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處方的選藥方式

中藥處方的選藥方式

(一)按臟腑辨證選葯

不論是外感病或是內傷病,最後診斷往往落實在某一臟腑上。例如患者出現腹脹、噁心嘔吐、便溏、舌苔黃膩,其病變性質屬於濕熱,而其病變的具體部分是在脾胃,診斷(辨證)為脾胃濕熱證,臟腑辨證是中醫辨證的基礎。按臟腑辨證來進行選葯組成處方,是初涉杏林者一種重要的方法。

1.心

(1)心氣虛:面色淡白無華,心悸,心中有空虛感,胸悶氣短,活動則加重,體倦乏力,舌質較淡,舌體胖嫩,苔白脈虛。治宜補心氣,可選用人蔘、炙黃芪、党參、太子參、大棗、茯苓、刺五加、五味子、炙甘草等。

(2)心血虛:面色萎黃或淡白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脈細弱。治宜補心血,可選用當歸、熟地黃、何首烏、阿膠、丹參、白芍、雞血藤、龍眼肉、紫河車等。

(3)心陰虛:心悸,五心煩熱,低熱潮熱、手足心熱、盜汗,口乾,健忘失眠,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治宜補心陰,可選用玉竹、天冬、生地黃、麥冬、阿膠、百合、五味子、酸棗仁、西洋參、龜甲等。

(4)心陽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心胸憋氣,心悸,怔忡,氣短,經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脈細弱或結代。甚則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治宜溫陽,可選用人蔘、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乾薑、大棗、刺五加等。

(5)心神不寧:心血虛、心陰虛均可導致心神失養,而出現失眠,健忘,易驚等症。除可用補心血、補心陰的藥物以外,還可用養心安神或鎮心寧神的藥物。養心安神:可選用酸棗仁、首烏藤、炙遠志、合歡皮、合歡花、麥冬、五味子、柏子仁等。鎮心安神:可選用琥珀、煅龍骨、煅龍齒、煅珍珠母、磁石、鐵落、生牡蠣等。

(6)心火旺盛:心中煩熱,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爛疼痛,舌尖紅或舌質紅,脈數。治宜清心瀉火,可選用水牛角、牛黃、黃連、生梔子、蓮子心、百合、竹葉、連翹、生地黃、牡丹皮等。

(7)痰迷心竅:神志錯亂,意識不清,或神呆目滯,自言自語,舉止失常,脈沉弦滑,苔白膩。嚴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鳴,漉漉有聲。治宜開竅化痰,可選用麝香、人工麝香、蘇合香、牛黃、冰片、蟾酥、石菖蒲、遠志、鬱金、豬牙皂、竹瀝、青礞石等。

(8)心血瘀阻:心悸,心前區刺痛或悶痛,並向左臂內側放射,時發時止,嚴重者並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質暗紅或見紫色斑,苔少,脈微細或澀。治宜活血祛瘀、理氣止痛,可選用丹參、桃仁、紅花、川芎、三七、赤芍、鬱金、毛冬青、銀杏葉、蓽茇、檀香、降香、沉香、丁香、乳香、人工麝香、蘇合香等。

2.肝

(1)肝陰虛:頭痛眩暈,兩目乾澀,視物模糊,兩脅隱痛,耳鳴失眠,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盜汗,肢體麻木,指甲乾枯,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治宜滋養肝陰,可選用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墨旱蓮、桑椹、黑芝麻、菊花、白芍、生地黃、熟地黃、沙苑子、龜甲、鱉甲、何首烏等。

(2)肝血虛:眩暈,四肢發抖或震顫,失眠,兩目乾澀,月經少或經閉不行,面色萎黃,唇舌色淡,脈細弱,治宜補養肝血。可選用當歸、熟地黃、白芍、制何首烏、阿膠、雞血藤、枸杞子、川芎、桑椹等。

(3)肝氣鬱結:脅肋脹痛,胸悶不舒,情緒低落,食慾缺乏,頭暈目眩,脈弦、舌苔薄白,婦女可有月經不調、痛經或經前乳房作脹等症。治宜疏肝解郁,可選用柴胡、制香附、鬱金、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青皮、炒枳殼、金橘葉、佛手、綠萼梅、玫瑰花、沙苑子、娑羅子、八月札等。

