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晉中英才、早逝的巨彥軍、王澤

晉中連續逝去四位年輕幹部——兩位鄉幹部,兩位專業技術幹部,他們的離去,留給人們奮鬥的精神,引領人們推進偉大的事業。請有心者閱讀之前的推送——離去的他們

追記左權縣羊角鄉鄉長巨彥軍

巨彥軍同志(左三)生前工作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巨彥軍同志(左一)生前深入貧困戶家中

巨彥軍同志(左三)生前考察養殖企業

劉吟 史俊傑

2017年11月22日,正值農曆小雪節氣,地處太行山革命老區的左權縣寒風呼呼地吹著。

已經是早晨7點多,鄉長巨彥軍還沒起床,按照他的工作生活習慣,每天的這個時間,他已進入繁忙的工作狀態了。但是,這天,他所在羊角鄉鄉長辦公室的門依舊緊閉。工作人員在久敲不開、久喊未果的情況下,不得已用鑰匙將門打開,眼前的一幕讓人大吃一驚:

躺在床上的巨彥軍已經沒有了意識……

情況緊急,刻不容緩!鄉黨委、鄉政府立刻組織車輛送往縣醫院,同時,縣裡也派出救護車進行對接。再快一點,再快一點,兩輛車疾駛穿行在縣城與羊角的山路之間,一定要把巨彥軍救回來!

然而,將他送到醫院之後不久,巨彥軍終因病情惡化,永遠告別了他熱戀的那片土地。

這一天,巨彥軍年僅37歲。

這一天,是巨彥軍自2016年5月9日到羊角鄉工作的第562天;這一天,按計劃他還要和企業再商量商量如何把鄉里的重點扶貧品牌「羊角跑山」做好;就在前一天,他還工作到夜裡很晚,安排下一步的工作。

然而就在這一天,他的生命戛然而止。一名年輕的鄉長、奮戰在扶貧攻堅一線、紮根基層、全心致力「三農」工作的年輕共產黨員,倒在了工作崗位……

同事說,巨彥軍敢想敢幹,從不埋怨,專撿重的擔子挑,到哪都要把工作幹得漂漂亮亮。村民說,他可是個好人、好乾部哩!咋就走了呢?大家很想念他。妻子說,至今覺得丈夫還是在羊角鄉工作,還記得他坐在家裡沙發上一起討論工作構想的日子。10歲的兒子說,現在還是有很多話想和爸爸說。

然而,正值青春芳華的巨彥軍,帶著他未竟的事業,再也醒不來了。

「上了轉安嶺,就是羊角人。我就是小卒扛大旗,青春無悔。」

時光回溯至1980年6月5日,巨彥軍出生在左權縣石匣鄉道佛溝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從小命運坎坷,母親在他出生10天後離世,巨彥軍從小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勤奮好學,節儉懂事。2000年考入山西師範大學,2004年畢業,在大學期間多次獲得各類榮譽,並與他的妻子周艷相識相戀。畢業前夕,通過參加省選調優秀高校畢業生招考,以優異的成績脫穎而出。於2004年8月回到家鄉左權縣,派往龍泉鄉政府工作,先後任鄉團委書記、黨委秘書;同年12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此,巨彥軍紮根故土、情系桑梓,在左權這塊紅色土地的溝溝峁峁留下了他紮實勤勉工作的身影。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任麻田鎮副鎮長;2011年6月至2016年4月調任石匣鄉紀檢書記;2016年5月,因工作出色當選為羊角鄉政府鄉長,成為當時全縣最年輕的鄉長。他勤奮工作,嚴於律己,成績突出,11次被各級黨組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紀檢幹部和模範基層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羊角鄉位於左權與河北交界處的太行山上,距縣城東部62公里,因有一對酷似山羊犄角的山而得名,是左權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方,也是巨彥軍最後工作的地方。一到任他就想,得想方設法讓這隻「帶角的羊」跑起來。羊角鄉是離縣城最遠的鄉,路窄、坡陡、大貨車多。路好的時候,從縣城去一趟要一個多小時;2016年夏遭受澇災之後,有時進一趟城就要3個小時。

羊角鄉全鄉轄15個行政村,目前共3009戶、7638口人,地域面積106平方公里,典型的干石山區,純農業鄉鎮。2014年建檔立卡之初,全鄉15個村都是貧困村,貧困戶1787戶,4664人,貧困發生率為62.17%。2016年貧困發生率為50.88%,貧困人數仍超過半數。在各方努力下,2017年全鄉仍有貧困戶1153戶,2910人。2017年四里庄、后嶺、水峪溝、十字嶺、泊里等5村實現整村脫貧,2018年計劃脫貧羊角、瓦缸窯、武家坪、洞子岩、磨溝、高家井等剩餘6村,2017年底脫貧5村后貧困發生率為24.27%。可謂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面對全鄉這麼多貧困人口還未脫貧的現狀,時間緊,任務重,巨彥軍深感責任重大。

