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友道︱《齊物論》一問三不知,才是真正的高人

文/陳竹友(微信公眾號:ysydczy)

有說友道:《齊物論》第四篇


一、 什麼是動,什麼是不動?


我們都知道佛教六祖惠能大師的那段驚人妙語: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

你可能也聽說過鳩摩羅什大師門下的「四聖」和「十哲」之首的僧肇法師,僧肇法師寫過一篇著名的留世作品,名字叫《物不遷論》。在他看來,崩裂著的巨峰處於靜止,奔騰著的江河沒有湍流,飄蕩著的塵埃並非運動,經天的日月未曾巡迴。飛快運行的萬事萬物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過什麼變化,變化的只是人心顯現的假相。

信佛的人很多,不信佛的人也很多。信佛的人把這兩位大師的論著看成是覺悟成佛的禪機讖語,各種解釋也是五花八門玄之又玄;不信佛的人乾脆說這是胡說八道,吹鬍子瞪眼睛地要和佛教徒們爭過你死我活,誓不罷休。

Advertisements

我想,大家可能都犯了一個低級的、愚蠢的錯誤!六祖大師其實是承認幡動,也承認風動的;僧肇法師同樣是認同物理世界的各種運動,他們並不是要否定客觀世界的真實存在,他們想要說明白的問題只有一個,是本質!

拋開宗教,不談物理。如果站在純粹的哲學層面,請問:什麼是動?什麼又是不動呢?

莊子說:世人都以自己的成見做為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這叫「成心以師之」。如果每個人都這樣,誰又沒有自己的成見或者判斷標準呢?越是愚蠢的人,可能成見越深;成見越深,他們就越堅持自己的判斷標準。這可以叫固執已見,當然也可以叫堅持真理?

因為沒有誰敢說他的標準就絕對正確,也沒有誰敢說別人的標準一定絕對錯誤。那麼,世界到底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呢?

Advertisements

如果世界是運動的,一本放在桌子上的書,沒有人去移動它時是不是靜止呢?如果這本書是靜止的,地球不是一直在運動嗎?

呵呵,物理基礎知識而已。牛頓不是早就說了嗎?《相對論》不也有過解釋嗎?

如果這麼簡單的話,還要哲學幹什麼?所謂的「知識」是指人們對事物的了解和認知,但這個認知是「人的認知」!連哲學都只是人類的「思考」,這個層次和中國的「道」比起來相差甚遠啊!

莊子說:「夫言非吹也」。人說話、思考都是要用心機的,人的心機一動,就不是「道」了,因為它本身是「非自然」。

非自然的東西,叫做人為;人為的不是「至道」,人為的當然也不是「天籟」!因為人為本身是以分別、取捨、揀擇的主觀成見為前提的。以主觀成見為前提的思考、行為怎麼能算是真理,怎麼可以作為判斷對錯的標準呢?

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莊子說天下最大的是秋毫之末,最小的是像泰山那樣巍峨的山峰;

佛觀一碗水,八萬四千蟲。倒底是什麼叫大,什麼又叫小呢?倒底什麼是多,什麼又是少呢?

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一切都只是相對的嗎?還是這不過是人心度量的標準不同呢?


二、一問三不知,才是真正的高人


嚙缺問王倪:你知道天下萬物有共同的認知標準嗎?

王倪說:我怎麼知道。

嚙缺又問:那麼,你知道自己為什麼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王倪說:我怎麼知道。

嚙缺又問:這麼說,你對天下的一切事物,不都無法了解嗎?

王倪說:我怎麼知道。

典型的一問三不知!

可是,在莊子的眼裡王倪卻是個實實在在懂「道」的高人,因為王倪覺得自己的「知」不一定是真「知」,自己的「不知」也不一定是真的「不知」;自己認為正確的「知」,可能就是別人認為不正確的「知」;自己認為不正確的「知」,卻可能恰恰是別人認為正確的「知」。

那麼,什麼又是正確,什麼又是不正確呢?什麼是對,什麼又是錯呢?

人如果睡在潮濕的地上就會容顯半身不遂,但泥鰍常年生活在爛泥田裡卻快樂無比。那麼,潮濕的地方到底是好呢,還是不好呢?人如果居住在樹上會感到驚恐萬分,小鳥和猿猴會嗎?人、泥鰍、小鳥和猿猴究竟誰的居住標準是正確的?什麼地方才是適合居住的最佳場所呢?

人吃家畜的肉感到香味可口,麋鹿吃到肥美的水草會高興異常,蜈蚣的最愛是毒蛇的腦液,而貓頭鷹最喜歡的食物卻是臭氣熏天的腐肉。到底什麼才是美味的標準?什麼才是最好、最適合可口佳肴?

沉魚的西施、落雁的昭君,美麗無比的毛嬙和麗姬,不管她們好看到什麼程度,水裡的魚兒見到她們一定會跑得遠遠的,天上的飛鳥也絕對不會在她們面前駐足不前,就連麋鹿看見她們也只會拚命逃跑,離得越遠越好!

這些都是為什麼呢?什麼才是美,什麼才是丑?美和丑的標準在人和動物之間,誰的標準是正確的,誰的標準又是不正確呢?

那麼,什麼又是仁義,什麼又是利害呢?

人心而已。

明朝的憨山大師,在五台山上住在茅棚里修道,夜裡起床小便,嘩嘩嘩這麼一流,他突然想起僧肇法師《物不遷論》中的一句話,「江河競注而不流」。就這樣,他當下就悟道了。

你說他悟道了什麼?

沒有所謂的動,也沒有所謂的靜。

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啊!

莊子說:吹萬不同。

…………………………………………………………………………………………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同步關注微信公眾號「有說友道」,讀經典國學書,與智者做朋友。)

關於作者:陳竹友,企業戰略管理專家,文化學者,佛學居士。北大、清華等十餘所大學MBA、EMBA總裁班特聘教授,全國十大品牌講師。主講課程《經營規劃與企業戰略》,《互聯網+,傳統企業戰略轉型》、《國學中的領導智慧》、《智度慧心》等,出版專著《企業成長密碼》、《領袖心經》、《佛商之道》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