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掌北周15年朝政權臣宇文護生平 宇文護為何不稱帝?

南北朝末年,北魏政權在各族人民大起義的衝擊下,分裂成東、西魏,其統治力量大為削弱。一時間群雄並起,政權更迭極為頻繁。從起義軍投降北魏的高歡、宇文泰乘機而起,率軍分據關東、關西,先後建立了北齊、北周政權。這兩個政權的統治時期都較短,北齊歷28年而滅,北周更為短命,僅24年就亡國了,其中換了5個皇帝。在這24年中,北周大臣宇文護竟把持北周朝政達15年之久,真可謂是亂世中的鐵腕人物。

軍旅生涯

宇文護字薩保,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侄子。據說他從小就很有志氣,行為不同於常人,所以他的祖父特別喜歡他,認為他日後必成大器。11歲時,宇文護的父親戰死於軍中,叔父宇文泰就帶著他生活在軍營之中。宇文護從小就受著這種軍旅生活的磨鍊,彎弓射箭,縱馬疆場,養成了他剛毅果敢的性格。宇文護17歲時,宇文泰就讓他管理家務。他威而不怒,治家嚴謹,府內上上下下的人都十分敬重他。宇文泰曾稱讚他說:「此兒志度類我。」宇文泰是北周政權的締造者,也是南北朝末年的一位亂世梟雄。能得到他的如此稱讚,實為難得。

宇文泰執掌西魏政權之後,宇文護就成了他的左膀右臂,長期隨他東征西討,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西魏大統初年(公元534年),宇文護因為征討侯莫陳悅,破之有功,被封為水池縣伯,食邑五百戶,加封征虜將軍。后又隨宇文泰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戰河橋,累功被封為鎮東將軍,大都督。大統八年(公元542年)宇文護因戰功進封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長期的征戰,使宇文護逐漸成為一位難得的將才。大統十五年(公元549年),宇文護遷大將軍,奉命出鎮河東,與於謹征江陵。宇文護讓大軍緩緩而行,自己親率輕騎,晝夜潛行。等他率軍突然出現在江陵城下時,守兵措手不及,倉皇之中,棄城而逃。宇文護又遣2000輕騎,扼斷江津,結集舟艇,以逸待勞,大破敵軍。因此,他的兒子也被封為江陵公。接著,他又率軍掃蕩了南北朝時期勢力強大的襄陽蠻向天保部,因此被拜為小司空,一躍而成為宇文泰手下第一大將。

公元557年,宇文泰病重,急召宇文護進見,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他說:「我將不久於人世,諸子尚幼,寇賊未寧,天下大事就託付給你了。你一定要傾盡全力完成我的遺志。」宇文護含淚奉命。宇文泰剛死,諸子年齡都小,旁邊的北齊又時時刻刻虎視眈眈,朝中上下,人心惶惶。宇文護在這個關鍵時刻處變不驚,一面整肅綱紀,一面撫慰眾臣,於是眾心乃安。把宇文泰安葬之後,宇文護又託言天命所歸,派人勸說西魏帝禪位於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西魏帝懼怕宇文護的權勢,只得下野,交出玉璽。宇文覺登位,是為孝閔帝,改國號北周。至此,宇文護終於完成了其叔父宇文泰的遺志,同時集大權於一身。先時,宇文泰常說:「我得胡力。」當時人們都不能理解。此時,人們才知道:「胡」乃「護」也。

位極人臣

宇文護雖以軍功起家,但他絕非有勇無謀的一介武夫。孝閔帝上台後,封他為大司馬,晉國公,食邑一萬戶。從此,宇文護大權獨攬,在掌權的15年裡,內防暗算,外御強敵,始終牢牢地控制住了局面,顯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應付複雜局面的能力。

孝閔帝初立,內憂外患,人心思動,趙貴、獨孤信等一批原西魏元老重臣想乘機謀反。在他們看來,宇文護握有重兵,是他們作亂的最大障礙,就想先除去宇文護。誰知,宇文護早已洞察了他們的陰謀,乘他們入朝進見之機,執而殺之,爾後又果斷地誅其爪牙,有效地控制了局面,確保了北周政權的穩定。宇文護也因此被拜為大冢宰。

朝中大臣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恆等,都是宇文泰手下的重臣,久居權要。他們看到宇文護獨攬大權,心裡甚為不滿。於是他們陰謀聯絡孝閔帝身邊的近臣乙弗鳳、張光洛、賀拔提、元進等人,力圖除掉宇文護。他們在孝閔帝面前進言道:「宇文護自從殺了趙貴等人以來,威權日盛。文武百官,爭往附之,大大小小的政事,都由他來斷決。以臣觀之,恐怕他將來會不守臣節。應該儘早想辦法除去他,免得他犯上作亂。」孝閔帝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聽他們這麼說,暗生除護之心。