左權縣副縣長張世華說,巨彥軍同志人品好、素質高、工作能力強,能夠較快地進入工作狀態。組織上讓他去羊角鄉,一個方面也是考慮到他的工作能力突出,讓年輕的幹部到較為艱苦的地方施展作為、展現才華,推動左權縣儘早脫貧奔小康。

從縣城往東走,過了轉安嶺的地方就是羊角鄉地界。2016年5月,巨彥軍來到這裡,就篤定意願將羊角鄉發展好,特別是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場硬仗。到了羊角鄉,他一個村一個村地跑,看看如何把核桃種植的傳統變成真金白銀,把當地百姓的致富願望變成現實,真正啃下這塊「硬骨頭」。

沒成想,2016年7月19日凌晨至20日,羊角鄉經歷了20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暴雨來勢猛、強度大、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全鄉10個雨量監測點達到260mm以上,多處農田道路建築被沖毀。巨彥軍二話沒說,面對洶湧而來的洪水,第一時間趕赴洪災現場,不分晝夜與鄉村幹部全力搶險救災。

羊角鄉黨委書記申繼紅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仍然心有餘悸:「雨特別大,在車裡都能聽到石子噼里啪啦落下來的聲音,雨水裹挾著泥土沒過膝蓋。但是災情急、形勢緊,我們必須在一線把路疏通了,不然會有更大的損失,那個時候,好幾天與外界失去了聯繫。巨彥軍鄉長一直在一線指揮,毫無怨言,及時解決了道路堵塞的問題,積極推進災后的重建恢復工作。」

由於科學調度,應對有力有效,全鄉群眾無一人因洪災傷亡。面對災后重建,巨彥軍有效組織了群眾自救,力保六大類、34項重建工程的穩步推進,全鄉百姓安穩度過洪災。在此過程中,全長20.732公里、總投資4793.7647萬元的高黃線大修改造工程全面完工,現已通車;全長2.316公里、總投資149.3708萬元的水峪溝至洞子岩通村路項目基本完工。此外,根據各村道路受損情況,共清淤3000餘方、扎護路堰300餘米、修復涵洞150米。

2017年國慶期間,等待巨彥軍的妻兒沒能見到他一面,他一頭扎進羊十「四好公路」旅遊線路的建設現場。他一戶一戶做工作,一家一家講政策,一段一段看情況,羊角至十字嶺通村公路設計、征地、施工同步推進,用了20幾天時間打通了長12公里、寬6.5米的道路。

如果基礎設施得不到恢復,其他工作就無從談起,更不用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巨彥軍的帶領下,羊角鄉的飲水設施、護村護地壩得以修復,田間道路恢復、危房修繕得以進行,為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創造了條件。

「到了哪,咱就是哪的人,就是普通的人民公僕,小卒扛大旗,要把工作做實做好,承諾了就要兌現。」巨彥軍生前對鄉政府工作人員說。

「為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紀檢書記「老巨」背筐擺攤賣起了西紅柿

太行山的風,從羊角吹到了石匣,帶去了巨彥軍去世的消息。這裡的人們不相信,昨天還笑眯眯的巨書記今天怎麼就走了呢?他們熟悉的巨書記怎麼就悄無聲息走了呢?

2011年5月3日,巨彥軍調任左權縣石匣鄉任紀檢書記,5年來,他走遍了這裡的村村寨寨,熟悉這裡的每一寸土地。而他,何止是一個紀檢書記,早已是這裡地道的農民,老鄉們也早已親切習慣地稱他為「老巨」。

當年為求學走出石匣,多年過去了,當巨彥軍回到鄉里工作,再看到那個發展滯后的故鄉、生活依然困頓的鄉親們時,他沉默了,他想改變這裡,拔掉這長在土地上的「窮根」。種大棚,興產業,他所聯繫的上會村成為了他宣告「打破貧困」的第一站。

「咱土旮旯里瞎弄啥大棚!」「賠了算誰的?」……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村民根本沒想過種大棚。「那純粹是不可能的事嘛!」5年過去了,已有三棟大棚的村民張愛榮,至今記得當年和「老巨」抬杠說過的這句話。

巨彥軍就是要改變這種「不可能」,就是想讓村民相信,在這土旮旯里也能種出「搖錢樹」。跑資金、平土地、買材料,他一趟又一趟跑,每件事都事無巨細。終於,一棟棟拱棚建起來了。然而,四天過去了,五天過去了,當他一次又一次勸說大家種棚時,即便無需再投多少,建好的拱棚仍然少有人過問。

他冒出了一個想法,自己帶頭種大棚。「村民就是因為沒種過害怕嘛,那咱就帶頭種兩棟試試!」當巨彥軍第一次向妻子周艷說起自己種大棚時,周艷還在想「這不是開玩笑嘛,鄉鎮幹部用不著自己種大棚吧」。但好在,作為政治老師的她,深知丈夫在做事上的那股韌勁,深知實踐對於認識的檢驗作用,她最終選擇了無怨無悔支持丈夫。

