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達、馬未都、高曉松誰懂得更多?

私人覺得講出這句話的馬未都才是最有遠見的人:「我們辦博物館的從來不說『鎮館之寶』,如果觀眾只關注所謂『鎮館之寶』,那才真是白來一趟。最好的文物,未必最貴。中國文物,在某個方面來講,便是代表了中國文化,是很有力的產物。

海外有很多中國文物,但最珍貴的還是在中國。那就是我們的文化。有一天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的時候依賴的一定是我們的文化,而不是其他,這段話擲地有聲,是非常有道理的話

在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們對文化的傷害只是一段,並不是全部,前後都有:第一次傷害是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傷害就是辛亥革命,第三次傷害,也是終點,是文化大革命,前後長達110年。這一個多世紀,是長時期的,有強度地對我們自己的文化進行一種絞殺式的破壞。但是絞殺不掉,怎麼弄也沒把這文化弄死。這就可見我國文化的生命力,是無論如何都沒辦法的,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Advertisements

文化是第一創造力,是第一生產力。簡單地說,你溝通了所有的系統都是文化造成的。中國人是用中國話溝通的,怎麼可能依賴於別人生成的文化,這太不適應國情了。所以我最近的講演最後一定說一句話 —— 如果中國有一天重新成為世界最強國,我們依賴的一定是我們自己的文化,不是其他的東西,但是我們要學會批評和自我批評,學會反思才會更加的好。

我們是各種文化交替執政的歷史,所以中華民族對文化的存在天生有一種破壞感。過去我們說分為陸地文化和海洋文化,其實陸地文化本身又分為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游牧文化又分為游牧和漁獵文化。文化之間都是有差異的,就是它基於什麼生存是不同的。比如農耕文化基於種和養而生存,得把糧食種在地里,養雞養豬,所以有了小農意識。要儲備,萬一不下雨,不長糧食,我要儲備一些。而游牧民族就沒有儲備的意識。所以文化的形成都基於他們最初的生存狀態,我們國家幾千年來都沒有把自己的文字及文化丟掉,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這份禮物,是很好的。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