(4)肝陽上亢:頭痛頭脹,眩暈,面部烘熱,頭重腳輕,時輕時重,耳鳴耳聾,口燥咽干,兩目乾澀,失眠健忘,肢麻震顫,舌紅少津,脈弦細數。治宜平肝潛陽,可選用天麻、鉤藤、桑葉、菊花、白蒺藜、草決明、珍珠母、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磁石等。

(5)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耳鳴耳聾,面紅耳赤,口苦,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甚則咯血,衄血。治宜清肝瀉火,可選用桑葉、菊花、刺蒺藜、苦丁茶、白薇、決明子、龍膽草、生梔子、牡丹皮、夏枯草、青黛、大黃、茵陳、羚羊角(代)等。

(6)肝膽濕熱:脅肋滿悶疼痛,黃疸,小便短赤或尿黃而渾濁,或帶下色黃腥臭,外陰瘙癢,或睾丸紅腫熱痛,舌苔黃膩,脈弦數。治宜清肝膽濕熱,可選用垂盆草、地耳草、平地木、蒲公英、龍膽草、黃芩、梔子、茵陳、澤瀉、車前草、柴胡、金錢草等。

(7)肝風內動:頭暈,肢麻,抽搐,震顫,舌體抖動,舌紅而光,脈弦。肝陽化風可見突然暈倒,舌強,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熱極生風可見高熱抽搐,神志昏迷;血虛生風可見面色萎黃,視物模糊,手足抽搐。治宜平肝息風,補養肝血。可選用天麻、鉤藤、白芍、羚羊角(代)、山羊角、蜈蚣、全蠍、地龍、僵蠶、蟬蛻、天南星、沙苑子等。

(8)寒滯肝脈:小腹脹痛,牽及睾丸,或睾丸脹大下墜,或陰囊冷縮,舌潤苔白,脈多沉弦。治宜溫肝散寒,可選用吳茱萸、肉桂、小茴香、烏葯、肉蓯蓉、花椒、橘核、荔枝核、山茱萸、巴戟天、沙苑子等。

3.脾

(1)脾虛失運:飲食減少,食後作脹,大便溏瀉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並伴有身倦無力,氣短懶言,面色萎黃,舌質淡嫩苔白,脈緩弱。治宜健脾益氣,助消化,可選用党參、白朮、蒼朮、茯苓、山藥、炒薏苡仁、炒扁豆、木香、砂仁、橘皮、雞內金、焦神曲、焦山楂、焦麥芽等。

(2)脾虛下陷:子宮脫垂,脫肛,胃下垂,慢性腹瀉,並見飲食減少,食後作脹,小腹下墜,體倦少氣,氣短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虛。治宜健脾益氣,補氣升提,可選用炙黃芪、人蔘、党參、太子參、白朮、橘皮、升麻、柴胡、葛根、枳實等。

(3)脾不統血:面色蒼白或萎黃,飲食減少,倦怠無力,氣短,肌膚出血,便血以及婦女月經過多或崩漏,舌質淡,脈細弱。治宜補脾攝血,引血歸經。可選用大棗、阿膠、黃芪、烏賊骨、仙鶴草、旱蓮草、灶心土、艾葉炭、藕節炭、炮姜等。

(4)脾陽虛:形寒肢冷,身倦無力,面色蒼白,飲食減少,氣短懶言,腹中冷痛,脹滿,得溫則舒,泄瀉或完谷不化。治宜溫補脾陽。可選用炮附子、肉桂、乾薑、吳茱萸、肉豆蔻、砂仁、豆蔻、益智仁等。

(5)寒濕困脾:脘腹脹滿,頭身困重,飲食減少,泛惡欲吐,口不渴,便溏,小便不早,婦女帶下過多,舌苔白膩或厚,脈遲緩而濡。治宜溫脾化濕。可選用藿香、佩蘭、蒼朮、姜厚朴、半夏、炒薏苡仁、茯苓、草豆蔻、白朮、乾薑等。