就這樣,一個鄉鎮紀檢幹部,一個高中政治老師,夫妻雙雙當起了「農民」,唱起了早出晚歸的大棚「協奏曲」。上班時間不允許、走不開,他們就早上4點起床去幹活,下班后,再鑽進棚里研究打理。一次次,棚內近40度的高溫幾近讓他們脫水。

是不是實心干,鄉親們總會看得到。「人家鄉幹部都種了,咱幹嘛不種!」村民背後的議論讓巨彥軍感到了欣慰。1戶、2戶、3戶……跟著「老巨」種棚的鄉親開始多了起來。

可種棚豈是件容易的事,沒技術支撐同樣是在冒險。翻書、請教專家、親自試驗,何時下苗、何時點花、何時噴葯,巨彥軍幾乎成了一名農技專家,而他也將掌握的技術一遍又一遍講給了農民。

汗水澆灌的土地,棚內的西紅柿收穫了。「可怎麼變成錢?」這一次,巨彥軍沒有猶豫,他背筐擺攤賣起了西紅柿。「一個鄉幹部賣起西紅柿了?」他不管,他覺得「沒啥丟人的,問心無愧!」

種菜、賣菜,還幫著佔位置,這一幕讓跟著種棚的上會村村民張素英至今難忘。「咱從來沒賣過東西,也吆喝不出口,但人家巨書記第一個就開口了,這下壯了咱膽,一個鄉幹部都陪咱賣西紅柿了,咱一個農民有啥不敢吆喝的!」這一年,農民收穫了,一樣的土地原來真的可以賺更多的錢。殊不知,巨彥軍為了幫襯更多人,他們的拱棚是賠了錢的。

有了經驗,看到了收益。第二年,種棚的農戶迅速多了起來,而建起的拱棚顯然不夠了。巨彥軍毅然讓出了自己承包的兩棟拱棚。他笑著說:「示範做到了,目的就達到了!」而他想的,又何止是建棚一件事,他修好了進村路、引進了光伏發電、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也建好了……巨彥軍無時不在牽挂著老鄉們的生產、生活。

5年過去了,如今的上會村已有80餘個拱棚,年產值近200餘萬元,而且更多的拱棚還在不斷增加中。2017年,上會村已整體實現脫貧目標。

上會村村支部書記張文斌說:「老巨帶領村民種棚,不僅讓村民富了起來,關鍵是還讓村民開了竅!思想解放了!村裡人都知道,光種棚不行,還要盯著市場,已經有更多人想著發展其它產業了!」

風起了,又落下。「老巨啊,老巨啊!你人走了,心還留在上會村啊!」老支書趙金聯眼裡幾次泛起了淚花,模糊視線中,穿一身迷彩服的「老巨」不還在村頭拱棚打農藥嗎?說是要再回咱村看看的啊……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有好的發展思路,更要下足繡花功夫。時間有限,必須把工作干好。」

「巨鄉長,你幫了我們大忙,啥時候還能再來吃一碗我做的豆麵條撈飯?」說起巨彥軍,洞子岩村的貧困戶陳偉琳的妻子泣不成聲,「巨鄉長見我們生活困難,幫我找了在村裡做飯的工作,增加了我的收入。他經常來村裡問我們有啥難處,然後想辦法解決。」洞子岩村是巨彥軍生前在羊角鄉聯繫幫扶的貧困村,離羊角鄉西2.5公里,全村共162戶,404人,當時有貧困戶92戶,232人。

「不能再種玉米了,得趕緊換思路、換方法!」巨彥軍覺得當地人勤勞本分,但就是缺好的致富抓手和項目,於是他決定調整種植結構,從連翹和林下經濟入手,共栽植「四旁」連翹14600穴,涉及農戶52戶,戶均增收500元;核桃園套種紫蘇項目建設,與紫蘇項目企業簽訂合同。特別是拓展全村穀子種植基地100畝,積極聯繫農產品市場,為老百姓農產品銷售廣開渠道,真正建立「公司+農戶」的合作形式,解決了農戶後顧之憂。與此同時,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光伏發電安起來了,金融信貸、貧困家庭勞務輸出發揮了作用。村裡還積極圍繞「以戶為基」、「六要六有」,與「拆違治亂提質」工作結合,積極改善村容戶貌;全面爭取甲醇供暖計劃實施,為全村160戶村民提供能源清潔、低耗能、低開銷的供暖工作,讓百姓過一個乾淨溫暖的冬天。

