋,制烏頭燥熱之毒。可選加羌活、獨活、防風、秦艽、威靈仙等祛風除濕。加薑黃、當歸活血通絡。寒甚者可加制附片、桂枝、細辛溫經散寒。

3著痹

癥狀:肢體關節疼痛重著、酸楚,或有腫脹,痛有定處,肌膚麻木,手足困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方以薏苡仁、蒼朮健脾滲濕;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濕;川烏、麻黃、桂枝溫經散寒;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生薑、甘草健脾和中。關節腫脹者,加秦艽、革蘚、防己、木通、薑黃除濕通絡。肌膚不仁,加海桐皮、稀薟草祛風通絡,或加黃芪、紅花益氣通痹。

4熱痹

癥狀:肢體關節疼痛,痛處掀紅灼熱,腫脹疼痛劇烈,得冷則舒,筋脈拘急,日輕夜重,多兼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加桂枝湯。

方以白虎湯清熱除煩;桂枝疏風通絡。可加銀化藤、連翹、黃柏清熱解毒;海桐皮、薑黃、木防己、威靈仙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若皮膚有瘀斑者,酌加丹皮、生地、地膚子清熱涼血散瘀。

5尪痹

癥狀:肢體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關節腫大、僵硬、變形,甚則肌肉萎縮,筋脈拘急,肘膝不得伸,舌質暗紅,脈細澀。

治法:補腎祛寒,活血通絡。

方葯:補腎祛寒治尪湯。

方以川續斷、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補腎壯筋骨;制附片補腎陽除寒邪;熟地填精補血滋養肝腎;桂枝、獨活、威靈仙祛風散寒除濕;白芍養血緩急舒筋。

6氣血虧虛證

癥狀:四肢乏力,關節酸沉,綿綿而痛,麻木尤甚,汗出畏寒,時見心悸,納呆,顏面微青而白,形體虛弱,舌質淡紅欠潤滑,苔黃或薄白,脈多沉虛而緩。

治法:益氣養血,舒筋活絡。

方葯:氣血並補榮筋湯。

方中以生薏苡仁、茯苓、生白朮、首烏、當歸、砂仁、熟地、黃精益氣補血而榮筋;蜂房、烏梢蛇、稀薟草、絡石藤、金毛狗脊、秦艽活絡導滯通經,宣痹止痛;菟絲子補肝腎,強筋骨。

本證亦可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

典型病例(朱良春痹症治驗)

患者,女,50歲,教師。

初診:有關節疾病,1個月來因丈夫住院,日夜陪伴,睡卧醫院過道而不慎受寒,兩腕、肘、膝關節腫脹,疼痛難忍,膚色正常,手腕活動受限,兩膝行走困難,怯冷倍於常人。血沉7.0mm/h,類風濕因子(-),黏蛋白3.2mg/L,抗「O」<1:500,白細胞4.2×109/L。兩手腕、兩膝關節攝片未見異常。舌苔薄白,根膩,脈細濡。辨證為風寒濕痹痛。既有病根,更為頑纏。

治法:溫經散寒,逐濕通絡。

組方:當歸10g,制川草烏各10g,六軸子2g,鹿銜草30g,土鱉蟲10g,炙蜂房10g,烏梢蛇10g,炙蜈蚣3g(研末分吞),炙僵蠶10g。5劑口服。

二診:關節疼痛減輕,關節腫脹如前,舌脈如前。葯既合拍,上方加白芥了10g。5劑口服。

三診:葯后已能行走,關節腫脹漸退,但疼痛尚未悉止,入暮為甚。舌苔薄白,質淡,脈細。寒濕痹痛之重候,病邪深入。腎陽虧虛,續當補腎助陽,溫經散寒,蠲痹通絡。

組方:熟地黃15g,仙靈脾20g,鹿銜草30g,烏梢蛇12g,土鱉蟲10g,蜣螂蟲10g,炮山甲10g,炒元胡10g,甘草5g。繼服5劑。

四診:腕關節疼痛明顯減輕,自覺關節松適,腫脹亦退,惟膝關節腫痛未已,苔薄白,脈細小弦。原方改為電離子導入,以加強藥物吸收。上方2劑。濃煎成500ml,加入1%尼泊金防腐。膝關節處電離子導入,每日2次。益腎蠲痹丸250g,每服9g,每日2次,食后服。

實驗室檢查:血沉正常,自細胞6.3×109/L。經用丸藥及中藥電離子導入后,膝關節腫痛大減,舌、脈象正常。續配益腎蠲痹丸鞏固之。

隨診:病癒后恢復工作,一直堅持上班,關節腫痛未作。

長壽秘方「茯苓粥」

小動作有大效果,每晚搓指甲,60天見成效!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