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州治的遷徙過程及區劃演變

舊滄州開元寺鐵獅子

一、北魏時期

滄州始建於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魏書·地形志》載:「滄州,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治饒安城(今河北省山縣千童鎮)。領郡三,縣十二,戶七萬一千八百三十,口貳拾五萬一千八百七十九。浮陽郡:領縣四,饒安、浮陽、高城、章武。樂陵郡:領縣四,樂陵、陽信、厭次、濕沃。安德郡:領縣四,般、重合、重平、平昌。」 《元和郡縣誌》卷18滄州載:「以滄海為名。」

唐朝滄州轄區

二、隋唐時期

《隋書·高祖紀》:「開皇三年(583年)十一月,罷天下諸郡。」,州直轄縣。隋大業二年(606年),州治移至陽信(今山東惠民二郎堂村北),此為滄州古城之初遷。《隋書煬帝紀》:「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州為郡。」滄州改為渤海郡,屬兗州監察區。轄十縣,清池、鹽山、南皮、無棣、饒安、樂陵、厭次、蒲台、滳河、陽信。大業十二年(616年),因馬君德農民起義軍所逼,渤海郡治遷往清池(今河北省滄縣舊州鎮),此為滄州古城之再遷。唐武德元年(618年),渤海郡改為滄州,屬河北道,滄州州治又遷到饒安(鹽山千童),此為滄州古城之三遷。武德六年(623年),州治又遷到胡蘇(今山東寧津保店),此為滄州古城之四遷。這次遷移的目的,估計是為了靠近運河。因為這時,隋朝開通的大運河,已成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此期間,饒安作為滄州州治有近百年的時間。貞觀元年(627年),州冶自胡蘇又移於清池,此為滄州古城之五遷。這次把州治遷到清池是因為清池縣基本上處在滄州境內幾縣的中心地帶。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景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滄州,轄十二縣。清池、長蘆、樂陵、鹽山、景城、弓高、饒安、南皮、東光、胡蘇、魯城、無棣。

Advertisements

三、宋元時期

宋朝滄州屬河北東路,轄五縣,清池、樂陵、鹽山、南皮、無棣。元朝滄州屬河間路,延祐元年(1314年),滄州州治所遷到長蘆(今滄州市運河東老城區)。此為滄州古城之六遷,此為目的也是為了更靠近大運河水道,使交通更為便捷。元末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二月,毛貴(元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陷滄州據長蘆,無奈又搬回清池,此為滄州古城之七遷。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治遷往長蘆,此為滄州古城之八遷,此後至今未遷。

清朝天津府轄區

四、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屬河間府,轄五縣,南皮、鹽山、慶雲。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滄州升為直隸州,轄四縣,南皮、東光、鹽山、慶雲。雍正九年(1731年)設天津府,滄州降為天津府所屬州,不再轄縣,管轄區域為原清池縣區域。

Advertisements

民國二年(1913年)滄州改為滄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