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針灸處方——胃痛治療方:健脾通絡方

歡迎關注,閱讀,收藏並轉發!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疏肝健脾方《針灸集成》

【處方】肝俞、脾俞、足三里、膈俞、太沖、獨陰、乳根

肝俞

經穴名。出《靈樞•背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肝之背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九、十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第九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主治黃疸,脅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暈,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癲狂,癇症,脊背痛,及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脾俞

經穴名。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脾之背俞穴。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部為外側支,並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主治脘腹脹痛,胸脅支滿,嘔吐噎膈,黃疸,泄瀉,鼓脹,痢疾,便血,帶下及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貧血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足三里穴

經穴名。屬足陽明胃經。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人體常用的防病保健要穴,具有補脾益氣、和胃調中的功效。最早見於《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里穴,對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足膝腰部疾病、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療效,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防禦疾病能力,對改善和緩解抑鬱症、神經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直刺1-2寸。

膈俞

經穴名。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八會穴之血會。在背中,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七、八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和外側支,及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主治嘔吐、呃逆、噎膈、胸滿、脅痛、胃痛、癲狂、咳血、吐血、貧血、脊背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

太沖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輸(土)、原穴。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布有腓深神經的分支,足背靜脈網及第一跖骨背動脈。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癲癇,目赤腫痛,脅肋脹痛,黃疸,疝氣,遺溺,尿閉,遺精,崩漏,閉經,滯產,小兒驚風,腳軟無力,以及肝炎,高血壓,精神分裂症等。

獨陰穴

經外穴名。《太平聖惠方》:「張文仲灸法,療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綠水及元臟氣,灸足大指次指內橫紋中各一壯。炷如小麥大,下火立愈。」《奇效良方》作奇穴,名獨陰。位於足第二趾掌側,趾骨關節橫紋之中點處。主治腹痛,嘔吐,死胎,胞衣不下,月經不調,小腸疝氣,心痛等。直刺0.2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乳根穴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布有第5肋間神經分支及肋間動、靜脈分支。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少乳,乳癰及肋間神經痛,乳腺炎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條灸10-20分鐘。

【處方】疏肝行氣、和胃止痛

【功用】滋陰清熱、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脹滿、脘痛連脅、喜太息、脈弦

【操作】肝俞斜刺0. 5~0. 8寸。脾俞斜刺0.5~0. 8寸。足三里、膈俞斜刺0. 5 ~0. 8寸。太沖直刺0. 5~0. 8寸。獨陰為經外奇穴,在足第二趾的跖側遠側趾間關節的中點,直刺0. 5~0. 8寸。乳根斜刺或平刺0. 5~0.8寸。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方義】肝俞屬足太陽膀胱經,為肝經的背俞穴,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太沖屬足厥陰肝經,為肝經的輸穴、原穴,具有疏肝瀉熱,和胃止痛的作用。脾俞屬足太陽膀胱經,為脾經的背俞穴,具有健運脾胃的作用。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為胃經的合穴,胃的下合穴,具有疏調胃腑氣機,和胃止痛的作用。乳根屬足陽明胃經,具有寬胸和胃的作用;膈俞屬足太陽膀胱經,為八會穴的血會,具有活血通經,行氣止痛的作用。獨陰為經外奇穴,具有調和脾胃的作用。上述諸穴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止痛之功效。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請關注後點擊樓下傳送門,那裡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內容:

傳送門:

中醫骨科筆記總目錄<=====這個是可以點擊的福利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