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偏方 「延靈逐瘀湯 」治療重度痛經3例,讓我重新認識中醫!

針對重度痛經者實多虛少的病機特點,採用祖傳「延靈逐瘀湯(元胡12g,沒藥12g,草果12g,靈脂20g)」為基本方臨證加減應用,取得良效。

患者,女,21歲。患者初潮15歲,痛經4天。經期第1、2天小腹疼痛難忍,坐卧不安,需卧床休息,腰痛,面色蒼白,痛劇時冷汗淋漓,四肢冰涼,嘔吐,經色紫暗,少量血塊,舌質淡,苔白,脈沉弦,曾服少腹逐瘀湯、溫經湯無效。現病程已五年,經B超及婦科檢查無器質性病變。中醫診斷:痛經(寒凝血瘀證)。處方為在基本方當中加細辛10g、吳茱萸12g、當歸20g、赤芍20g,水煎服,1劑∕日,連服5劑。下次經前5天開始接服上方,至經期第3天停止,治療5個月經周期后,腹痛消失,停葯3個月未複發。

Advertisements

中醫藥治療痛經在臨床上佔有優勢。《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侯》指出:「婦女月水來腹痛者,多有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沖任之脈。」《婦人大全良方·調經門》認為是「寒氣客於血室」「經年積血」可致痛經。綜上所述,原發性重度痛經多為寒凝氣滯血瘀,阻塞胞宮、胞脈,使經行滯澀致痛。

基本方可溫經散寒,化瘀止痛,加用細辛散寒止痛作用顯著,能驅沉寒,且具穿透開滯之性,能通能散。細辛主要成分為揮髮油,有良好的解熱鎮痛和局部麻醉作用,尚有一定的抑制子宮收縮作用;吳茱萸、當歸、赤芍亦具溫陽散寒、通經止痛、養血活血行瘀之效。現代葯理研究發現,活血化瘀有明顯抑斷前列腺F2α活性和解痙作用,能增強血液灌注量改善微循環障礙,是治療痛經的一個重要機理。本方加味后共施溫胞宮,助陽氣、化瘀滯之功,因此臨床療效顯著。

Advertisements

患者,女,31歲。患者痛經18餘年,經多家醫院診治均未見效,近月來疼痛明顯加重。來診時正值經期,面色無華,臍下疼痛(如針扎狀),寒熱交作,經量不多、色紫,經前乳脹、胸悶、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此乃肝氣郁滯、血行瘀阻之證。患者正值經期,以行氣止痛,活血通經為治法。處方為在基本方中加入當歸12g、赤白15g、柴胡10g、益母草20g,1劑/日。服用5日後,下腹疼痛明顯減輕,經量增多,經行通暢,月經歷5天乾淨。囑下次經前5天開始接服上方,至經期第3天停止,治療6個月經周期后,腹痛消失,停葯5個月未複發。

患者,女,25歲。痛經10年余,每當月經來前則腹痛至來后2~3天,腹拒按,胸脅乳房作脹,痛甚則汗出肢冷、輾轉不安,經量少、色紫色暗,澀滯不暢,有血塊下后痛減。症見形體消瘦,眼眶發黑,舌暗淡,有淤斑,苔薄白,脈沉澀。辯證:肝鬱氣滯血瘀,沖任失調。處方為在基本方中加當歸20g、赤芍15g、澤蘭12g、益母草30g,1劑/日,連服3劑,囑下次經前再服3劑后,當月無腹痛。另予八珍湯5劑,月經凈后,每天一劑,作為善後,隨訪至今無痛經再發。

痛經有寒熱虛實之分,《醫宗金鑒》雲:「凡經來腹痛,在經后通,則為氣血虛弱,經前腹痛,則為氣血凝滯。若因氣滯血者,則多脹滿;因血滯氣者,則多疼痛。」以上兩例脈證為肝鬱氣滯血瘀、沖任失調證。故在本方內加當歸、赤芍、澤蘭、益母草共奏疏肝行氣,活血調經之功而腹痛止,並以八珍湯補氣養血以善其後。

一般認為原發性痛經多與子宮痙攣和經期前列腺素F2α釋放水平過高有關。故在中醫治療同時配合消炎痛或芬必得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直接對抗其活性,抑制子宮收縮,減輕疼痛。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