(6)脾胃濕熱:面目皮膚髮黃,鮮明如橘色,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厭惡油膩,噁心嘔吐,體倦身重,發熱,口苦,尿少而黃,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化濕熱。可選用茵陳、柴胡、龍膽草、黃柏、梔子、大黃、豬苓、茯苓、澤瀉、薏苡仁、車前草、垂盆草、地耳草、平地木等。

4.肺

(1)肺氣虛:咳聲低怯無力,氣短懶言,聲音低微或語言斷續無力,稍一用力則氣喘,全身乏力,經常自汗,容易感冒,面色蒼白,舌質淡嫩,脈虛弱。治宜補益肺氣。可選用人蔘、党參、炙黃芪、太子參、山藥、炙甘草、白朮、冬蟲夏草等。

(2)肺陰虛:咳嗽日久,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咽喉干癢或聲音嘶啞,身體消瘦,舌紅少津,脈細無力。陰虛火旺者,還可見咳痰帶血,乾渴思飲,午後低熱,盜汗,兩顴發紅,舌質紅,脈細數。治宜滋養肺陰。可選用西洋參、沙參、南沙參、冬蟲夏草、麥冬、天冬、阿膠、石斛、天花粉、百合、百部、玉竹、制黃精等。

(3)風寒束肺:咳嗽或氣喘,咳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常伴有鼻流清涕或發熱惡寒,頭痛,周身酸楚等癥狀,舌苔薄白,脈浮或弦緊。治宜宣肺通鼻,散寒化痰。可選用麻黃、細辛、生薑、蘇葉、桂枝、炒杏仁、桔梗、前胡、炙百部、半夏、旋覆花、萊菔子、芥子、天南星、制白附子、紫菀、款冬花等。

(4)風熱犯肺:咳嗽,咯黃稠痰,不易咳出,甚則咳吐膿血臭痰,伴有咽喉疼痛,鼻流濁涕,口渴欲飲,舌尖紅,脈浮數。治宜疏風散熱,清肺化痰。

清肺熱:可選用黃芩、枇杷葉、桑白皮、石膏、射干、知母、生梔子、瓜蔞皮、地骨皮、蘆根、白茅根等。

化痰熱:可選用浙貝母、膽南星、竹瀝、天竹黃、梨、荸薺、胖大海、蛤殼、海浮石、瓜蔞、枇杷葉、天竺黃等。

疏風散熱:可選用桑葉、薄荷、蘆根、蟬蛻、荊芥、防風、金銀花、連翹、前胡等。

(5)痰濁阻肺:咳嗽痰多,色白而黏,容易咯出或見氣喘胸悶,嘔惡,苔白膩,脈滑。治宜燥濕化痰。可選用半夏、橘皮、茯苓、天南星、膽南星、蒼朮、白朮、草果、芥子、蘇子、萊菔子、皂角、礞石、冬瓜皮、葶藶子等。

5.腎

(1)腎陰虛: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酸痛,牙齒鬆動,形體消瘦,面色暗黑,眼眶發黑,尿頻,失眠,遺精,口咽乾燥,五心煩熱,盜汗,舌紅,脈細數。治宜滋補腎陰,可選用熟地黃、首烏、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冬蟲夏草、菟絲子、沙苑子、黑芝麻、穞豆衣、玄參、天冬、制黃精、知母、阿膠、龜甲、鱉甲等。

(2)腎陽虛:形寒肢冷,精神不振,眩暈耳鳴,面色淡白或黧黑,腰膝酸軟或陽痿不舉,精冷不育或宮寒不孕,小便清長,夜尿頻、五更泄瀉,舌淡苔白,脈沉遲,尺脈無力。治宜溫補腎陽。可選用鹿茸、炮附子、肉桂、鹿角膠、仙茅、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肉蓯蓉、草蓯蓉、狗脊、續斷、沙苑子、鎖陽、海馬、黃狗腎、胡蘆巴、冬蟲夏草、韭菜子、紫河車等。

(3)腎氣不固:滑精早泄,尿后餘瀝,小便頻數而清,甚則不禁,腰脊酸軟,面色淡白,聽力減退,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固澀腎氣。可選用五味子、山茱萸、覆盆子、芡實、金櫻子、蓮須、益智仁、桑螵蛸、煅龍骨、煅牡蠣、菟絲子、刺蝟皮、蛤蚧、山藥、魚鰾、白果等。

