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云: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莊子所指的「竊國者」是誰?

中國有個成語——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此語出自《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序》中作了進一步提煉,「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意思是說,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成為諸侯之人大講仁義道德,受蒙蔽的民眾反倒視其為仁義化身。

鉤,是普通百姓用品,是古代非常尋常的賤物;國,是一個政權,是萬里江山和芸芸眾生。孰小孰大,孰輕孰重,立見分曉。竊鉤者,觸犯了律法,小命不保;竊國者,顛覆政權,卻貴不可言。莊子、司馬遷所說的「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侯之門仁義存」,顯然是反話,是對法律虛偽和不合理的諷刺。

那麼,莊子所指的「竊國者」到底是誰呢?

Advertisements

莊子,即莊周(約前369年—前286年),戰國中期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道家學說及思想的主要創始人。莊子所指「竊國者」,必在莊子同期或之前。

竊國,是偷偷地、隱秘地篡奪政權,非商湯、周武那樣真刀真槍;侯,即諸侯,位次天子,當為分封制下的一個封國之主。放眼先秦時期,符合「竊國者侯」兩大要素的只有一例,即由齊相田成子發起的「田氏代齊」。

田成子,即田恆,姜氏齊國的掘墓人,田氏齊國的奠基人,因其名與漢文帝劉恆相同,司馬遷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改稱其為田常(常和恆意近)。

田恆竊國,主要採取了五種手段。

其一,田恆「復修厘子之政,以大斗出貸,以小斗收」,即用大斗把糧食借出,用小斗收回,依次收買人心。此法很厲害,雖然損失了部分財產,但得到了民心,不少齊國人唱歌頌揚他說:「老太太采芑菜呀,送給田成子!」

Advertisements

其二,田恆指使族人殺掉齊簡公,「立簡公弟驁,是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為相」。通過廢立,扶持傀儡,震懾百官,樹立權威,掌握權柄,田恆由先前的「左右相」之一成為「獨相」,成為齊國無人爭鋒的一號權臣。

其三,田恆掌權后,「乃盡歸魯、韂侵地,西約晉、韓、魏、趙氏,南通吳、越之使,修功行賞,親於百姓」,把侵佔魯國、衛國的土地全部歸還,與晉國、韓氏、魏氏、趙氏訂約,與吳國、越國互通使臣,施行賞賜,親近百姓,對外通過犧牲齊國利益,換取其他諸侯支持,對內繼續收買人心。

其四,田恆向齊平公建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罰人之所惡,臣請行之」,名義上是讓齊平公做好人,自己當惡人,實際上是接掌齊平公生殺予奪大權,攝行國君權力,果然,「行之五年,齊國之政皆歸田常」。

其五,田恆「選齊國中女子長七尺以上為後宮,後宮以百數,而使賓客舍人出入後宮者不禁」。田恆開放相府後宮,讓官員肆無忌憚地出入,其實就是要借他們的種,壯大田氏家族,為竊國做準備,「及田常卒,有七十餘男」。

田恆在世,已儼然是齊國的無冕之君;田恆死後,其後裔代代均相,操控著齊國政治,田氏勢力更加強大,取代姜齊已成定局。公元前391年,田恆曾孫田和輕輕鬆鬆就把齊康公逐出了臨淄,后流放海上。公元前386年,周天子不得不承認「田氏代齊」的既成事實,封田和為齊侯,田齊由此建立。

「田氏代齊」約十七年後,莊子出生。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雖然主張「清靜無為」,但洞察世間諸事,故有「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之嘆。後世的王莽、楊堅、趙匡胤等人,無不是典型的「竊國者」,他們明明是大盜,但他們掌握了話語權,反而成為順應天意的仁義之人。竊國終究是成王敗寇。(劉秉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