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抗精神病藥物及其副作用

抗精神病藥物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癥狀的精神障礙。抗精神病藥物分為兩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 又稱傳統抗精神病藥物。代表藥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按其臨床作用特點又分為低效價和高效價兩類。前者以氯丙嗪為代表,鎮靜作用強,副作用明顯,對心血管和肝臟毒性較大,用藥劑量較大;後者以氟哌啶醇為代表,抗幻覺妄想作用突出、鎮靜作用較弱、對心血管和肝臟毒性小、治療劑量較小。非典型抗精神病葯又稱非傳統抗精神病葯,治療劑量較小,出現某些副作用的情況較少,對精神分裂症單純型療效較傳統抗精神病葯好。但大多價格昂貴。代表藥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等。

常見的抗精神病葯有泰爾登、高抗素(氯噻噸)、氯丙嗪、甲硫達嗪(利達新,硫利達嗪)、奮乃靜、三氟拉嗪、氟奮乃靜、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氟哌啶醇癸酸酯(安度利可)、氟奮乃靜癸酸酯、安樂嗪棕櫚酸酯、舒必利、洛沙平,非典型抗精神病葯:維思通(利培酮)、再普樂(奧氮平)、思瑞康(奎硫平)、氯氮平

抗精神病藥物常見的副作用

(一)葯源性精神癥狀

(1)過度鎮靜 多由於一次服藥量過大、幾種鎮靜作用的藥物聯合應用,或對老年、體弱病人劑量調節不當所致。病從表現睡眠過多、難以醒轉、軟弱無力等。(2)情緒抑鬱 多數抗精神病藥物可引起抑鬱狀態。其中以氟哌啶醇、氯丙嗪、利血平等較為多見。 (3)焦慮激越 應用抗精神病葯治療初期,病人可出現失眠、多夢、易激惹、焦慮及心神不定等癥狀,多發生於具有焦慮素質的人。其中以氟哌啶醇、奮乃靜、維思通等較為常見。 (4)緊張癥狀群 往往先有錐體外系癥狀、肌張力增高,隨即表現緘默、獃滯、直至木僵,可出現吞咽困難。常與藥物劑量過大(包括注射長效劑)有關,老年病人特別易發。(5)譫妄錯亂 抗精神病葯及抗膽鹼類葯均能引起。

(二)急性錐體外系癥狀

(1)震顫麻痹綜合征 一般在治療早期多見。主要表現有:假面具面容、靜止性震顫、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運動減少、動作笨拙、小步態及流涎等,嚴重時可影響吞咽動作。 (2)靜坐不能 多發生於用藥早期。表現為不能靜坐、不能靜立、坐卧不寧、來回踱步,重者可伴有煩躁、焦慮,甚至加重原有精神癥狀。 (3)急性隆肌張力障礙 通常在服藥48小時內發生,以青少年為多見。表現為面、舌、頸部的大幅怪異動作,痙攣性斜頸、動眼危象(眼球上竄)、角弓反張、扭轉痙攣等。

(三)遲發性運動障礙(TD)

此癥狀多在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葯后出現。典型的表現為頰肌、舌肌及咀嚼肌的不自主運動,產生吸吮、咂嘴、弄舌等動作,稱為"口一舌一頰"三聯症。處理措施:停葯或換藥 遲發性運動障礙一旦出現,應及時停葯。對仍需應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病人可改用錐體外系反 應較輕的葯治療,如氯氮平、甲硫達嗪等。

(四)葯源性癲癇

多數抗精神病葯可引起癲癇樣發作。有以下四種類型:①大發作;②局限性發作;③癲癇持續狀態;④閾下發作(腦電圖異常)。處理措施:(1)對抗精神病藥物敏感的病人,宜選用致抽搐作用較弱的葯,加藥不宜過快,對原已服抗癲癇葯的病人還可適當增加抗癲癇葯的劑量。(2)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癲癇,若發作頻數很少,一般不必停葯,但要合併抗癲癇葯,如苯妥英鈉,0.1g,3次/日,丙戊酸鈉,0.2g,3次/日。(3)發作較重、次數較多的病人,應及時停葯或換藥,急性期按癲癇治療原則處理。

(五)自主神經系統失調

由於許多抗精神病藥物有抗腎上腺素能作用,抗膽鹼能作用或刺激腎上腺素能作用,因此可出現多種自主神經系統副反應。具體表現有:(1)消化系統癥狀 口乾、便秘、麻痹性腸梗阻等。 (2)眼部癥狀 視力模糊、青光眼。(3)泌尿生殖系統癥狀 尿瀦留、性功能障礙。 (4)心血管系統癥狀 體位性低血壓、心律紊亂、心肌損害。(5)排汗減少、降溫及鼻塞等。

(六)消化系統癥狀

(1)胃腸道反應 口乾、口渴、噁心、嘔吐、食欲不振、上腹部飽脹感、腹瀉、便秘及腸麻痹等。多數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可以自行消失,若持續存在,應考慮其他疾病。 (2)可引起葯源性肝功能損害。

(七)代謝及內分泌方面副反應

包括體重增加、性功能障礙、月經紊亂、泌乳、甲狀腺機能低下等。一般屬可逆的,適當調整藥量或對症處理可恢復。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