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彩的研判

康熙五彩瓷器的特徵研判

五彩瓷器發端於元代,是繼青花瓷器之後的有一朵瓷苑奇葩,它是彩瓷走向成熟的標誌。景德鎮釉上五彩是從元明的紅綠彩和「大明五彩」發展而成的。明代宣德一朝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在瓷器製作領域可謂成績斐然,宣德朝的青花和五彩讀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相比較而言,宣德的青花瓷要比五彩更具歷史地位。而五彩的頂峰時期卻是康熙朝。清康熙年間五彩與青花成為兩大主流品種。五彩題材廣泛,構圖新穎,形象包羅,用筆洗鍊,線條剛勁,色彩明艷,既有濃郁的民間藝術風味又有經典的騷墨氣息,是華夏瓷苑一枝古艷的奇葩。

一、康熙五彩的釉色特徵


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顏色除礬紅以外,綠、黃、紫、藍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寶石之感,色彩光艷奪目,燒成溫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一)紅彩:五彩中的紅彩,是用皂礬(三氧化二鐵)製成。製作時要經牛皮膠浸泡,以浸膠3至10年的礬紅為好用。在上彩時需加入一定量的鉛粉和牛皮膠,用水輕輕沾染,以中鋒用筆,懸腕以拉線法描繪。燒成后色彩鮮艷沉著,紅得像寶石,而且有層次。清末以後,紅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調油平填,紅中泛橙而漂浮於釉面,手感粗糙,更無礬紅的光澤和潤滑。

(二)藍彩:康熙五彩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發明了釉上藍彩。藍彩常泛紫灰色,彩層特厚,彩的邊沿有一層蛤蜊光暈,但由於藍彩仍處於草創階段,常有脫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現。以往的藍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稱。

(三)黑彩:是用青花料滲松香油畫於瓷面,罩上透明釉,入爐燒烤。由於受到制筆、制油及制料工藝的約束,早期康熙五彩的黑色線條顯得不挺,斷續及毛糊,不夠烏黑,甚至帶褐。後來的黑彩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合調成,經低溫火烘燒,因此黑彩才開始變得烏黑髮亮。

(四)黃彩:康熙時期的黃彩還是以三氧化二鐵為基礎原料,其特徵是色層透亮鮮明,清新搶眼,與後期時多用銻黃(

氧化銻)而形成帶粉質層的不透明黃彩迥然不同。

五)綠彩:一般都厚似琉璃,光澤燦然,而由於色質透亮,常用來襯托黑彩。

(六)金彩:金彩釉料的製作,是把金子磨碎,倒入瓷缽內用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現一層金的沉澱,取出而保持乾燥,用時溶於適量的牛皮膠內,滲入鉛粉,在胎上描繪燒成,永不褪色。但金彩一般與毛刷類物品會產生靜電反應而掉落,因此切忌以雞毛撣子撣掃。

(七)紫彩:康熙時紫彩發色還不穩定,常發烏髮灰,色地易開裂成碎紋,用放大鏡便可看到。

(八)花翠(粉紅色):這在康熙五彩中是鮮為人知的色彩。它是用紫彩加以配方而製成偏紅色的透

。它與雍正後出現的粉彩胭脂紅或洋紅在外觀上極其相似,很易混淆。但花翠是雪白(含鉛質的透明釉)滲石英配製,顯得透明,而粉彩的洋紅是玻白(含砷)上渲染紅彩而顯得不透明,色基上是相同的,但兩者的質感截然不同,因此花翠也就成了辨別康熙五彩的點金石。其實雍正初期的五彩器也用花翠,因此花翠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早期粉彩,而其實雍乾時洋紅的出現並引進陶瓷裝飾,才真正孕育著粉彩的誕生。

(九)蛤蜊光:康熙五彩器的彩釉,其釉面及釉彩都煥發一股如珍珠表面、柔潤含蓄的蛤蜊虹彩,特別是沿著彩繪的紋飾周邊的白地,更顯著閃現這種蛤蜊光彩。

新仿的彩繪器,也以化學原料調配出乍看雷同的光彩,但這些仿器的胎面及釉彩上的彩暈漂浮,更像五光十色的繚眼火氣,有如火水或汽油在陽光下反射的彩暈,一看便知年份尚淺,火候未到,關鍵還是新釉料與古彩的化學成份是不同的。

二、康熙五彩的彩繪工藝

目前我們還沒

有發現清代著述中有關於康熙五彩彩繪工藝的文字記載。要探討相關問題,只有通過現代五彩工藝表現出來的與康熙五彩相同的藝術效果,從而認識當時的工藝特徵。

五彩彩繪工藝分為繪畫和填色(包括染色)。繪畫用的有黑料和礬紅料。黑料用油調勻成泥狀,礬紅用膠水調成。畫筆要飽含料色,運筆時敲擊筆桿產生振動,使筆肚中的料色慢慢流注至筆尖上。畫筆講究用尖齊圓健的狼毫。使腕運指要使筆鋒隨器物表面起伏而變化,畫出的線條要料色濃厚、勻凈、圓勁。用禿筆畫的細點,要渾圓、飽滿。用筆講究力度,但不可恣肆、洒脫。運筆疾速,會導致近似「飛白」,反成破碎的筆觸。

