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希恕先生的3則醫案學習其臨床經驗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已故胡希恕先生是一位特立獨行的經方家,其學術思想、臨床療效和醫德人品都令晚輩欽佩。筆者曾習胡老經驗3年余,深感經方在臨床中可大有作為,並非「古方不能治今病」。現將自己治療的三則醫案介紹如下,以飧同道,並以此文表達對胡老的敬仰之情。

1 頑固性濕疹

案例1:患者,女,47歲,2012年5月15日就診。患者左側小腿後部濕疹、大小3 cm×3 cm左右,已破潰、深度2 mm左右、流淡黃色膿水,無明顯異味,平素冬季畏寒,二便正常,舌黯有齒痕及瘀斑,苔白略膩,脈沉略緩。曾輾轉多家中醫院治療,大多為清熱祛濕解毒之品,效不佳。處方:薏苡仁30 g,炮附子3 g,敗醬草15 g。7劑,每日1劑,水煎分二服。另囑患者:因病已成慢性,短期無法見效,如無明顯不良反應可守方服1個月。10 d后,患者電話告知,潰瘍已無分泌物,且長出肉芽、顏色泛紅。1個月後,潰瘍面已平坦、顏色粉紅,顏色與正常皮膚略不同,余無異常。

按:本案治療起初毫無思路,然聯想到《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認為薏苡附子敗醬散不但排膿,且祛濕癢,常用於一般皮膚病。本案患者也表現為寒濕兼有瘀血之證。薏苡附子敗醬散方中薏苡仁化濕排膿,附子溫振陽氣,敗醬草化瘀排膿,與本案甚為合拍。原本以為1個月後才可初見好轉,未料十日即見效,1個月後濕疹已愈。之後,筆者也用此方治療許多皮膚病而獲良效,由此體會濕疹等慢性皮膚病並非全屬濕熱,寒濕兼瘀血者亦不少。故醫者不應以單一思路通治一類疾病,宜「有是證,用是葯」。

2 發熱

案例2:2012年8月10日,筆者數日前因吹空調感冒,流清涕,微惡風寒。發熱2 d,上午體溫37.8 ℃,無明顯惡寒,咽部略紅不痛,口略干但不渴,納差,二便調,舌邊尖紅,苔薄白略膩,脈數。處方:柴胡15 g,黃芩10 g,清半夏10 g,党參10 g,甘草6 g,石膏30 g,生薑3片,大棗3枚。2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當日上下午各服用1次,體溫即降至37.3 ℃,晚上又服用1次后入睡。次日體溫正常,繼服1劑鞏固療效。

按:本案應用六經辨證中的排除法進行診斷,首先因發熱且脈象不沉,無明顯虛衰徵象,故病不是三陰病;又刻診無明顯惡寒,故已非太陽病;無高熱、汗出,故亦非陽明病。由此判斷為少陽病,納差也可看作小柴胡湯證中「嘿嘿不欲飲食」的同義,故為少陽病無疑。因為咽紅,故以甘草代炙甘草。口略干應是有傳陽明之趨勢,故加石膏,胡老在《胡希恕傷寒論講座》中說:「那麼小柴胡湯再進一步……內熱就要有了,就是里熱了,口乾舌燥,甚至於渴,那麼這時候用小柴胡湯就不行了,得加石膏。」筆者體會,此時用銀翹散化裁,往往2 d後方可退燒,且食慾差,而用胡老經驗后,退燒速度較快,且不影響食慾。

3 感冒后咳嗽

案例3:患者,女,31歲,2013年1月2日就診。患者數日前因發熱、咳嗽就診他院,現發熱已退,無惡風寒,嗆咳頻繁,遇風則甚,咳嗽時喉中有痰聲,但不能吐出,伴脅痛,口苦,咽干,二便調。處方:柴胡15 g,黃芩10 g,清半夏15 g,党參10 g,厚朴10 g,紫蘇葉(後下)10 g,茯苓15 g,甘草6 g,生薑3片,大棗3枚。3劑,每日1劑,水煎分二服。3 d后咽干消失,咳嗽次數明顯減少,守方繼服3劑而痊癒。

按:本案患者就診時流感特點多為外寒內熱,而觀察前醫治療處方多為魚腥草、黛蛤散等清熱解毒藥物,導致冰伏邪氣,寒飲聚於喉部,故發熱除而咳嗽不斷。胡老治療咳嗽最常用方劑是半夏厚朴湯,因這類咳嗽多為痰飲上犯、氣逆不降所致。本案感冒后遺留的咳嗽與半夏厚朴湯證中原文「咽中如有炙臠」(《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的表現極為相似。另外,胡老喜用紫蘇子代紫蘇葉以加強祛痰飲之功。但本案因表證剛解,故筆者仍用紫蘇葉。又患者口苦、咽乾的小柴胡湯證明顯,故與半夏厚朴湯、小柴胡湯合用,取得滿意療效。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