(4)腎不納氣:氣短喘促,動則喘甚,聲低氣怯,易汗,四肢不溫,惡風寒,面部虛浮,舌質淡,脈虛而浮。治宜補腎納氣。可選用桃仁、五味子、紫河車、熟地黃、銀杏、沉香、蛤蚧、補骨脂、靈磁石、冬蟲夏草等。

(5)腎虛水泛:全身浮腫,下肢尤甚,按之凹陷沒指,腰酸痛,腹脹滿,尿少或兼呼吸氣促,面色淡白,心悸乏力,喘咳痰鳴,舌質淡,舌體胖,苔白,脈沉細。治宜溫陽利水。可選用炮附子、肉桂、桂枝、乾薑、豬苓、茯苓、澤瀉、白朮、補骨脂、鹿角、巴戟天、薏苡仁、胡蘆巴、車前子、牛膝等。

(6)腎虛骨軟:腰膝酸軟,或筋骨軟弱。治宜補肝腎,強筋骨。可選用炒杜仲、續斷、桑寄生、牛膝、狗脊、五加皮、老鸛草、淫羊藿等。

(7)腎(相)火偏亢:腎陰虛,虛火易起,睡眠不安,頭暈心悸,陽事易舉。治宜滋陰瀉火。可選用鹽知母、鹽黃柏、玄參、熟地黃、山茱萸、澤瀉、蓮子心、牡丹皮等。

6.胃

(1)胃陽不振:胃脘疼痛,輕則綿綿不止,重則拘急劇痛,陣陣發作,遇寒加重,得熱則緩,嘔吐清水,舌苔白滑,脈沉遲或沉弦。治宜溫胃散寒。可選用肉桂、乾薑、高良姜、桂枝、蓽茇、附子、生薑、吳茱萸、白豆蔻、丁香、飴糖等。

(2)胃中鬱熱:胃脘灼熱而疼痛,煩渴多飲或渴欲冷飲,消谷善飢,牙齦腫痛,口臭,泛酸嘈雜,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瀉胃火。可選用生石膏、知母、黃連、黃芩、梔子、蘆根、竹葉、生大黃、大青葉、天花粉、白茅根、枇杷葉等。

(3)食滯胃脘:脘腹脹滿,嘔吐酸腐,噯氣泛酸,不思飲食,或矢氣酸臭,大便泄瀉或秘結,舌苔厚膩,脈滑。治宜消食導滯。可選用焦神曲、焦山楂、焦麥芽、焦谷芽、炒雞內金、萊菔子、檳榔、茶葉、大腹皮、厚朴、砂仁等。

(4)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呃逆噯氣,不思飲食,脘腹滿悶,或食后則吐。治宜理氣降逆。可選用旋覆花、代赭石、蘇梗、橘皮、半夏、生薑、枇杷葉、竹茹、丁香、柿蒂、沉香、厚朴、娑羅子、刀豆殼等。

(5)胃陰虛:口咽乾燥,多以睡后明顯,不思飲食,或知飢不食,並有心煩,低熱,大便不通,乾嘔作呃,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滋養胃陰。可選用石斛、天花粉、北沙參、麥冬、白芍、蘆根、制黃精、玉竹、烏梅等。

7.膽

(1)膽石內阻:右肋下絞痛,或見阻塞性黃疸或無明顯自覺癥狀,僅在B超檢查中發現膽石症。治宜利膽排石。可選用金錢草、海金沙、生大黃、虎杖、鬱金、生大黃、芒硝等。

(2)肝膽濕熱:已在肝的臟腑辨證中介紹。

8.大腸

(1)大腸濕熱: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便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利濕熱。可選用黃連、黃芩、黃柏、葛根、大黃、白頭翁、馬齒莧、秦皮、苦參、鐵莧菜、槐花、地榆炭、地錦草等。

