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的病害有哪些呢?黃瓜病害防治大全(下)

九、黃瓜靶斑病

發病癥狀:黃瓜靶斑病發生速度快,危害嚴重,與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及炭疽病較類似,不易區分。主要危害葉片,嚴重也危害葉柄、莖蔓及瓜條。初期葉片被染病會出現黃色水浸狀米粒大小近圓形或不規則斑點,病斑中央顏色一般較淺,呈灰白色、半透明似靶心狀,易穿孔,邊緣通常有黃綠色暈圈,病斑多時可達數百個,並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大為白色至黃褐色凹斑。後期病斑連成一片,乾裂壞死,導致葉片枯死,濕度較大時病斑背面可見稀疏的灰黑色霉狀物,呈環狀。

發病條件:高溫、高濕。病原具有喜溫好濕的特點,病菌侵入經潛育6~7天後發病,高濕或通風透氣不良的條件下易發病;氣溫25~27℃,濕度飽和的條件下發病重;溫差大也有利於發病。肥力不足,土壤貧瘠,植株長勢較弱,葉片色黃,質地較薄,則發病嚴重。大水漫灌,放風不及時,田間濕度較大的田塊,往往發病較重,例如灌后遇雨

Advertisements

防治方法:靶斑病對目前一般真菌性藥劑產生了很強抗藥性;要爭取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為輔,具體方法如下:

1.種子消毒:黃瓜靶斑病病原菌的致死溫度為55℃,可採用溫湯浸種的辦法:種子用常溫水浸種15分鐘后,轉入55℃至60℃熱水中浸種10至15分鐘,並不斷攪拌,然後讓水溫降至30℃,繼續浸種3至4小時,撈起瀝干後置於25℃至28℃處催芽,可有效消除種內病菌,用溫湯浸種最好結合藥液浸種,殺菌效果更好。

2.加強栽培管理,適時輪作:發病田應與非寄主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及時清除病蔓、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控制空氣濕度,實行起壟定植,地膜覆蓋栽培,於膜下溝里澆暗水,減少水分蒸發,要小水勤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通風排濕,增加光照,創造有利於黃瓜生長發育,不利於病菌萌發侵入的溫濕度條件。

Advertisements

十、黃瓜根結線蟲:

發病癥狀:主要發生在根部的側根或鬚根上,鬚根或側根染病後產生瘤狀大小不等的根結。解剖根結,病部組織里有很多細小的乳白色雌性線蟲。輕病株癥狀不明顯,重病株生長不良,葉片中午萎蔫或逐漸黃枯,植株矮小,影響結實,發病嚴重時,全株乃至全田枯死。

發病條件:地勢高燥,疏鬆、透氣的沙質土壤發病重;鹼性或酸性土壤不利於發病;土壤潮濕,粘重時,發病輕或不發病。如果土壤墒情適中,通透氣又好,線蟲可以反覆為害。

防治方法:

1.土壤處理:拉秧前澆水濕潤土壤,挖出病根帶出棚室集中燒毀;

2.高溫悶棚:拉秧后深翻做畦,灌水10厘米深,扣嚴大棚升溫至50℃以上,保持15-20天,也可在深翻土壤后,用溴甲烷、石灰氮熏棚。

3.實行與大蔥、大蒜的輪作或間作;

4.藥劑處理:幼苗定植時,畝用10%噻唑磷1.5千克土壤處理,或穴澆惠光殺蟲素2000倍液200-250毫升;或每畝穴施「利根砂」4-5千克鋪底,殺線蟲效果明顯且持效期長。對生長期發病的植株,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4000~6000倍液根部穴澆,每株100~200mL。

十一、黃瓜黑星病:

發病癥狀:幼苗發病子葉出現黃白色近圓形病斑,幼苗停止生長,全株枯死,葉片受害初為濕潤狀的污點,後轉為褐色、穿孔后,孔的邊緣不整齊起皺,葉柄、瓜蔓及瓜受害,生出暗綠色橢圓形或長圓形凹陷病斑,表面密生煤煙狀霉,瓜條染病初期流膠,後期病部多呈瘡痂狀,形成畸形,瓜常龜裂。

發病條件:病菌的生長發育溫限為2~35℃,適溫為20~22℃。低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病。種植密度大,光照少,通風不良,棚室大灌水,重茬地,肥料少等情況下,發病重。病原主要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者附著在架材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或以菌絲在種皮內越冬。越冬後土壤中的菌絲,在適宜的條件下,產生出分生孢子借風雨在田間傳播,成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萌發后,長出芽管,主要從植物葉片、果實、莖蔓的表皮直接侵入,也可從氣孔和傷口侵入。發病後又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靠氣流、雨水、灌水或農事操作等傳播,進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1.煙熏:用15%熏克煙劑,連續防治3次。

