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哥告訴你!防水30米的手錶其實並不防水!

鐘錶屬於精密的技術儀器,在日常佩戴中,手錶承受許多不同的負荷與壓力,例如震動、灰塵、水分、紫外輻射、汗水、磁力以及溫度波動。 其中最常見的損壞是來自震動和水分。

1926 年,勞力士創製了首款能防水的腕錶,讓製表技術邁步向前。這款名為「Oyster」的蚝式腕錶配備密閉的錶殼,為機芯提供最佳的保護。隨後,防水設計逐漸成為腕錶的標準配置。

雖然手錶防水設計已經普及,但是經常接到表友手錶進水受損的反饋,各種手錶損傷狀況慘不忍睹。大家都在付出代價以後才明白水分對手錶的傷害有多大。同時,還疑問買手錶的時候不是已經標明「防水 30 米」,為什麼還是會進水損壞了?這是不是因為鐘錶自身的質量問題?

其實這裡的「防水 30 米」並不是代表手錶可以「下潛到水下 30 米」。它背後真正的含義只是「可以抵抗 30 米深處水的壓力」而已。

Advertisements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品牌可以做到量產手錶每一塊都經歷到 30 米、50 米、100 米的實際水深測試,為了在生產過程中量化防水手錶的防水程度所以引入了水壓測試。

在物理上解釋到,「巴」是一種表示壓強的單位,1 巴的壓力相當於 1 公斤物體施加在 1 平方厘米面積上的壓力。10 米高的水柱產生的壓力相當於 1 巴的壓力,水柱每增加 10 米,水壓就增加 1 巴。防水 30 米其實是代表能夠承受 30 米水柱帶來的壓力,也就是 3 巴。因為部分鐘表品牌在宣傳時沒有清楚解釋以及語言理解偏差,所以不少普通表友都以為「防水 30 米」代表手錶可以「下潛到水下 30 米」。這一點和鐘錶術語中幾個經典的誤解一樣,「藍寶石表鏡不是值錢的天然藍寶石」,「機芯 XX 鑽也不是使用了價值不菲的鑽石」、「萬年曆並不能運行指示一萬年」。

Advertisements


有的朋友看見這個解釋又要問到,承受 3 巴的壓力不就是是代表可以承受 30 米水的壓力嗎?為什麼能夠承壓了,還是會進水?

第一 出廠測試的時間太短,難度太低。

根據現在針對防水錶的國際標準 ISO2281(國內是 QB/T1897),一塊防水錶只需在加壓機上累計測試 12 分鐘而已。另外,即使是長達 1 小時的實際泡水測試,這裡使用容器的水深也僅僅只有 8 厘米到 12 厘米深,基本和洗手池的水深差不多,甚至可能還達不到。


第二 出廠測試是模擬的靜態測試,實際使用中是動態的

測試的時候只需把手錶放進水壓機和容器中就行,無需移動。而現實生活中手錶卻會隨著佩戴者手腕、身體的移動,瞬間產生的衝擊、壓力都會增加手錶進水的風險。

第三 防水裝置會老化

防水錶出廠測試的時候的確是達到了設計要求,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防水設計的關鍵所在 --- 橡膠圈會逐漸老化,失去彈性,產生裂紋,另外 防水膏也會變質。這時,水分就可能進入錶殼之中。所以,要求嚴格的潛水錶必須每年都要進行重新的檢測、更換,以防橡膠圈、防水膏老化進水。


第四 保養后的檢測水平低下

腕錶在保養維修以後一般需要進行防水的測試,但是在市面上,大多數的維修店使用的檢測方法都是「加壓減壓法」,這種方法需要的儀器價格便宜、方便攜帶、操作簡便,但是其不能檢測出細微的泄露。而正規錶廠出廠是採用的是技術要求更高的「水中加壓」法,檢測的結果更準確。另外,不少小維修店的測試儀器根本模擬不出 100 米的水壓,只能做到幾十米。這樣,更細微的泄露肯定檢測不出了。

另外,除了手錶本身的原因之外,消費者自己的錯誤使用習慣也會對鐘錶的防水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具體內容請期待後續文章《那些作大死的手錶「把玩」行為盤點》!

想要了解更多更好名品內容,可以加我的微信1808-1111-700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