(2)大腸津虧:大便秘結乾燥,難於排出,往往數日1次,可兼見頭暈,口臭,脈細,舌紅少津等症。宜潤腸通便。可選用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蔞仁、柏子仁、黑芝麻、松子仁、何首烏、肉蓯蓉、當歸、玄參、麥冬、生地黃、桑椹、蜂蜜等。

(3)大腸熱結:大便乾結如羊屎,口苦口臭,心中煩熱,面部痤瘡,舌苔黃膩,脈弦數。治宜清熱瀉下。可選用生大黃、芒硝、番瀉葉、決明子、蘆薈、黃連、黃芩等。

9.膀胱

(1)膀胱濕熱:尿頻,尿急,小便不利,尿黃渾濁或有膿血。治宜清化濕熱。可選用車前子、車前草、茵陳、萹蓄、瞿麥、茯苓、萆薢、澤瀉、滑石、鴨跖草、甘草梢、玉米須等。

(2)膀胱結石:小便淋瀝或見砂石,少腹里急,甚則澀痛。治宜利濕化石。金錢草、廣錢草、海金沙、石韋、熟大黃、王不留行、冬葵子、滑石、甘草梢、萆薢、大薊、小薊、雞內金等。

(二)按現代中藥藥理研究選葯

10多年來,中藥藥理研究取得了迅猛發展和長足進步,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大大超過以往,積累了大量新穎而有價值的資料。余在處方中一直注意吸收其精華,大大地提高了臨床療效。現結合余在處方中運用現代中藥藥理研究選用中藥的情況及相關藥理資料介紹如下。

1.抗病毒類中藥

板藍根、大青葉、金銀花、連翹、貫眾、大蒜、射干、青黛、蔥、紅景天、麻黃、藿香、鴨跖草、紫草、蒲公英、七葉一枝花、山豆根、佛手、艾葉、紫河車、百部、白芍、石榴皮、黃連、黃芩、黃柏、大黃、虎杖、魚腥草、野菊花、柴胡、牛蒡子、防風、紫蘇、佩蘭、夏枯草等。

2.廣譜抗菌類中藥

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野菊花、麻黃、香薷、辛夷、黃芩、黃連、牡丹皮、穿心蓮、千里光、秦皮、夏枯草、厚朴、大黃、丁香、白礬、石榴皮、烏梅、青黛、黃柏、敗醬草、蚤休、知母、梔子、牛黃、大蒜、十大功勞、白芍等。

3.抗金葡菌類中藥

金銀花、忍冬藤、連翹、魚腥草、金蕎麥、茯苓、生薑、薄荷、苦參、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敗醬草、白頭翁、九香蟲、金錢草、馬鞭草、大黃等。

4.抗結核桿菌類中藥

百部、夏枯草、茯苓、啤酒花、青蒿、黃連、黃柏、苦參、金銀花、連翹、地骨皮、遠志、黃精、玉竹、白及、紫菀、款冬花、全蠍、蜈蚣、地榆、麝香、白芷、升麻、柴胡、冬蟲夏草、銀杏等。

5.抗痢疾桿菌類中藥

黃連、白頭翁、馬齒莧、秦皮、苦參、大蒜、豆蔻、地錦草、金銀花、連翹、魚腥草、木香、大薊、紫蘇、烏梅、石榴皮、茶葉、五倍子、大黃等。

6.解熱類中藥

柴胡、黃芩、生石膏、知母、麻黃、桂枝、蘇葉、荊芥、防風、西河柳、薄荷、蘆根、淡竹葉、金銀花、連翹、牛黃、穿心蓮、地骨皮、白薇、紫草、羚羊角(代)、茵陳、秦艽、麻黃、桂枝、鴨跖草、梔子、牡丹皮、菊花、細辛、蔓荊子、柴胡、犀角(代)、水牛角、冰片、香薷、葛根、蔥白、浮萍等。

7.鎮靜類中藥

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靈芝、丹參、白芍、百合、龜甲、天麻、蟬蛻、水牛角、牛黃、天南星、香附、延胡索、肉桂、羚羊角(代)、鉤藤、代赭石、白芍、遠志、茯苓、蘇木、肉豆蔻、桂枝、當歸、川芎、沙苑子、蓮子心、靈磁石、珍珠、龍骨、夜交藤、合歡皮、石膏、知母、浮小麥、龍眼肉、石菖蒲、羅布麻葉等。