「前段時間巨鄉長還說,要和我在合計合計來年怎麼種大棚,怎麼把我承包的核桃樹種得更好,沒想到他就這麼走了。」貧困戶張存路說著有些哽咽,「巨鄉長時常安慰我,有了咱黨和政府的幫助,你自己要努力,把家裡拾掇得乾乾淨淨,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不僅是洞子岩村,在巨彥軍的努力推動下,羊角鄉高黃線大修改造工程歷時6個月全面完工,總投資702萬元的兩條「四好公路」任務完成過半……笨雞養殖、設施大棚、寫生基地、農產品粗加工廠等各個扶貧項目都在有序推進,另外還有易地搬遷、旱鴨養殖項目等,這些難啃的「硬骨頭」都在他的實施中被一一分解,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穩紮穩打、全面推進,為2018年羊角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羊角鄉調產增收的效果也逐步顯現。去年,羊角鄉全鄉共完成種植12078畝,其中玉米9749畝,同比減少11.5%,雜糧種植2417畝,同比增加47.3%。依託幫扶單位,武家坪試驗發展攜帶型自生長蔬菜,泊里、洞子岩種植藜麥、富硒谷試驗田60餘畝,探索發展適宜當地種植的高產值農作物;在充分做好前期調研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在四里庄、新莊兩村新發展設施蔬菜拱棚30畝、56棟。從採集野生連翹到種植荒山連翹,再轉變為種植「四旁」連翹,去年,全鄉12個行政村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共種植「地旁」、「堰旁」連翹4000餘畝,13萬餘穴,全鄉連翹擁有量達到4萬畝,人均連翹產業收入約650元。截至去年底,全鄉核桃樹數量達到101160株,產量達30萬斤,收益達170餘萬元。積極破除水、電這些羊角鄉發展養殖業的最大瓶頸,羊角、十字嶺兩村依託幫扶單位建設笨雞養殖場發展笨雞養殖項目,規模化、精準化養殖業在初具雛形。

巨彥軍明白,沒有像樣的產業,就無法真正實現本質脫貧、永續脫貧。「巨鄉長還計劃著把核桃分類出售,把本地的農產品就地加工,真正解決銷路問題,實現在家門口就能掙錢的願望。」鄉政府工作人員王中南說。在產業方面,羊角鄉不同的村採取的是不同的策略,蔬菜種植、家禽養殖、核桃樹種植等四處開花結果。特別是武家坪幫扶單位依託當地小米、核桃、土雞蛋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註冊「羊角跑山」系列品牌,通過展櫃展示、視頻宣傳等方式廣開銷路,成為羊角本土品牌的首次成功嘗試。巨彥軍多次跑到外地和企業對接,帶領鄉里人員積極學習謀划。

與此同時,羊角鄉的集體經濟破零、農戶屋頂光伏、退耕還林、社會保障、勞務輸出等精準扶貧措施不斷創新、有力推進。在易地搬遷方面,2017年在石灰窯和后圪道2個自然村組實施易地搬遷項目,涉及貧困戶53戶119人,同步搬遷35戶88人,去年年底完成雙簽任務,實現53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全鄉積極實施「五位一體」金融扶貧貸款,截至去年10月底共辦理247戶,並已領取了3000元的企業分紅,僅此一項就可帶動300餘戶貧困戶脫貧。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有好的發展思路,更要下足繡花功夫。時間有限,必須握指成拳,把工作干好。」巨彥軍在日記里寫道。

巨彥軍的日記本和「與妻書」

走進巨彥軍的家裡,滿眼都是簡單樸素:房子是高層不錯的新房,但家裡地上僅僅鋪了一層仿地板革,牆也只是簡單地刷了一下,廚房衛生間陽台都沒有過多改造,水管外露;簡易的沙發和床,一個孩子的寫字檯,簡單的做飯工具和家電,僅此而已。

之前,妻子周艷多次說把房子裝修一下,也好住。巨彥軍總是說:「這房子簡簡單單,我覺得挺好;等我忙完了這一陣子,就給你裝。」但是巨彥軍嘴裡的「這一陣子」,總是很長;檢查身體也是如此。妻子檢查出心臟有些問題,巨彥軍檢查出有高血壓、輕微腦梗和頸部斑塊,但是兩個人一直沒時間去複查。妻子再三追問,他才定下了一個時間——「2018年正月」,然而,巨彥軍再也無法陪她檢查了。

丈夫去世后,周艷告訴十歲的兒子父親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可是孩子到了夜裡還是會偷偷給父親打無法接通的電話;每當寫好作業、做好手工,也會給父親的微信發去自己做好的作業;在孩子的作業本上,依舊會工工整整地寫下一家三口的名字和聯繫方式。

在巨彥軍簡單的家裡,周艷拿出一本他的生活日記,淡藍色書皮,內封寫有「未經本人同意,其他人不得翻閱」的字樣。妻子說這是在整理遺物的時候發現的,以前從沒有見過。不同於工作中給人以言談簡練、有一說一的印象,巨彥軍的日記里記載了他的豐富勤思的心路歷程,也反映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幹部、一位丈夫和父親的另一個側面。這本日記是他從2012年以來的片段點滴記錄,雖是生活日記,內容卻大多和工作相關,其中很多都是事後記,也有的因為工作忙沒有寫完。

「什麼是群眾路線?什麼是百姓情懷?」「在這樣的崗位上,我究竟能做什麼?」「真脫貧、脫真貧,怎麼真正落實到每村每戶?」「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了,怎麼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羊角鄉做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他的生活和工作日記本里充滿了問號和思考,在這些問號的後面,都會有巨彥軍的深入思考。他用筆尖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讓思緒流淌,然後用腳步和實幹讓這些思考計劃成為現實。

日記的最尾一篇,是妻子周艷在2017年農曆八月初八結婚十一周年紀念日這一天給他發的微信,他將這些內容工工整整抄在了日記本上。妻子寫道:

憶往昔,我們一窮二白勉強成家。看今朝,我們碩果累累夫唱婦隨。在這裡我想說,老公,感謝你這麼多年來對我及我的家人的關愛與幫助,包容與理解。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我倍加珍惜。

這一生,有你真好!

