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X線平片讀片診斷口訣

頸椎的解剖形態小巧玲瓏,頸部又是頭顱與軀幹四肢之間的神經和血管的通道和橋樑,而且涉及的疾病種類繁多,治療難度頗大。由於頸椎其解剖結構的複雜性,在臨床影像學診斷過程中也有明顯與胸腰椎診斷的不同指標,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頸椎X線診斷基礎小技巧。

頸椎的X線平片一般徵象,可通過以下口訣全面觀測:」一骨,二弓,三鉤突,四韌帶鈣化,五間,六旋,七滑脫,八孔,九突,十張口。「

一骨:指的是椎體邊緣的骨唇和骨贅增生。骨刺,是骨質增生的俗稱,又稱骨贅或骨唇。好發部位:椎體兩側下緣>椎體後下緣及前下緣>後上緣

二弓:指的是頸椎的生理彎曲度,正常人的側位片可見均勻前凸的生理弧度。常見頸椎生理彎曲改變有:變直,反屈(現代白領體檢表上常出現的字眼…囧),S型彎曲或過度前屈。

Advertisements

病變重要提示:從齒狀突尖至C7椎體後下緣劃線,正常生理弓的弓頂應在C5椎體後上緣。C5椎體後上緣偏上,或偏下均提示頸椎某節段有病變存在的可能。

弓頂距離的測定:從齒狀突向C7椎體后緣作一連線,弓頂的椎體后緣至連線之間的距離,為弓頂距離,正常為12mm±5mm,小於7mm為生理弓平直,大於17mm為生理弓過度前屈。

三鉤突:鉤突:正位片鉤突呈三角形,鉤椎關節寬約2mm;側位片呈扇形,占椎體上緣後段的1/3~1/2;斜位片在椎間孔的前下方。鉤椎關節退變在X片上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小於2mm)和鉤突的肥大、增生或尖刺狀增生。

鉤椎關節的重要毗鄰:後方為脊髓、脊膜支和椎體的血管;后外側部構成椎間孔的前壁,鄰接頸神經根;外側有椎動靜脈和交感神經叢。

Advertisements

正常 退變變窄

四韌帶鈣化:主要從側位片上進行觀察。以項韌帶鈣化最多見,多發生在C 5、C6後方,呈長圓形;其次為前縱韌帶鈣化;再次為棘上和棘間韌帶鈣化;最後為後縱韌帶鈣化。有時也可見到黃韌帶鈣化的影像。黃韌帶在頸段僅厚1.5mm。頸項韌帶鈣化部位常提示相應節段的病變存在,並常在相應節段還會發現其他異常X線徵象的存在。

五間:指觀察椎間隙變化。椎間隙變化也反映了椎間盤的變化。頸椎的退變最早發生在C 5/6椎間盤上,因此, C 5/6椎間隙也最早發現變窄的徵象。頸椎骨性椎體為前低后高,而椎間盤則為前高后低,因此,頸椎的生理性前凸,是由椎間盤的前高后低所形成的。在正常情況下,C2/3,C3/4和C4/5間隙大致相等,椎間隙前部為3.8mm±0.5mm,后緣間隙為1.9mm±0.28mm。C5、6間隙較上為寬,而C6、7間隙最寬,但C7、T1間隙又較窄。

六旋:指頸椎旋轉。在X線片上顯示為:

(1)棘突:偏歪,棘突不在上、下椎骨棘突中心軸線的連線上,而偏向一側。某一節椎骨的棘突中心點偏離各棘突中心連線≥3mm,表示該節段頸椎有軸向旋轉。

(2)椎體:后緣出現雙邊影。

(3)關節突:出現雙突的影像。

以上3個影像出現在某一二個節段時才有臨床意義,說明這一二個節段出現了異常。

七滑脫:在頸椎多發生在C3、4,在一般情況下,頸椎的滑脫多發生在椎間隙變窄的上方。有的病人在做前屈和后伸活動時才出現滑脫。因此,有時須做頸椎的過伸、過屈位動力性側位片檢查。

八孔:指椎間孔。實際上椎間孔是一個短管,故又叫椎間管,只是從X線平片上顯示的是"孔"。管內含脊神經的前後根、神經節及節段性動脈、靜脈等。主要從斜位片來觀察椎間孔的影像變化。正常頸椎間孔呈長方形或橢圓形,高10mm,橫徑5mm,前後壁光滑。椎間隙變窄可造成椎間孔高度變小。椎間孔前後徑變小是鉤突增生、關節突增生、關節突關節肥大和椎體滑脫的結果。

如1a圖示C4/5間隙狹窄,椎體后緣增生后翹,1b圖示C5/6,C6/7雙側鉤椎關節增生,椎間孔變窄

九突:指關節突關節。上位椎體的下關節突及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構成關節突關節。若發生病變,可見關節間隙模糊,關節面粗糙、硬化,關節突關節間隙狹窄(2mm)和邊緣骨刺。關節突關節半脫位多與椎體滑脫並存,側位片上顯示上關節突與上位椎體后緣重疊,關節間隙寬窄不一。

十張口:指觀察張口位投照的X線正位片。

(1)觀察寰樞椎(2)看齒狀突(3)觀察寰椎椎弓(4)寰齒關節間隙

上位頸椎X光片,張口位

1 樞椎之齒突,2 寰樞之外側塊,3 寰樞關節,4 樞椎之椎體,5 第3頸椎

來源:盤骨曉道

文章源自網路,轉載只為分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通知我們,我們會第一時間進行刪除,謝謝!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