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績一生料事如神 李績遺言暗藏玄機

李績是唐朝的一代名將,一生料事如神,公元669年,唐初一代名將李績在秘密向其弟交代完一段話后與世長辭,引得後世無數人爭相探尋,這段話中究竟有何玄機?

這李績是何人?他是隋唐時期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國之棟樑,被封為英國公。其原名叫做徐世勣。在唐高祖李淵時期,因有功績,被高祖賜"李"姓,改名為李勣(通"績")。

據史料記載:在李績即將逝世前,他突然抱病起身設宴,在宴會上偷偷喊來自己的弟弟李弼,向他交待了一番話,大意是:

"我知道自己要死了,想要和你作別,卻怕你會悲傷痛哭,所以只好假裝病情有所好轉,舉辦這場宴會作樂。你現在先不要哭,聽我講完這些話。我親眼目睹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一代賢良之臣辛辛苦苦建立起門戶,卻都因為後輩不懂守家業,而落得一個家破人亡的下場。我現在將我這些不肖的兒孫們都託付給你,你務必要仔細應對、嚴加防範並且要常常視察他們的行為舉止,如果有哪些行為舉止不符合倫理綱常、或是私下結交一些地痞流氓等敗類,你就馬上對他進行處罰,可打死殺死,然後將他的惡劣行徑上奏給朝廷,以免使其的劣行導致我們的家族慘遭破落傾覆……"

Advertisements

從這一段遺言中可以看出,李績早已看淡生老病死,可見榮華富貴也不是他所放不下的,唯獨對自己的後輩們的德行操守有所擔憂。古語有言:富不過三代。李績擔心的大概是這個吧?自己的後輩們若是不孝,敗壞家族榮譽,傾覆家財,那自己卻不也落得房玄齡等名臣的悲慘下場?想來可嘆可恨,不免要向自己的弟弟囑咐幾句。

李績一生料事如神,所以他由此遺言並非因其為人處世過於悲觀。正是因為李績生前曾深刻體會到帝王權術的可怕之處,才會在臨死前仍對自己的身後事有所擔憂吧!

入唐為官之前,李績曾經先後效忠於翟讓和李密。雖然他忠心耿耿,為人賢良忠厚,但卻幾次差點喪命。之前的李績對帝王權術並非沒有加以防範,所以他才會在凌煙閣的老臣們相繼退出之時,仍舊處之泰然,照樣手握重權,毫無撒手棄權保身的想法。但好在李績深諳為臣之道,十分明確自身的地位以及自己的身份,所以能巧妙地維持自己和君王之間的君臣關係,並能自如的周旋於這種微妙的君臣關係之間,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Advertisements

當然,這也是因為李績遇到的是求賢若渴的賢明的君王。唐太宗李世民很明白自己和李績之間微妙的關係,即使李績有些不避手握重權功高震主之嫌,但他明白李績也並非是貪權戀富之人,且為人忠心耿耿,一心輔佐君王,為大唐江山社稷出謀劃策,所以李世民依舊重用李績,讓他掌管北方的防務。的確,向李績這樣的忠臣實在難得,但能遇到賞識自己、信任自己、能給自己委以重任的君王,不可不謂之是李績的福氣。

等到高宗時期,朝中的局勢就有些不妙了,這讓李績對自己的未來開始有所憂慮。雖然李績被高宗任命為宰相,但是久經帝王權術的考驗和折磨的他早已對高宗,對朝廷,對自己的地位和未來心灰意冷,絲毫不抱有激情和希望。所以在高宗宣布立武后的時,他採取了消極的態度。

高宗的所作所為無一不在摧殘的這位老臣的飽經滄桑的心。

凌塵閣的那些在唐初時期為了李氏江山的穩定殫精竭力的老臣們卻都因為帝王的猜疑,幾乎都落得個家破人亡的悲慘下場。所謂的老臣、所謂的功臣,對於帝王而言,只不過是一條老狗,有用就悉心照顧著,精疲力竭老而無用時就毫不留念的殺了,甚至還害怕這些狗因不滿而仗著自己的健壯時的威名反咬主人一口,因此用盡手段,逼得老臣們無一不落得伶仃凄慘的下場。可謂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千古帝王權術,不都是這麼一套么?

雖說李績生前便洞悉了這一切,也提前做了準備,希望能留得自己家族後代的榮譽和名聲,希望子孫後代不至於因家道中落而伶仃孤苦。可是無奈,人終究是人,在怎麼料事如神也無法掌控未來,更無法預料帝王多變的心。李績一生忠心耿耿,小心翼翼,卻仍舊將一生英明毀於後輩之手。錯在他子孫不孝嗎?錯在他教育無方嗎?還是錯在他不該身陷朝堂君臣權爭之中?誰又能說明白呢?

李績的遺言怕是千古臣子們心中一個共同的隱晦。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功成天下知。千古士子寒窗苦讀不就為的是一朝功成名就揚眉吐氣、榮耀門楣么?誰又知自古最是帝王多心,為臣之道難之又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