2.發病初期:噴洒「40%氟硅唑;多菌靈2500倍液+80%好意800倍液」、62.25%惠生500倍液、10%世澤1500倍液、75%聖克600倍液、30%世愛30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3-4次。

十二、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發病癥狀:黃瓜細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卷鬚和果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幼苗期子葉染病,開始產生近圓形水浸狀凹陷斑,以後微帶黃褐色,變乾枯;真葉染病,初為鮮綠色水浸狀斑,漸變淡褐色、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黃褐色,濕度大時葉背溢有乳白色渾濁水珠狀菌膿,干后形成一層白色膜,病部質脆易穿孔,別於霜霉病。莖、葉柄及幼瓜條上病斑水浸狀,近圓形至橢圓形,后呈淡灰色,病斑常開裂,潮濕時瓜條上病部溢出菌膿,病斑向瓜條內部擴展,沿維管束的果肉變色,一直延伸到種子,引起種子帶菌。病瓜後期腐爛,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爛、早落。

發病條件:露地黃瓜蹲苗結束后,隨雨季到來和田間澆水開始,始見發病,病菌靠氣流或雨水逐漸擴展開來,一直延續到結瓜盛期,后隨氣溫下降,病情緩和。發病溫限10-30℃,適溫24-28℃,適宜相對濕度70%以上。塑料棚低溫高濕利其發病,病斑大小與濕度相關:夜間飽和濕度大於6小時,葉片上病斑大且典型;濕度低於85%,或飽和濕度持續時間不足3小時,病斑小;晝夜溫差大,結露重且持續時間長,發病重。在田間澆水次日,葉背出現大量水浸狀病斑或菌膿。有時,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該病發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選用耐病品種。

2. 從無病瓜上採種。

3. 種子處理:瓜種可用70℃恆溫箱乾熱滅菌72小時,或用50℃溫水浸種20分鐘,撈出晾乾后催芽播種;還可用40%福爾馬林150倍液浸種90分鐘,或用100萬單位硫酸鏈黴素5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洗乾淨后催芽播種。

4. 加強栽培防病:無病土育苗,重病田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生長期及時清除病葉、病瓜,收穫后清除病殘株,深埋或燒毀。

5.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施新植黴素5000倍液、56%嘧菌百菌清800倍液、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0%氟硅唑咪鮮胺8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400倍液、12%松脂酸銅(綠乳銅)乳油300倍液、7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以上藥劑可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3-4次。銅製劑使用過多易引起藥害,一般不超過3次。噴葯須仔細地噴到葉片正面和背面,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十三、黃瓜斑點病

發病癥狀:這種病是黃瓜生產上的葉部重要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多在開花、結瓜期發生,尤以中下部葉片發病較為嚴重。開始發病時,先在病部產生水漬狀斑點,后變淡褐色,中部顏色稍淡,周圍具水漬狀淡綠色暈環,病斑直徑1~3毫米,後期病斑中部淡黃或灰白色、質脆、易破碎。濕度大時病斑上會有少數不明顯的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發病條件:4~5月份溫暖、多雨水天氣,病害容易發生。連作地,棚栽黃瓜通風不良、濕度高,發病重。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翌年初侵染由越冬病菌產生分生孢子,藉助雨水濺射傳播侵害下部葉片;再侵染由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藉助風雨傳播蔓延。

防治方法:

1.輪作:與非瓜類蔬菜實行輪作。

2.及時清除:清理田間病葉、病瓜、病株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減少菌源。

3.藥劑噴霧防治:25%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50%噻唑鋅·中生可濕性粉劑750倍液,或50%異菌脲懸浮劑1000倍液+80%唑菌胺·黴素可濕性粉劑750倍液,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450倍液+45%咪鮮胺水乳劑1000倍液,46%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750倍液等。

十四、黃瓜疫病:

發病癥狀:葉片染病,出現圓形的暗綠色小斑點,邊緣不明顯,成株期以莖基部發病較多,呈暗綠色水漬狀,病部明顯縊縮,葉片逐漸萎蔫致全株枯死;果實染病,病斑暗綠色水漬狀凹陷,瓜條表面有灰白色霉狀物。