當天,他也給妻子發了一段話,至今保存在妻子的手機里:

四年的大學生活鑄就了你我親情般的愛情;多年的工作適從了你我崇高的敬業情懷;十一年的婚後生活,源於你純真的天性,是你成全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是你辛勞養育著咱可愛的兒子,是你包容著我特別的家庭。

感謝有你的一路相伴,並責令你繼續陪我走完今生的旅途!

「責令你繼續陪我走完今生的旅途」的人,卻過早地永遠地離開了。

為了當初的承諾,巨彥軍一直很忙

「忙忙忙」——在妻子周艷耳朵里,巨彥軍說的最多的就是「忙」字,而且「感覺他到哪個崗位,哪個崗位上的工作就特別忙」,經常工作到夜裡11點多不說,有時候凌晨4點還會發來學習心得讓「老婆你給參謀一下」。老公端午沒回來,中秋節沒有回來,更沒和兒子過過一個兒童節,甚至就在巨彥軍到任羊角鄉的第一個春節,全家也跟著來到了鄉政府。

「別人過年都在家裡,為什麼爸爸就要在鄉里,為什麼我也要跟著去!」提起2017年的春節,周艷已是泣不成聲,「兒子一直不能理解爸爸為什麼總是在鄉政府值班,為什麼總是不能回家。」而她也只能一次又一次以「爸爸工作忙」解釋,卻不知道該補充點什麼。但周艷覺得,一家人只要在一起,哪裡都是年,而讓她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是一家人最後一次團圓年。

從鄉政府工作人員到紀檢書記,再到當鄉長,巨彥軍在忙什麼? 「15個村,每個村啥地形,有多少畝地,有多少貧困人口,分別是因什麼導致貧困,順口就能準確說出來。」羊角鄉黨委辦負責人孫美玲眼裡,這位年輕鄉長讓她震驚,因為「不到一個月,巨鄉長居然真的把所有村子步行了一遍;在巨鄉長那裡,掌握的一定是第一手資料」。

在忙什麼?為了給羊角鄉找出路,他帶各村幹部下山東去呂梁,上榆次跑太谷,只想為羊角鄉找到更合適的脫貧致富門路。

在忙什麼?村民玉米不好賣找他聊,危房改造咋補貼要問他,門診輸液能不能報銷也問他。人們都知道 「巨鄉長人好,找他准能問明白」。而他中午從來沒把辦公室的門關上過,妻子周艷總也抱怨:「去了鄉里,都沒睡過一個囫圇午覺。」

在忙什麼?洞子岩村的地膜沒著落,他四處想辦法找了724畝地的地膜單。村裡人看病不方便,他聯繫縣醫療隊給村民義診,附近的200多名村民都來了。

在忙什麼?羊角鄉修路,他一個人走了一遍又一遍,只怕「路基沒有打牢,以後不安全」。

在忙什麼?他想著鄉里應該有支向上活潑的隊伍。他親自指點新入職公務員如何修改一篇稿子,他思謀著把院里空地規劃成了羽毛球場地,大家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塊運動場。

在忙什麼?他想乾的事還有很多,有些事已經成了,由他主張引進的銀河證券投資的項目就在他走後沒多久落地了;有些事即將看到希望,洞子岩村的百畝核桃園已經生根,三年後將掛滿碩果;有些事藍圖已繪好,「羊角跑山」品牌已經註冊,更多產業還需整合,更多項目還得引進……

為了當初對黨和人民的承諾,為了能讓羊角鄉早日脫貧,巨彥軍身在其中,心在其中,樂在其中。他的確太忙了。周一出門,周五回家,但這也很難保證。妻子周艷已經習慣了在周五等待丈夫歸來,而如今,卻再也等不回來了……

2017年12月26日, 2017年全省脫貧攻堅獎揭曉,晉中一人入選。

(分獎項,按姓氏筆畫排序)

貢獻獎(共10人)

