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誤區,你中招了嗎?

人們常認為,只要運動了,就肯定會有健身作用。事實上,因鍛煉方法不正確、運動選擇不合適而把自己「練傷」的大有人在。對此,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蘇佳燦為本報讀者梳理了常見的認識誤區。

圖說:運動帶來健康,也可能會帶來損傷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攝

【誤區】強度越大健身效果越好

突然大量運動,機體難以適應,會出現嚴重的疲勞感渾身酸痛或引發老病,還可引起肌腱肌肉拉傷,很難堅持長期鍛煉。此外,有人認為「強度大有助於減肥」,這也是錯誤的。因為體內脂肪的減少取決於運動時間的長短,而不是強度。只有較緩慢而平穩的持久運動(如慢跑、走路等),至少要超過30分鐘才能消耗更多的熱量,以達到減肥的目的。

Advertisements

【誤區】運動就是「痛並快樂著」

一些運動初學者急於求成,認為疼痛恰恰說明了運動有效,要繼續忍痛鍛煉。事實上,人們在運動中如果感到肌肉或關節疼痛,應該立即停止運動。疼痛是肌肉或關節向人體發出的危險信號,如果忽視這種信號,繼續運動可能會造成難以預料的運動損傷,建議換一種運動方式或方法。

圖說:健身需要循序漸進 陳夢澤攝

【誤區】只有出汗才算運動有效

出不出汗,不能用來衡量運動是否有效。人體的汗腺各不相同,分活躍型和保守型兩種,有人屬於前者,有人屬於後者,這與遺傳有關。運動前是否飲水對出汗也有影響,如果運動前大量飲水,會導致體液增多而增加出汗量。出汗多少也有環境有關,溫度高則出汗多,溫度低則出汗少。總之,出汗的多少是人體對外環境、內環境刺激后的綜合結果,與鍛煉效果間並沒有直接的聯繫。

Advertisements

【誤區】騎車爬樓,「免費」運動人人能做

爬樓、登山是一種鍛煉大腿很好的方式,但這種活動並非適用於每個人。膝、踝關節有損傷和退變的人,下樓梯會對膝關節產生很大的衝擊,因而不推薦膝、踝關節有病變的人採用這種方式。騎自行車對膝關節的損害相對較大,長時間騎行保持固定的姿勢對脊柱也有一定的損傷。做運動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量力而行,尤其慢性病患者最好諮詢一下醫生。

【誤區】晨練比晚上效果好

其實,早晨人的血液凝聚力高,血栓形成的危險性也相應增加,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高峰期。黃昏是體育鍛煉比較理想的時間,因黃昏時的心跳血壓最平衡,最適應運動時心跳血壓的改變;黃昏時嗅覺、聽覺、視覺、觸覺最敏感,人體應激能力是一天中的最高峰;黃昏體內化解血栓的能力也達到最佳水準。

【誤區】 天天練不用熱身

平時跟著教練練,一定不會漏掉運動前的熱身和運動后的整理。然而,大部分人都是自己鍛煉,往往很容易忽視熱身和整理。不熱身的結果就是運動損傷的發生率會大大增加。運動前熱身是讓機體活躍起來,起到暖身、升溫之用,使心率達到運動狀態,是十分必要的;運動后還應適當放鬆整理,有助於讓呼吸變得平靜,加速乳酸消除,減緩肌肉酸痛,促進機體恢復。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運營人員: 趙穎 MX007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