8.鎮痛類中藥

延胡索、洋金花、罌粟殼、制川烏、制草烏、制附子、細辛、桂枝、丹參、當歸、川芎、白芍、天麻、桂枝、防風、白芷、蘇

葉、羌活、細辛、辛夷、鬱金、香附、附子、肉桂、白鬍椒、高良姜、酸棗仁、萆薢、獨活、威靈仙、徐長卿、兩面針、蜂毒、蘄蛇、烏梢蛇、桃仁、馬鞭草、蜂房、秦艽、豨薟草、乳香、沒藥、牛膝、九香蟲、夏天無等。

9.強心類中藥

刺五加、萬年青、紅景天、補骨脂、當歸、南沙參、麥冬、生薑、鹿茸、水牛角、玄參、山豆根、葶藶子、枳實、山楂、附子、麝香、川烏、人蔘、麻黃、黃芪、蟾酥、夾竹桃、羅布麻葉、五味子、靈芝、何首烏、烏葯、蓮子心、牛黃、犀角(代)、炙甘草等。

10.抗心律失常類中藥

炙甘草、人蔘、沙棘、當歸、麥冬、葛根、黃連、山豆根、甘松、山楂、附子、蓽澄茄、酸棗仁、蓮子心、茯苓、羌活、生地黃、苦參、延胡索、赤芍、柴胡、桂枝、茵陳等。

11.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量類中藥

丹參、川芎、三七、毛冬青、赤芍、紅花、黃精、玉竹、前胡、杏仁、萬年青、淫羊藿、山楂、橘絡、麻黃、菊花、葛根、玄參、瓜蔞、佛手、延胡索、麝香、桃仁、銀杏葉、人蔘、制附子、補骨脂、仙茅、桑寄生、益智仁、菟絲子、苦丁茶、葛根等。

12.降低血壓類中藥

桑葉、菊花、野菊花、葛根、枳實、石決明、地龍、毛冬青、益母草、豬苓、茯苓、澤瀉、羅布麻葉、臭梧桐、天麻、鉤藤、木香、夏枯草、桑寄生、杜仲、牛膝、柿葉、淫羊藿、黃精、枸杞子、山楂、橘絲、黃芩、黃連、黃柏、玄參、射干、胖大海、決明子、川貝母、海藻、厚朴、萊菔子、火麻仁、郁李仁、沙苑子、遠志、蓮子心、玉米須、萹蓄、茵陳、秦艽、蜂毒、槐花、毛冬青、長春花、夏天無、車前子、梧桐葉、無花果、青葙子、茺蔚子等。

13.升高血壓類中藥

麻黃、鹿茸、人蔘、西洋參、刺五加、黃精、玉竹、麥冬、甘草、淫羊藿、肉桂、黃芪、枳實、陳皮、青皮、款冬花、附子、鹿角膠等。

14.鎮咳類中藥

苦杏仁、甜杏仁、炙百部、桔梗、百合、橘葉、秦皮、制半夏、川貝母、浙貝母、枇杷葉、豬膽汁、紫菀、車前子、石韋、虎杖、艾葉、罌粟殼、炙甘草、旋覆花、前胡、桑白皮、知母、天冬、蘇子、瓜蔞、羅漢果等。

15.祛痰類中藥

桔梗、制半夏、前胡、瓜蔞皮、浙貝母、川貝母、百合、陳皮、白果、天南星、豬牙皂、膽南星、枇杷葉、紫菀、青皮、佛手、遠志、艾葉、南沙參、甘草、絲瓜藤等。

16.舒張支氣管平滑肌類中藥

炙麻黃、杏仁、白果、蘇子、冬蟲夏草、桔梗、陳皮、地龍、洋金花、銀杏葉、葶茄子、桑白皮、浙貝母、半夏、石韋、旋覆花、魚腥草、厚朴、五味子、桃仁、沉香、橘皮、棉花根、蚤休等。

