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針灸治療——瀉肝實脾方:疏肝理脾、行氣導滯

歡迎關注,閱讀,收藏並轉發!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瀉肝實脾方《類經圖翼》

【處方】肝俞、脾俞、三焦俞、水分、公孫、大敦

肝俞

經穴名。出《靈樞•背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肝之背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九、十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第九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主治黃疸,脅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暈,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癲狂,癇症,脊背痛,及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脾俞

經穴名。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脾之背俞穴。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部為外側支,並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主治脘腹脹痛,胸脅支滿,嘔吐噎膈,黃疸,泄瀉,鼓脹,痢疾,便血,帶下及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貧血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三焦俞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三焦背俞穴。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十胸神經后支的外側皮支,深層為第一腰神經后支的外側支;及第一腰動、靜脈后支。主治腹脹,腸鳴,嘔吐,泄痢,水腫,鼓脹,黃疸,遺尿,癃閉,腰脊強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水分穴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分水、中守。屬任脈,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布有第八、九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下動、靜脈。主治腹痛,腸鳴泄瀉,水腫,蠱脹,以及腎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公孫穴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沖脈。在足內側緣,當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足背靜脈網及跗內側動脈。主治胃痛,嘔吐,腸鳴,腹痛,泄瀉,痢疾,腹脹,食不化,腳氣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大敦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水泉、大順。屬足厥陰肝經,井(木)穴。在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位於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一說「足大指爪甲根后四分節前」(《針灸集成》)。布有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及趾背動、靜脈。主治疝氣,崩漏,遺尿,睾丸腫痛,月經不調,陰挺,癲癇等。斜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功用】疏肝理脾、行氣導滯

【主治】腹脹

【操作】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i次。本方還可用灸法,肝俞、脾俞可各灸30壯,余穴各灸7~9壯。針與灸法可以交替進行。10次為1療程。方中肝俞、脾俞、三焦俞可斜刺0.5~1寸;大敦可向躁上斜刺0. 1 ~ 0. 5寸;余穴直刺1~2寸。

【方義】取背俞穴治臟腑諸疾,因症配穴;大敦為足厥陰肝經並穴,可瀉肝經實熱;公孫為足太陰脾經經穴,功可補脾實脾;水分穴為任脈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可促進水分代謝。幾穴合用,既能疏肝,又能實脾;既能瀉熱,又能行氣;共同治療肝鬱脾虛型腹脹。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請關注後點擊樓下傳送門,那裡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內容:

傳送門:

中醫骨科筆記總目錄<=====這個是可以點擊的福利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