巨彥軍 晉中市左權縣羊角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用熱血擔當塗寫青春芳華

劉 吟

深冬時節,沿著曲折起伏的山間道路,到太行山上的左權縣采寫巨彥軍事迹的過程,也是「認識」巨彥軍的過程,這次難忘的採訪經歷使我感觸頗深、思考良多。

之前沒有見過巨彥軍本人,但此次在別人的描述、照片的記載和日記的點滴中,漸漸勾勒起了巨彥軍的形象。他幼年經歷坎坷、生活困頓,造就了他堅韌和從不屈服的性格,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改變命運。他勤于思考、敢於擔當,始終以一名共產黨員幹部和所在崗位的職責嚴格要求自己。他懂得感恩,生活所給予他的機遇和美好,他都以實際行動湧泉相報。他紮根一線,任勞任怨,力爭要做一名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幹部,以人民為中心,想辦法,謀出路,辦好事,做實事。他珍惜時光,勤奮作為,用無悔青春、熱血生命書寫自己的精彩人生。

見賢思齊。作為大學畢業生幹部,能不能像他一樣儘快進入狀態、擼起袖子去種地勞作,有沒有思路辦法實際行動去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作為一名黨員,有沒有達到他始終感黨恩、忠職守,兢兢業業、不斷奉獻的「功成不必在我」境界?作為基層領導幹部、一線工作隊員,有沒有如他般真正把人民的訴求放在第一位,練就擔當的寬肩膀和成事的真本領?

於是,在寫作和思考的過程中,站在左權這塊他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革命熱土,他穿雨衣抗洪、穿迷彩服收秋、穿背心賣西紅柿、打雨傘量地修路、埋頭記日記的形象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

我深深地感受到巨彥軍之可敬可愛,可歌可泣。

魯迅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拚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馬克思說:「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初心猶在,本色未改。彥軍已逝,但他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深思借鑒,去學習提高,去指歸於動作實踐。

巨彥軍,將和他的故土左權綿延青山一起,巍峨長眠,不老永存。

追記晉中開發區質安站副站長王澤

閆曉媛 寧漢鵬

2018年伊始,多數人都在憧憬規劃著新的一年,構想著工作生活的藍圖,而山西綜改示範區晉中開發區質安站副站長王澤,卻無法延續這一切。2017年11月27日,他的生命戛然而止,離開了忠誠熱愛,並為之奉獻青春的事業。這一刻,離他從工作崗位倒下住進醫院僅數個小時,他甚至還來不及與親人見上最後一面,來不及對花甲之年的父母、相依相持的妻子、尚未成年的兒子進行最後的囑咐。他用36歲的短暫年華,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敬業奉獻的真正內涵和人生價值,譜寫了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勇挑重擔 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

「他是個不畏困難、勇挑重擔的人。」

在領導和同事眼裡,王澤對待工作任勞任怨、盡職盡責,一心撲在事業上,從不計較得失,數年都是如此。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2006年7月入黨的王澤總是迎難而上,以身作則,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成為同事們行動的標杆和典範。

2008年2月,王澤調入原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住建局工程科,2010年5月,他被任命為原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住建局副主任科員,主持質安站工作。因表現突出,2017年10月,王澤被委以重任,擔任綜改示範區晉中開發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副站長。

在王澤的辦公室里,青年文明號監督台顯著地掛在牆上,他和同事的照片依舊醒目。曾經,他們肩負起了山西綜改示範區晉中開發區所有工程項目的質量監督和檢查工作。小小的格子間,是他激揚理想、燃燒青春的場地之一,30餘盒施工圖依舊密密擺放著,似乎訴說著王澤過往的拼搏歲月。

對於工程項目建設來說,質量是重中之重。為把好監督關,王澤數年如一日帶領同事們奮戰在第一線,任勞任怨,不計得失,遇到困難總是身先士卒,迎難而上。由於質檢工作任務繁雜、責任重大,核驗項目較多,他自上崗任職那天起,就很少有節假日,從未正點下過班。2017年11月15日,氣溫低至零度以下,各項目正式進入冬期施工,王澤更是起早貪黑穿梭於多個工地間,檢查施工情況,不厭其煩地囑咐工人們冬期施工注意事項,每一句叮嚀背後,都彰顯著共產黨員執著堅守、不懈進取的高尚情操。

「不能給工程留一絲隱患。」王澤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每到一處工地,他必定要求工作人員用儀器對工程結構進行各項專業檢測,回彈性、混凝土強度、鋼筋保護層厚度等,苛求每項數據安全達標。上班最早的是他,下班最晚的也是他,有好幾次下班后同事想順路送他回家,他都會說:「你們先走吧,我再看看。」在領導和同事眼裡,王澤就像一台永動機,不知疲倦,不會停歇。整理遺物時,家人從他手機備忘錄中發現了詳盡的下一步工作安排。

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王澤用執著、勤勉和奉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書寫了閃光的人生。

執法如山 他視工程安全質量為生命

「他是忠誠衛士,一心守護著工程質量。」

建築工程質量是百年大計,作為一名監督檢查人員,王澤深知自己的工作對於一個企業、一項工程有多重要。為此,他比任何人執法都嚴格,絕對不容現場有一絲安全隱患。

不誇張地說,王澤的質檢工作對於一些企業來說有著生殺予奪的權利。為此,許多意圖偷工減料的施工單位,就想方設法和他拉關係、走門路、套近乎。對於此類人和事,不管是誰,王澤從不講情面,原則問題堅決不讓步,只論工程質量。