發病條件: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糞肥或附著在種子上越冬,主要靠雨水、灌溉水、氣流傳播。這種病害發病周期短,流行迅速,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容易流行。連續陰雨天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土壤消毒:每畝用60%地旺1.5-2公斤加入800克乙磷鋁與土拌勻撒在苗床和大棚內;

2.藥劑防治:噴洒65%好生靈600倍液、69%輝常贊600倍液、58%露速凈500倍液、60%可魯巴500倍液、50%洽益發500倍液、80%好意500倍液,隔7天-10天1次,病情嚴重時可縮短至5天,連續防治3次。

十五、黃瓜病毒病:

發病癥狀:造成花葉和蕨葉,捲曲,黃花,矮化等多種癥狀,黃瓜病毒病種類繁多,防治困難。

發病條件:黃瓜病毒病主要由黃瓜花葉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和南瓜花葉病毒侵染所致。病毒隨多年生宿根植株和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也可由種子帶毒越冬。病毒主要通過通過種子、汁液摩擦、傳毒媒介昆蟲及田間農事操作傳播至寄主植物上,進行多次再侵染。病毒喜高溫乾旱的環境,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80%左右,最適病症表現期為成株結果期,發病潛育期15~25天。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病毒病的盛發期在4~6月和9~11月。年度間高溫少雨,蚜蟲、溫室白粉虱、薊馬等傳毒媒介昆蟲大發生的年份發病重。防治媒介害蟲不及時、肥水不足、田間管理粗放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該病主要是由病毒汁液磨擦接種傳播,也可由蚜蟲,白粉虱,薊馬等傳播。

1,種子消毒:要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10%磷酸三鈉浸種10分鐘,或種子乾熱處理,即70℃恆溫處理72小時;

2,防治蚜蟲:注意保持田間衛生,在發嚴重之地區最好使用銀灰雙面膜或黃版誘殺或用藥劑如:集琦蟲蟎克、氧化樂果乳油及菊酯類乳漬等噴施殺蟲;

3,藥劑防治:植株整枝后要噴洒抗毒豐、病毒A等藥劑來防治;

4,要及時拔除田間發病的植株。

5、平時每隔5~7天噴洒一次預防病毒病發生的藥劑。

十六、黃瓜菌核病:

發病癥狀: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為害果實和莖蔓。果實染病多在殘花部,先呈水浸狀腐爛,並長出白色菌絲,后菌絲糾結成黑色菌核。莖蔓染病初在近地面的莖部或主側枝分杈處,產生褪色水浸狀斑,后逐漸擴大呈淡褐色,高濕條件下,病莖軟腐,長出白色棉毛狀菌絲。病莖髓部遭破壞腐爛中空,或縱裂乾枯。葉柄、葉、幼果染病初呈水浸狀並迅速軟腐,后長出大量白色菌絲,菌絲密集形成黑色鼠糞狀菌核。菌核一般長在腐敗了的莖基部或爛葉、葉柄、瓜條等組織上,莖表皮縱裂,但木質部不腐敗,故植株不表現萎蔫,最後病部以上葉、蔓萎凋枯死。

發病條件: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範圍較廣,不耐乾燥,相對濕度85%以上有利於發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當溫度為5~20℃和吸足水分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彈放齣子囊孢子,經氣流、澆水傳播,引起植株發病。棚室內主要通過病組織上的菌絲與健株接觸傳播。

防治方法:以生態防治為主,輔之以藥劑防治,可以控制該病流行。

(1)農業防治:施用有機活性肥或生物有機複合肥;有條件的實行與水生作物輪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個月,或收穫后及時深翻,深度要求達到25cm,將菌核埋人深層,抑制子囊盤出土。同時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寄主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鹽水漂種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採用紫外線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盤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採用高畦覆蓋地膜抑制子囊盤出土釋放子囊孢子,減少菌源。

(3)種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50%異菌脲或腐霉利可濕性粉劑配成藥土耙入土中,667平方米用藥1kg對細土20kg拌勻;種子用 50%溫水浸種10分鐘,即可殺死菌核。

(4)生態防治:棚室上午以悶棚提溫為主,下午及時放風排濕,發病後可適當提高夜溫以減少結露,早春日均溫控制在29%或31℃高溫,相對濕度低於65%可減少發病,防止澆水過量,土壤濕度大時,適當延長澆水間隔期。

(5)莖部塗抹防治:當菌核病感染莖部時可以用小刀將白色菌絲和腐爛組織刮掉,露出新組織,然後用多菌靈原葯或異菌脲原葯直接塗抹上去,當天控制病情發展,第二天便可治癒,只要病斑還未繞莖1周,用此法就可治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