宇文護聽說過這件事之後,就將李植放為梁州刺史,孫恆為潼州刺史,想以此來阻止他們的陰謀,但孝閔帝總想將他們召回。一天,宇文護對孝閔帝勸諫道:「天下至親,莫過於兄弟。如果兄弟之間都自相殘殺,外人還有什麼可親可信的呢?先帝因為陛下年幼,命臣輔佐。臣情兼家國,敢不竭盡股肱之力。倘若他日能使陛下親臨朝政,威加四海,臣雖死也可瞑目啊!」又苦口婆心道,「臣之所以干預朝事,只是為了不負太祖所託,保國家之鼎罷了。且臣既為天子兄,又為國家宰輔,夫復何求?望陛下能體諒臣的一片苦心,不要被奸人讒言所惑。」說完泣不成聲。孝閔帝表面點頭稱是,但仍然對他極不放心,反而猜忌日重。孝閔帝和乙弗鳳密謀,準備乘宇文護朝見之時,將他殺死。不想風聲走漏,宇文護只得先下手為強,他召集文武大臣,將乙弗鳳等人的陰謀公之於眾,他涕淚而言:「先王起自布衣,勤勞王業,三十餘年,不想中道崩殂。孝閔帝既為正嫡,臣受命與公等立而奉之,並革魏與周。然而皇帝自即位以來,荒淫無度,昵近群小,疏忌骨肉。若此謀得逞,社稷必致傾覆。我若死了,也無顏見先王於地下,今日寧負皇上,也不能有負於社稷。寧都公(即明帝宇文毓)年德並茂,仁孝聖慈,四海歸心,萬方注目。今日我欲廢昏立明,諸公以為如何?」群臣都說:「這是公的家事,我們敢不惟命是從。」於是率兵進宮,殺了乙弗鳳等人,又誅李植、孫恆等,後來又殺了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

宇文毓天性聰睿,有膽識,時刻想著從宇文護手中奪回朝權。宇文護對他也深有忌憚。於是,宇文護就命他的心腹、掌管膳部的李安在皇帝的飲食中加進毒藥,將宇文毓毒死,另立宇文邕為帝,是為周武帝。周武帝降詔曰:「大冢宰晉國公,智周萬物,道濟天下,所以克成我帝業,安養我蒼生。自今詔詔及百司文書,並不得稱公名,以彰殊禮。」宇文護上表堅辭不受。但由此他還是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成為北周政權實際上的統治者。

情兼家國

宇文護雖位極人臣,顯赫一時,但他也有難言之隱。那就是他的母親和姑姑在戰亂時期困陷北齊,被北齊所幽禁,幾十年音信全無。而宇文護天性至孝,常以此為平生憾事,無時無刻不想救回他的母親,略盡人子之道。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宇文護打算和突厥結盟,互為犄角,聯兵攻齊。齊王大駭,於是答應放宇文護的母親和姑姑回北周,條件是他放棄攻打北齊。為了防止宇文護變卦,齊王先讓護母修書一封教宇文護的姑姑先帶回北周。宇文護見信痛哭不已,左右之人都不敢仰視。當即,宇文護修書作答,語氣悲涼,尤為感人,內云:「……草木有心,禽魚感澤,況在人倫,而不銘戴。有家有國,信義為本,伏度來期,已應有日。一得奉見慈顏,永畢生願。生死肉骨,豈過今恩,負山戴岳,未足勝荷。不期今日,得通家問,伏紙嗚咽,言不宣心。蒙寄薩保別時所留錦袍表,年歲雖久,宛然猶識,抱此悲泣。至於拜見,事歸忍死,知復何心!」拳拳赤子之心,溢於字間。同時,宇文護罷兵休戰,以期齊王放還其母。然而齊王並沒有信守諾言,反而以此為籌碼,不斷地向宇文護施壓,讓他投降歸順。宇文護於是遣有司入齊曰:「我之周室,太祖之天下也。焉可捐國顧家,殉名虧實。」表達了他先國后家的信念。齊王感其忠孝,就將其母歸還北周。舉朝為之慶悅,並大赦天下,宇文護情兼家國之心,著於天下。

死於非命

宇文護生性寬厚,能識大體,也極富政治頭腦。然而他久居權力中心,難免樹敵不少。加上他的手下和他的兒子也都身居高位,一個個皆恃宇文護的勢力,飛揚跋扈,引得百姓怨言四起。武帝年齡漸長之後,也對宇文護長期把持朝政心有不滿。但他表面仍然十分敬重宇文護,見面不行君臣之禮,只行家人禮。暗地裡卻大力栽培自己的勢力,等待時機。宇文護對此卻毫無覺察。元和七年(公元572年)三月十八日,武帝佯招宇文護進宮賜飲,等宇文護毫無戒備進宮之後,武帝令左右亂刀將其砍死。又命宇文護的兒子、親信逐次入宮,於殿中殺之。其後才宣布宇文護殺戮二帝、恃功欺君、把持朝政等諸罪狀。宇文護被誅,正應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訓。

縱觀宇文護的一生,其幼歷戎機,軍功蓋世,堪稱亂世英豪,治理國家也頗為盡心儘力。在他的治理下,北周國力強盛,遠遠強過北齊,最後終於統一了北方。在那種內憂外患的複雜局面下,他能屹立在權力的中心達15年之久,在同時期人中無出其右;他情兼家國,孝名著於天下,不失為忠孝兩全。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歷代許多史家對他的評價並不高,主要因為他曾殺了兩個皇帝,有犯上作亂之嫌。如果我們撇開封建思想的偏見,正視那一段歷史的事實,就不難發現,宇文護對宇文氏創建的北周王朝是忠貞不二的,正是由於他的愚忠和對周武帝陰謀的失察,才導致了他身亡家敗的歷史悲劇。

你可能會喜歡