在一次驗收工作完畢時,已近中午12時,施工單位的領導一再要求王澤吃頓飯再走,以表感謝,王澤一口回絕了。請客不去,送禮不收,決不給任何想鑽空子的人留機會,不僅自己不收禮,他還告誡家人不準收,「我收了他們的禮,給予了方便,就損害了百姓的利益,我不能對不起國家賦予我們的這項權利,更不能把群眾的安危當兒戲。」

「今年5月份的治理揚塵工作中,我們質安站分有5個項目,王澤每天奔波於這些項目中,嚴查施工單位,把好揚塵治理關,沒有絲毫鬆懈。」同事小董回憶,遇到工地上的裸露土堆王澤會動手用土工布覆蓋,隨即要求單位整改,從來不徇私情,特別是在驗收工作中,大家中午常常忙到兩三點,然後王澤自掏腰包請大家吃碗面,下午繼續工作。

「執法如山。」擲地有聲的話是王澤職業生涯的信仰和內驅力。從事質檢工作7年,他和他的團隊堅持原則、遵紀守法,經他們監督的工作從未出現質量事故。他們嚴格執法的尚方寶劍,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和條例。王澤要求同事們,必須把這些法律法規學深學透,爛熟於心,掌握了這些執法利劍,才能無私無畏,才能在執法工作中對發現的問題和整改要求做到有理有據,才能幫助施工企業提高工程質量,解決建設難題。

講黨性、講原則、講規矩,7年間,王澤秉公執法,公私分明,凡事都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從不放鬆。

嘔心瀝血 他倒在熱愛的工作崗位上

「他不知疲倦,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

每個工地每周都要巡查一次,這也構成了王澤夜以繼日、勤勉忙碌的人生,就連婚假也沒休息成。「前幾年,王澤每天清晨5點醒來,洗漱完後去工地挨個排查,轉到8點來不及吃早飯了,就直接去單位上班,常年如此。」同事們回憶說,近年來王澤常常感到頭暈,但他總認為自己是低血糖,吃點糖就可以緩解癥狀,從未停歇下來認真做次體檢。

去世前的最後一個周末,王澤還解決了一起因雨水管破裂造成的投訴事件,對於處置結果用戶、物業、施工方都很滿意。至此,他和同事們已經連軸轉了半個多月,他滿含歉意地對大家說:「你們辛苦了,其實我也累,也想休息,等咱們忙完這陣了,年底好好歇一歇。」未曾想,一語成讖。2017年11月27日下午,在一次日常巡視檢查中王澤突發腦幹出血,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當天,和往常一樣,王澤早早來到單位,將當日工作安排妥當后,就匆匆率隊對周圍的施工工地進行外部觀測排查。奔波一上午後,略帶疲憊的他在食堂和同事們吃完午飯,又接著對正德商貿等工地進行排查。期間,王澤突然感到身體不適,頭暈眼花、四肢無力,隨行同事多次勸說要將其送至醫院就診,但他堅持說自己血糖低了,吃點東西休息片刻就好,當天的工作還得抓緊干。隨後,在服用高含糖量食物仍未好轉的情況下,同事們將其送到榆次區人民醫院醫治,因情況危急又轉至山西大醫院進行急救,因搶救無效王澤與世長辭。

年輕的生命隕落了,帶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未竟事業的牽挂不舍。王澤短暫的一生是閃光的、熠熠生輝的,身為優秀共產黨員,他一心撲在事業上,讓有限的生命放射出無限的光華。

忠孝難全 他給家人留下無盡的思念

「不設靈棚、不戴重孝、不收花圈、一切從簡。」

這是王澤離世次日,他的父親王晉仲對組織提出的唯一要求。除此之外,這位偉大的父親,強忍喪子之痛,含淚掏出身上所有的現金,替兒子繳納了一筆1100元的特殊黨費。「王澤走得太急,什麼也沒留下,我覺得他入黨時間不長,對於國家的貢獻也不大,所以我當父親的替他交上最後一次黨費吧。」王晉仲樸實的話語間彰顯了一位老黨員的偉大情懷。

王澤離世后,家人悲痛不已。妻子失去了賴以依靠的脊樑,9歲的兒子失去了父親溫暖的臂膀,年邁的父親永遠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兒子。

「我們結婚時,原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剛剛組建,人手較少,因此王澤主動放棄婚假,投入到工作中,之後再也沒補休過,成了永遠的遺憾。」提及此事,王澤的妻子難掩內心的悲痛,「結婚11年,他一直忙工作,沒有節假日,甚至沒有年休,我也經常會抱怨,為什麼你這麼忙?連一起出去度假的時間都沒有?他總說,質檢工作任務重,責任大,不能有任何的懈怠馬虎。」

