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痣的臨床表現

藍痣又稱良性間葉黑色素瘤,藍神經痣、色素細胞瘤、黑素纖維瘤,良性間充質黑瘤等,系由藍痣細胞組成的一種良性瘤。藍痣有三型:普通藍痣,細胞藍痣和聯合型藍痣。普通藍痣皮損大,常進展,且偶有淋巴結的良性轉移。可生來俱有,也可生后出現,除常見於皮膚外,也可發生於口腔黏膜、子宮頸,陰道、精索、前列腺和淋巴結,藍痣有惡變可能。

別稱

良性間葉黑色素瘤、藍神經痣、色素細胞瘤、黑素纖維瘤,良性間充質黑瘤等

真皮內異常黑素細胞聚集

病因

藍痣由真皮內異常黑素細胞聚集而致,較為少見。多伴有色素痣,心臟黏液瘤,皮膚黏膜黏液瘤,並與結節性肥大細胞增生相關。其組織學與色素細胞、肥大細胞有一定關係。

藍痣的藍灰色外觀主要為真皮黑色素經覆蓋表皮產生的視覺作用,可見光的長波穿過深部真皮被色素細胞吸收,而短波(藍色)穿透力弱,被皮膚散射折回至皮膚表面所致,進而反射至視者眼中呈藍色,爆發性藍痣發生與日晒有關。

臨床表現

女性多見,常自幼發生,好發於面部、四肢伸面的皮膚,特別是手足背面以及腰和臀部等,偶見於結膜、口腔黏膜、前列腺和子宮頸等處。損害常為單個,也可多發,為藍色、灰藍色、藍黑色丘疹、結節或斑片。直徑為數毫米至數厘米。藍痣包括普通藍痣、細胞藍痣及聯合藍痣和惡性藍痣等。

1.普通藍痣

較小,直徑一般為3~10毫米,為藍色、灰藍色或藍黑色丘疹或結節,頂圓,表面光滑。其黑色素細胞分佈在真皮下1/3處。好發於手臂和足背,面部、四肢側面及腰、臀等處也可發生。本型藍痣不發生惡變,終身不退。

2.細胞藍痣

為大的藍色或藍黑色,質地相當堅實的結節,直徑通常為1~3厘米或更大。表面光滑或呈多葉狀,皮損好發於骶尾區及臀區,可以發生惡變。

3.聯合藍痣

藍痣可與痣細胞痣聯合存在,組織病理學可以分辨出兩種痣細胞。

4.惡性藍痣

在細胞藍痣的基礎上發生的惡性黑色素瘤稱為惡性藍痣。

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有助於疾病診斷和分類診斷。

診斷

根據臨床特點,藍痣診斷不難,但確診需病理檢查。

鑒別診斷

1.皮膚纖維瘤

無黑色素細胞,多巴反應陽性。

2.藍痣惡變

除黑素細胞不典型外,常見壞死灶,並見殘留的黑素細胞。

3.蒙古斑

出生時即有,幾年內可自行消退或顏色變淺。

4.太田痣

病變一般限於單側三叉神經第一、二支分布區域,斑片中央色深,邊緣漸變淡。

5.伊藤痣

發生於一側肩頸,鎖骨上區及上臂部等,后鎖骨上神經和臂外側皮神經分布區的一種色素病變。

併發症

結節性肥大細胞增生,皮膚黏膜黏液瘤。

治療

一般藍痣直徑小於1厘米,穩定多年無變化者,通常不需治療。

對直徑大於1厘米,近期突然出現藍色結節,或原有藍色結節擴大者,應手術切除,對突然擴散的結節性藍痣需組織病理學檢查。切除的深度應包括皮下脂肪,以保證能完全去除異常的黑素細胞。如病理檢查證實已有惡變,應按惡性黑瘤的治療原則進行處理。斑塊性藍痣如有可疑改變,需定期檢查並考慮切除。細胞藍痣因有惡變可能,一般應行切除。皮損切除應達皮下脂肪,以保切除完全,因細胞藍痣常達皮下組織。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