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千古謎|古壽州究竟有多大?

古壽州究竟有多大?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事實上,回答此類的問題就等於將壽州文明史重新回顧了一遍。眾所周知,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古壽州的輿地及歸屬都在變化之中,其中楚國遷都、兩代淮南王、唐代壽州、宋以降的省、路、府、州、縣的政區變化、壽州改壽縣等歷史事件非常重要。研究「古壽州究竟有多大」,涉及到地理學、地名學諸多方面,是一個龐雜的學術系統。這裡只能擷取部分志書中對「有多大」問題的代表性闡述以饗讀者。

明嘉靖《壽州志•輿地紀•沿革》載:「《禹貢》為揚州之域,商湯如制,周為六、蓼國,春秋屬楚為附庸。戰國秦擊楚,楚考烈王東徙都壽春命曰『郢',秦滅楚,虜王負芻以其地為九江郡,置壽春邑。漢高祖更名淮南國,文帝為廬江郡,武帝復為九江郡,壽春隸焉。東漢為揚州刺史治所,後漢置揚州府治於壽春。魏為淮南郡,三國時江淮為戰沖,數百里無居人。晉平吳,流民還輯,復為淮南郡兼置揚州。

Advertisements

東晉為壽陽郡,宋高祖武皇帝遷都壽陽。孝武大明八年復立淮南郡。齊制如宋,兼置荊河,州為重鎮。後魏置揚州,梁克壽陽為豫州。東魏、北齊並為揚州,陳復為豫州,後周(西魏宇文泰建立)拔壽陽復為揚州。隋文帝開皇九年改為壽州,置淮南行台尚書省,尋廢。煬帝復為淮南郡,領縣四:壽春、安豐、霍邱、下蔡。唐為壽州,天寶為壽春郡,置都督府,領縣五:壽春、安豐、霍邱、霍山、盛唐,隸淮南道。肅宗初,以壽州隸淮南節度使,后復以壽州,隸淮西節度。五代唐(後唐)為順化軍,南唐為清淮軍,後周克壽州,徙治下蔡為忠正軍。宋太祖復為壽州,真宗升壽春府,神宗分屬淮南西路,徽宗復升為壽春府,屬淮南路。高宗以安豐軍復為府治於壽春。金以安豐縣為安豐軍。元置安豐路總管府,領州一縣五,后定為安豐散府,領壽春、安豐、霍邱三縣,后復為安豐路。元末為劉福通所據。明興,高皇帝為壽春府,尋改壽州,隸鳳陽府,領縣二:蒙城、霍邱;編戶四十三里,今為五十四里。」

Advertisements

清光緒《壽州志•輿地誌•建制沿革》載:「明初為壽春府,尋為壽州,隸南京鳳陽府。壽春、安豐、下蔡皆省入。(明南京總十五府。按《明史》:「太祖丙午年改元安豐路為壽春府。吳元年改為壽州,屬臨濠府。洪武二年直隸中書省。四年還屬,定為壽州,領霍邱、蒙城二縣。其壽春、下蔡、安豐皆省入州,壽州遂有壽春、安豐、下蔡故地。」按:臨濠府即今鳳陽府,洪武七年改。)國朝(清朝)為鳳陽府之壽州。初隸江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后隸江南安徽等承宣布政使司。以所屬霍邱、蒙城隸潁州,分故下蔡及城東北隅設鳳台縣,后徙縣治於下蔡,城以內仍歸壽州。(順治初,改明南京為江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江南之安徽等處設安徽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壽州隸江南安徽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鳳陽府。雍正二年,升潁州為府,以壽州之霍邱、蒙城縣隸潁州。

十一年,分城內之東北隅並北門外之石馬店,東門外之石頭埠等處設鳳台縣。所分地在淮南者為古壽春地十之二,在淮北者皆古下蔡地也。城之西、南二門屬州,北門屬縣,東門與縣分理。東街北自箭道巷起,到東門止,皆屬縣,北街東首貝家拐起,到北門止,皆屬縣;西首紫城街口起,至北門止,皆屬縣。

同治二年壽城克複后,巡撫唐訓方飭移縣治於下蔡。嗣經巡撫喬松年會同總督曾國藩具奏,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奉上諭軍機大臣會同吏兵等部議復兩江總督曾國藩等奏請:鳳台縣與壽州同城,殊為無益,著即將縣治移於下蔡鎮,俾沿淮要區得所控扼等因。欽此。嗣時,城以內仍屬壽州。城外東門以北及北門外屬州,以外屬縣。)」

更多歷史事實表明,古壽州在史前已有了較為先進的文化。

真正有文字記載,古壽州(壽春)作為治所或重要政區,是在楚考烈王遷都壽春之年(公元前241年),「(壽春曾是)吳楚陳蔡之輿地。戰國之末,楚有之而考烈王都焉」(晉•伏滔《正淮論》)。據《中國區劃通史(先秦)》卷中《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領縣沿革表》,壽春作為一級行政單位,出現在公元前240年左右,而此時,包括壽春在內,楚國下領22個縣,秦國下領124個縣,兩國力量對比很懸殊。楚國東國的建立及遷都,將壽春城的命運與楚國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但楚國定都於壽春僅僅存續了19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被秦所滅。

公元前222年,秦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區為九江郡,置壽春縣,為郡治;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謀叛死,國除,壽春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置十三州刺史部,壽春為九江郡治所。

秦時的九江郡,包括安徽淮南地及湖廣之黃州府。項羽分王諸將,分九江為二國,北邊九江王英布,都六;南邊衡山王吳芮,都邾。文中特彆強調,此「衡山」不是南嶽衡山(地處今湖南省),「秦時呼《禹貢》衡山為湘山,而名潛、霍為衡山」。漢滅項羽,以英布為淮南王,淮南國的大致範圍包括九江、衡山及江南豫章、廬江,此時淮南國地跨江淮。英布被殺,淮南國封給了劉長,劉長死,漢文帝復封劉長三子,劉安為淮南王,大致位置是英布當年九江王統轄範圍;劉勃為衡山王,乃吳芮故地;劉賜為廬江王,豫章、廬江,江南之地。此時的廬江「西北流經彭蠡以入於江」,廬江之「廬」與今天的廬山之「廬」相近。后劉勃調入濟北為王,劉賜徙衡山,豫章、廬江權力收回。漢武帝元狩初年,「淮南、衡山既皆以謀反國除」,淮南國復為九江郡,其西邊的六地,介於淮南、衡山之間,封給劉慶作六安國。

從《漢廬江、九江二郡沿革考》中可以看出,秦漢時的「九江郡」和漢時的「淮南國」轄域有大有小。英布、劉長的「淮南國」最大,后淮南國又一分為三,最後因謀反權力被收回,復置郡,這也是漢時中央集權的一個縮影。另外,秦漢時的衡山不是今天的衡山,而是霍山、潛山的泛稱。

(王繼林)

運營人員: 趙穎 MX007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