17.增加消化液分泌類中藥

砂仁、薄荷、雞內金、山楂、焦六曲、麥芽、谷芽、黃連(少量)、旋覆花、藿香、石菖蒲、佛手、烏葯、花椒、丁香、大黃(少量)、生薑、橘皮、蔥白、高良姜、吳茱萸、蓽茇、肉豆蔻(少量)、肉桂、大腹皮、鬱金等。

18.鎮吐類中藥

姜半夏、生薑、沉香、旋覆花、竹茹、柿蒂、刀豆子、蘆根、吳茱萸、藿香、竹葉、丁香、伏龍肝等。

19.增強胃腸蠕動類中藥

大黃、枳實、枳殼、芒硝、木香、砂仁、萊菔子、檳榔、何首烏、綠豆、陳皮、香附、青皮、丁香、草豆蔻(少量)、草果、生薑、蘇梗、厚朴、石斛、烏葯、桂枝、肉桂等。

20.制酸類中藥

海螵蛸、煅瓦欏子、煅牡蠣、煅珍珠母、雞蛋殼、娑羅子、鐘乳石等。

21.促進膽汁分泌類中藥

茵陳、金錢草、鬱金、薑黃、柴胡、枳實、黃連、黃芩、梔子、黃柏、大青葉、胡黃連、陳皮、玫瑰花、大黃、芒硝、小茴香、威靈仙、艾葉、兒茶、川楝子、烏梅、五味子、連線草、馬齒莧等。

22.降低轉氨酶類中藥

垂盆草、地耳草、五味子、平地木、蒲公英、當歸、靈芝、龍膽草、柴胡、連翹、大青葉、雞內金、水牛角、野菊花、敗醬草等。

23.刺激性瀉藥類中藥

大黃、芒硝、番瀉葉、虎杖、決明子、蘆薈、何首烏、巴豆、甘遂、芫花、京大戟、商陸、牽牛子、千金子等。

24.緩瀉類中藥

火麻仁、郁李仁、瓜蔞、杏仁、桃仁、黑芝麻、蜂蜜、肉蓯蓉、鎖陽、胖大海、牽牛子、車前子、羅漢果、無花果等。

25.利尿類中藥

豬苓、茯苓、車前子、澤瀉、淡竹葉、萹蓄、瞿麥、萆薢、石韋、滑石、半邊蓮、半枝蓮、玉米須、冬瓜皮、白茅根、浮萍、鴨跖草、茵陳、益母草、苦參、大腹皮、杜仲、黃芩、龍膽草、魚腥草、夏枯草、枳實、甘遂、京大戟、芫花、牽牛子、茶葉、白蒺藜、海金沙、地膚子、茯苓、麻黃、香薷、蒼朮、白朮、琥珀、黃芪、桑寄生等。

26.抗痛風類中藥

土茯苓、威靈仙、豨薟草、車前子、秦艽等。

27.排除或消除尿路結石類中藥

金錢草、海金沙、石韋、琥珀、冬葵子、連錢草、萹蓄、瞿麥、鉤藤、玉米須、牛膝等。

28.改善腎功能和消除蛋白尿類中藥

人蔘、黃芪、党參、白朮、茯苓、山藥、蓮須、杜仲、雷公藤、當歸、枸杞子、金櫻子、桑螵蛸、牛膝、生地黃、玄參、麥冬、菟絲子、蟬蛻等。

29.促性腺(促進性腺功能)類中藥

鹿茸、紫河車、淫羊藿、仙茅、蛇床子、蛤蚧、冬蟲夏草、肉蓯蓉、杜仲、蛤蟆油、龜甲、巴戟天、蜂乳、人蔘、黃芪、菟絲子、鹿鞭、牛鞭、狗鞭、補骨脂、黃狗腎、海龍、海馬、韭菜子等。

