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藥物中毒頻頻發生,用藥安全該如何保證?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周圍的事情非常好奇,總是會感興趣地摸一摸那些新鮮的東西,不知不覺中就增加了很多與細菌接觸的機會。而咬手指,揉眼睛這些小動作,又極容易將那些細菌「送」入孩子體內,久而久之,孩子便容易生病,也增加了產生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

兒童感冒藥:「非處方」就真的無害嗎?

在大眾的認知里,感冒藥是無害的,年輕的家長隨手就在藥店里買來給生病的寶寶服用。實際上,這是家長的一個致命誤區。

寶寶感冒藥吃多了、吃錯了,這是兒童急症科室的醫生經常遇到的問題。

美國有比較完善的藥品不良反應上報系統,早在 2007 年,美國 FDA 統計了之前收集到的不良反應數據,發現有 69 例因服用含「馬來酸氯苯那敏」等抗過敏成分的感冒藥過量死亡的病例,其中多數為 2 歲以下的嬰幼兒。

Advertisements

馬來酸氯苯那敏就是「撲爾敏」,很多感冒藥里都有這個成分。

面對兒童感冒藥過量的情況,我們需要考慮裡面含有的「撲爾敏」成分可能造成的致命傷害,也需要關注裡面含有的退熱成分「對乙醯氨基酚」過量造成的肝損傷。

對乙醯氨基酚在許多地方是非處方葯,且含有該成分的兒童感冒藥也大都是非處方葯,如氨酚烷胺顆粒、氨酚黃那敏顆粒、氨金黃敏、氨酚麻美糖漿、酚麻美敏混懸液、999 感冒靈顆粒等。

不需要醫生開處方,家長們就可以從零售藥店買到這些葯,然後根據自己的判斷來給兒童使用。這使得感冒藥從銷售到使用都有很大的隨意性,很容易因為成分的疊加而發生過量。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兒童用藥安全為何如此重要?

每年全球有上千萬5歲以下的兒童死亡,其中三分之一死於用藥不當;我國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達到12.9%,其中新生兒高達24.4%,越是年幼的兒童不良反應率越發嚴重。

Advertisements

(以上數據來源於搜狐健康)

新生兒、兒童的不良反應是成人2~4倍

兒童處於生長發育期的特殊時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及許多臟器發育尚不完善,肝、腎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腦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更容易受到藥物傷害,因此兒童用藥需要特別謹慎。專家表示,家長在給寶寶用藥時一定要提高安全用藥的意識。

藥品說明書缺乏兒童用藥劑量規定

長期以來,兒童用藥都是比照成人用量「酌量減半」,但按成人「縮小版」給兒童用藥,被一些醫學專家認為極不科學。

很多藥品說明書沒有兒童用藥劑量規定,而以「酌量減半」或「減量」標註,更多的只有一句話:兒童應在醫師指導下藥。

兒科疾病的藥物治療比成人複雜得多,不能簡單地將成人葯「打折」使用。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同時期孩子對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泄能力都不同,因此絕不能單單按體重、年齡或體表面積來換算,而應根據不同時期孩子的特點和具體病情確定治療方案。

如何保證孩子的用藥安全?

每個孩子對於藥物的代謝能力從出生時就受到了基因的控制,除開體重、年齡或體表面積等條件的影響外,基因型所導致他們在面對不同的藥物的吸收程度,肝腎等器官對藥物所表現出來的藥物代謝能力也將完全不一樣。

對於藥物代謝能力正常的孩子,由於藥物可以在體內正常清除,一般按照藥物說明書正常使用即可;若是藥物在體內的代謝能力弱,則不易排出體外,會導致血液中藥物停留時間較長,更容易產生副作用,因此在服用此類藥物是需要多加留心。

有些孩子服用A葯的代謝能力正常,而服用B葯的代謝能力較弱,即可能出現肝損傷問題;另一些孩子可能恰恰相反——B葯的代謝能力正常,而A葯的代謝能力較弱。

當然,我們孩子所要面對的絕不僅僅只有A、B兩種葯,而是成百上千種。兒童成長總是因為用藥風險伴隨著各種變數,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意外,也許造成的就是不可挽回的結果。而往往現實情況是孩子的因為年幼表達能力有限往往無法形容自己的病症。即使是專業醫師也無法準確的告訴你,你的孩子何種藥物代謝能力強。醫師也只能依靠自身的臨床經驗,來給你的孩子確診下藥。因此孩子看病吃藥後,病情卻不好轉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也只能「不知所措的」抱著孩子從家裡在醫院往返不斷。

那麼,如何將這種「不知所措」減到最低呢?

賽安基因兒童安全用藥基因檢測

通過檢測兒童體內參與「調控藥物代謝」的基因

可以科學分析他們

對於多達60項兒童常用藥的代謝能力

(例如:小兒感冒咳喘鎮熱類藥物、腸胃不適藥物等)

有了這個結果

不管是自己給孩子用藥

還是醫生為孩子開藥

都能多一份科學指導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