染色,五彩上只用礬紅料洗染。先用料筆將礬紅料填在景物上,再用洗染筆稍蘸清水,將筆鋒壓扁成平齊的形狀,一筆筆將礬紅料洗刷開。用筆要輕,使紅色呈由深到淺、從濃到淡的自然過渡。

填色,指將五彩中的綠、藍、黃、紫、金等料色填入輪廓線而採用的平填法。這幾種料色預先都要研成泥狀,填色時用筆將料色與水調成一定濃度,填筆要飽蘸料色,沿黑料畫的輪廓線一個個塊面地平填,濃度、厚度須均勻、平整。所有傳世的康熙五彩都只有黑(畫輪廓線)、礬紅(畫輪廓線、洗染)、黃、綠(分大綠、苦綠、水綠)、紫、金等幾種固有不變的料色,這些固有的料色不相互配成新的色料。除礬紅可洗染濃淡,其他的料色深淺、濃淡是一致的。

三、康熙五彩的裝飾特色

1、構圖平面化:康熙五彩裝飾在陶瓷立體器型上,與造型特徵要求協調統一,裝飾的主要特徵就表現在平面化。第一,平面化的構圖。在「開光」式的構圖中,借鑒了中國畫(實際上仿晚明清初木刻版畫)的構圖特點,講究疏密、主次關係。

2、形象程式化:康熙五彩花鳥的藝術形象首先從屬於器形上的裝飾性,依附於二維空間中的形體結構。在這樣的藝術範疇內,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大的創造力,提煉、概括自然的形態,用誇張、變形的手法突出其典型特徵。把自然生態的多樣性和生動性歸納為符合陶瓷裝飾理念的程式化格局。把「外師造化」的繪畫性動態特徵定型為工藝製作性的靜態形象。

3. 色彩裝飾化:五彩的色料在瓷胎釉上彩繪后,經爐內750℃-800℃的烤燒,色彩呈玻璃質狀態,透明度、光亮度、純度都很高。透過色彩可以看到下面黑料描繪的景物,釉面上又敷上了一層晶亮閃光的繽紛色彩。由於五彩色彩的材質特點和彩繪工藝的要求,五彩的填彩具有獨特的裝飾性。

四、康熙五彩瓷器鑒別的六要點

五彩瓷是指在燒好的白瓷上用紅、黃、綠、藍、紫5種(種類可多可少,但紅彩不可少)基本彩料繪畫,再經低溫烘烤而成的瓷器。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青花加五彩,另一種是純粹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鬥彩又有區別,鬥彩是以釉下青花勾線,用釉上彩填色;青花五彩則指釉下青花部分被當作藍彩使用,與釉上彩構成畫面。五彩瓷最早見於明宣德年間,嘉靖、萬曆時普遍應用,至清代康熙時最負盛名,雍正後期至乾隆年間逐漸為粉彩所代替,直至光緒才有仿康熙五彩出現。康熙五彩燒彩的溫度為800度左右,比粉彩要高,故有「硬彩」之稱;又因其多作為仿古器,故又稱為「古彩」。

康熙五彩的主要成就是發明了用釉上低溫藍彩和黑彩。藍彩艷麗醒目,多繪山石,使徒壁生輝,用於替代明代的青花色調而製成純粹的釉上五彩,色彩鮮艷奪目。黑彩色黑如漆,漆黑光亮,濃重沉著,多用於勾勒輪廓和點染局部,使之收到中國水墨畫的藝術效果,大大豐富了五彩瓷的表現手法,較明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和提高。

康熙五彩為一代名作,從清嘉慶至民國多有仿品上市,鑒別真偽應掌握以下主要特徵:

(一)康熙盤、碗、瓶、罐類的器底一般均能見到明顯旋紋痕及黑疵。

(二)除少數官窯器的圈足圓渾潤滑外,大多民窯器的圈足邊呈尖狀,而且有斑塊殘缺的現象。

(三)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堅硬感,周圍有閃爍的「蛤蜊光」,紋飾周邊有光暈。尤以藍彩為甚。

(四)由於人物模仿陳老蓮畫法,山水多仿王惲等,其繪畫風格應大體相近。人物臉部都不端正,只勾輪廓不填色,否則為後仿。

(五)瓶、罐類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層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圓渾者為後仿。

(六)器物底足內題「大明成化年制」或畫秋葉、鐘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後期產品。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