30.增加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類中藥

當歸、熟地黃、鹿茸、鹿角、麂角膠、鹿角霜、人蔘、黃芪、阿膠、雞血藤、党參、紫河車、菟絲子、何首烏、桑椹、銀耳、太子參、白朮、茯苓、龍眼肉、肉蓯蓉等。

31.增加白細胞類中藥

人蔘、黃芪、巴戟天、補骨脂、百合、桑椹、旱蓮草、肉桂、茜草、筋骨草、丹參、麝香、雞血藤、蟾酥、乳香、沒藥、虎杖、石韋等。

32.升血小板類中藥

花生衣、仙鶴草、龍眼肉、大棗、肉蓯蓉、當歸、白芍、生地黃、熟地黃、赤小豆、三七、白及、藕節、水牛角、牛西西、大黃、黃柏、羊蹄、菟絲子、阿膠、山茱萸等。

33.止血類中藥

三七、旱蓮草、仙鶴草、白及、白茅根、阿膠、大薊、小薊、薺菜、海螵蛸、花蕊石、紫珠、地榆、槐花、救必應、斷血流、艾葉炭、炮姜、藕節、黃芩炭、荊芥炭、大黃、黃連、烏梅、艾葉、生地黃、拳參、馬勃、蒲公英、禹餘糧、赤石脂、馬鞭草、血竭等。

34.抗風濕性關節炎類中藥

制川烏、制草烏、細辛、制附子、秦艽、威靈仙、海桐皮、海風藤、絡石藤、甘草、川牛膝、羌活、獨活、天麻、蒼朮、白花蛇、烏梢蛇、巴戟天、仙茅、雷公藤、丁公藤、天麻、蜂毒等。

35.降血糖類中藥

生地黃、熟地黃、玄參、麥冬、人蔘、黃芪、茯苓、知母、天花粉、白朮、蒼朮、玉竹、山藥、黃精、枸杞子、制首烏、地骨皮、苦瓜、蛤蚧、女貞子、黑芝麻、薏苡仁、五加皮、山茱萸、桑葉、葛根、黃連、夏枯草、絞股藍、大蒜、僵蠶、蠶蛹、玉米須、魔芋、長春花等。

36.降低血脂類中藥

冬蟲夏草、決明子、何首烏、白首烏、三七、大蒜、桃仁、蛤蟆油、蛤蚧、紫河車、黃狗腎、當歸、白芍、菊花、昆布、荷葉、沙苑子、玉竹、黃精、女貞子、黑芝麻、綠豆、黑木耳、黃芩、絞股藍、大黃、麥芽、蓽茇、羅布麻葉、澤瀉、茵陳、虎杖、骨碎補、丹參、薑黃、魔芋、桑椹、花粉、蜂王漿、綠茶、豬苓、靈芝、茯苓、魚腥草、生薑、蘆筍、人蔘、黃芪、党參、白朮、地黃、紅景天、刺五加、板藍根、枸杞子、沙棘、五味子、石斛、白茅根、金銀花、連翹、大青葉、蒲公英、黃連、鹿茸、蓮子、巴戟天、肉蓯蓉、阿膠、龍眼肉、鹿鞭、南沙參、北沙參、五加皮、玄參、苦參、青黛、魚腥草、銀耳、龜甲、鎖陽、海參、葛根等。

37.護肝類中藥

白芍、枸杞子、蘆薈、墨旱蓮、五味子、升麻、龍膽草、梔子、黃芩、夏枯草、絞股藍、陳皮、烏葯、大黃、石決明、珍珠母、靈芝、茵陳、茯苓、澤瀉、垂盆草、虎杖、木瓜、艾葉、牛膝、大棗、兒茶、甘草等。

38.抗腫瘤類中藥

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大蒜、黃葯子、蛇六穀、薏苡仁、核桃枝、山慈菇、烏梢蛇、蟹殼、喜樹、長春花、三尖杉、冬凌草、蘆薈、大黃、蜈蚣、蟾蜍、癩蛤蟆、天冬、白首烏、鱉甲、銀耳、茯苓、青黛、天南星、苦杏仁、蚤休、山豆根、瓜蔞、豬苓、雷公藤、三棱、莪術、蓮子、雅膽子、斑蝥、魚腥草、茯苓、威靈仙、箬竹、急性子、甘藍、壁虎、菱角、魔芋、鱉甲、無花果、苦瓜、蒲公英、全蠍、龍葵、天葵、野葡萄根、蝮蛇、猴頭菇、木瓜、狼毒、狗舌草、羊蹄根、胡黃連、虎杖、野百合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