36歲,王澤正值人生與事業的巔峰。然而,他卻走得那樣匆忙,沒有給期盼回家的妻兒去個電話,沒有向牽腸掛肚的父母問聲好,就這樣匆匆離去。

白髮人送黑髮人,老年喪子,王澤的父母更是痛徹心扉。「我們常告誡他,忙工作也得顧身體,王澤總是一笑了之,你看我的身體這麼壯,沒事兒,放心吧爸媽。」談起往事,父親王晉仲淚如雨下,「自古忠孝難兩全,兒子選擇了忠誠於自己的事業,我雖然心痛但是理解支持,也為他驕傲。」

斯人已逝,留給家人和同事的是無盡的思念和奮勇向前的精神。

回望王澤的一生,他所做的幾乎沒有一件是驚天動地的,卻數年如一日,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舍小家為大家,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用壯麗的青春詮釋了共產黨員的使命和擔當,用實際行動在塑造了忠誠衛士的光輝形象。

王澤的最後一筆黨費

閆曉媛

「這是我替兒子交的最後一筆黨費,請黨組織務必收下。」11月28日,王澤因公殉職次日,他的父親王晉仲面對前來慰問的王澤單位領導和同事,含淚掏出身上所有的現金,替兒子繳納了一筆1100元的特殊黨費。

那一刻,在場所有人都落淚了。一位平凡的老黨員、一位偉大的老父親,強忍喪子之痛,為優秀的、年僅36歲的兒子完成對黨的最後一次貢獻,用行動書寫著兩代人的忠誠。

王澤2000年7月參加工作,2006年7月入黨,2010年5月,被任命為原晉中經濟技術開發區住建局副主任科員,主持質檢站工作。因表現突出,2017年10月,王澤被委以重任,擔任綜改示範區晉中開發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副站長,肩負起223.8平方公里上所有工程項目的質量監督和檢查工作。

對於工程項目建設來說,質量是重中之重。為把好監督關,王澤數年如一日帶領同事們奮戰在第一線,任勞任怨,不計得失,遇到困難總是身先士卒,迎難而上。由於質檢工作任務繁雜、責任重大,核驗項目較多,他自上崗任職那天起,就很少有節假日,從未正點下過班。今年11月15日,氣溫低至零度以下,各項目正式進入冬期施工,王澤更是起早貪黑穿梭於多個工地間,檢查施工情況,不厭其煩地囑咐工人們冬期施工注意事項,每一句叮嚀背後,都彰顯著共產黨員執著堅守、不懈進取的高尚情操。

「不能給工程留一絲隱患」,王澤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每到一處工地,他必定要求工作人員用儀器對工程結構進行各項專業檢測,回彈性、混凝土強度、鋼筋保護層厚度等,苛求每項數據安全達標。上班最早的是他,下班最晚的也是他,有好幾次下班后同事想順路送他回家,他都會說:「你們先走吧,我再看看。」在領導和同事眼裡,王澤就像一台永動機,不知疲倦,不會停歇。整理遺物時,家人從他手機備忘錄中發現了詳盡的下一步工作安排。

2017年11月27日下午,在一次日常巡視檢查中王澤突發腦幹出血,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當天,和往常一樣,奔波一上午後略帶疲憊的王澤在食堂吃完午飯;14時45分,又接著對正德商貿等工地進行外部觀測排查;16時20分許,突感不適,頭暈眼花、四肢無力,隨行同事多次勸說要將其送至醫院就診,王澤堅持說自己血糖低了,吃點東西休息片刻就好,當天的工作還得抓緊干;17時05分,在服用高含糖量食物仍未好轉的情況下,同事們將其送到榆次區人民醫院醫治,因情況危急又轉至山西大醫院進行搶救;18時30分,王澤與世長辭。

年輕的生命隕落了,帶著對黨的忠誠熱愛,對未竟事業的牽挂不舍,留下的是無盡的遺憾和傷悲。同事失去了並肩戰鬥的同伴,妻子失去了賴以依靠的脊樑,9歲的兒子失去了父親溫暖的臂膀,年邁的父親永遠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兒子。

執著、勤勉、奉獻,王澤短暫的一生是閃光的、熠熠生輝的。身為優秀共產黨員,他一心撲在事業上,默默地在平凡崗位上散發著光和熱,將最好的年華奉獻給了鍾愛的質檢工作,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不設靈棚、不戴重孝、不收花圈、一切從簡」,這是事發後父親王晉仲向組織提出的唯一要求,除此之外,就是代兒子繳納的1100元特殊黨費。「王澤入黨11年,對黨的感情是深厚的,也多虧了黨組織的培養,他才有所成就。如今兒子故去,我就替他再交最後一次黨費。」這名老黨員的黨性原則和修養,令人動容,催人淚下。這筆沉甸甸的黨費,已於11月28日專款匯至中共中央組織部大額黨費專戶。

父子相承,譜寫忠誠。在使命和擔當面前,他們沒有過多華麗的言語,只是用行動乃至生命踐行著共產黨員的無悔誓言。

運營人員: 馬文晶 MZ012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